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德:3个微故事引发众人点赞 只有一人还在犹豫
这是“图说常德”今天现场采写来的3个微故事,故事虽小,但深感人生漫长,这故事很感人,很励志,看后引发众人为他们点赞,只有一个人还在犹豫,这个人就是在看故事的你,相信你看完后也会为他们伸出大拇指点个赞的。
第一个微故事:5只羊起家的“羊司令”

这张照片是在现场无意中捕捉到的,主持人已点了他的将,他要上台作报告了,也许是上台前喝点水压一下惊。


真的,是真的我不知道他没有双手,当我在拍摄中发现他的双手成这个样子时,一种感动充满了我的镜头。
我一边拍,一边聆听着他的故事。
他叫黄昌胜,常德武陵区芦山乡张家堰村人。
儿时在玩鞭炮时,发生了意外,导致他的双手成了现在这个样子,可以说是基本失去了劳动能力,甚至是失去了基本生活能力。
16岁那年,没法读书的他,成了一名给別人放羊的帮工。没想到从那之后,直到现在,他的生活都与羊脱离不了关系,而且也正是因为羊,让他的人生从此大变样。
他在给別人放羊时,慢慢积累了一些经验,便向亲戚朋友借钱,
自已买了5只羊喂养。慢慢地有了一些起色,没想到2008年那场冰灾,差点全军覆灭。
作为一名残疾人,面对唯一这条适合白己的生存之路,别无选择。他把所有的积蓄,再加上借的钱又买了几只羊养起米。
但老天似乎就是考验他,2009年,一场突如其来的羊痘,让他彻底成为了光杆司令,这真的是屋漏偏逢连夜雨的真实写照。
他的人生重新陷入了低谷,正在他四面碰壁、万念俱灰的时候,武陵区残联给了他一笔扶持款,让他重拾东山再起的信心。
如今他有了自己的店面和团队,形成了喂养、加工、销售一条龙的经营模式,一年的销售额基本上能达到200万元左右。
他用自己真实的人生经历,证明了一个道理:“只要我不放弃,只要我坚持,美好的生活依然会投入到我残缺的怀抱”。
第二个微故事:40多年坚守的“剃头匠”

他叫胡友华,现年59岁,来自常德武陵区南坪街道金家坪社区,是一名肢体残疾人。
14岁开始学理发手艺,那时叫“剃头匠”,15岁开始到村里理发,那个时候是集体所有制,实行记工分制度,他当时记的是每天10分工,这算是高工分了,当时全村有1700人,需要理发的男同志有60%,他每天提着理发箱子走东家,到西家,奔波在田间地头给乡亲们理发,晚上他那条残缺的腿已动弹不得,他整整作了5年多时间,虽然吃尽了苦头,但收获了村民们対他的赞赏。
21岁时,分田到户,“剃头匠”也结束了工分制,他便做起了收费式理发,当时理发价格较低,理一个发只有1角5分钱,成年人理发2角钱一次,他人生的第一桶金就是从这里开始,基本上一年能挣到300—400元钱。
他不抽烟,所有的钱都存了起来。后来用这笔钱修建了一层约60平方米的房子,他很兴奇,也很自豪,凭着自己的劳动成果,有了自己的小家,有了可爱的儿子。
28岁开始,一直做个体理发经营。后来又修建了100多平方米的小楼房。
他说:“在40多年来的理发生涯中有辛苦,也有泪水,但留给他更多的是自豪与骄做,是幸福与满足,因为乐观与阳光的面对生活,生活一定不会亏待我们”。
人生靠拼搏,生活靠努力。只要用双勤劳的双手,生活一定会越来越美好。
第三个微故事:两位肢残夫妻培育出“好女儿”

虢全亮,今年56岁,出生在武陵区丹洲乡泽远村一个农民的家庭,因患小儿麻痹症导致终身残疾。
他取了一位肢体残疾的妻子相伴人生,后来有了可爱的女儿。为了支撑起这个家,他开过慢慢游,做过缝纫,当过货物运送员。
他和妻子都吃过没文化的苦,发誓就算砸锅卖铁也要供女儿上学。
2012年8月,女儿收到了来自南华大学的录取通知书。当时是既高兴又为难,每年的大学费用成了压在他心里最重的一块石头。
就在他实在没有办法的时候,区残联的领导伸出了援手,炎炎夏日里区残联的领导为他家四处奔波,最終为他女儿联系上了爱心人士彭先生的一对一助学,不仅让他女儿顺利的入学,还帮她完成了本科阶段的学业。
女儿也比较争气,之后又考取了中国科学院的研究生,今年女儿又获得了读博的机会。
女儿也正在用绩来感谢政府和社会,因为没有政府和社会的帮助,就没有她的今天。
“我女儿也说过,今后她会接下这份爱心接力棒,用爱来回报社会,回报国家!”
3个微故事发生在武陵,感动常德,感动你我他,请为他们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