孔子说:“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是弥天大谎吗?

把学到的知识时时复习,不是很愉悦吗?

这是对“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通常的解读。

这种事情会真实发生吗?比如现今的学校,老师在课堂上授课,然后学生回到家里写作业,来复习巩固老师讲的课。普通的学生只是把这件事当作天经地义的事,不得不为之,恐怕极少有人会因为这件事感到愉悦吧?有谁见过写作业写得眉飞色舞的学生?

如果如此解读,孔子是不是有骗人之嫌?

那么,这句话究竟应该如何解读呢?

要解决这个问题,我们需要把这里几个重点的字,放回先秦时代来理解。

先说“学(學)”’。以金文为例,上面是两只手在操作交错的算筹,下面是一间房子中有一个小孩子,会意一个大人在教孩子学算术。所以,最早的学指的是学算术,也就是六艺中的数。

然后是“时(時)”字。“時”字太重要了,《易传》经常说到“时之义大矣哉”’。“時”的初字是由日和一只脚也就是'止”’字组成,意思是太阳的脚步,所以最初指四时。进而引申为时机恰当不恰当,时节当令不当令。顺之则生,逆之则亡。所以这里的时指的是恰当的时机。

“习(習)”是小鸟在阳光下反复扑打双翼练习飞翔。如果一个孩子学了算术,自己解了一道题,甚至解决了生活中的一个问题,也就是在恰当的时机实践了自己所学,能不高兴吗?小鸟在某一天终于扑打着双翼飞起来了,能不高兴吗?所以,如此理解,孔老夫子不仅不是骗人,而且解读了学习的快乐。

学有所用,而且得到机会用,所以这样的学习才是快乐的。比如,孔子时代学生学的内容是礼乐射御书数。礼是社会规则,不论在哪一行当做事,都需要熟悉哪一行当的规矩,古今如此。乐,既与规则有关,还可怡情,丰富自己的生活。射和狩猎、打仗有关,这也古代的一个基本技能。御,就是驾车,也是一项基本技能。书是读书识字,数是计算,都是生活中不可缺少的技能。所以这些内容如果学会了,遇到问题都能解决,自然心情好得很。

不过也有人认为,如果所学的内容是学习者自己本身想学的,而不是老师硬塞的,把学到的知识时时复习,难道不愉悦吗?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