皖北解词︱靠把,掌纲,走手

靠把

方言读音:kào  bá

简明释义:做事尽心。

想像这样一个画面:田间的农夫,劳作之余“歇歇子”。他背靠在竖起来的锹把上,两条腿摽着,或仰望炙热的天空,或低头闭目养神,也可能嘴里还哼着只有他自己才听得懂的小曲儿……

也许,颍淮话中的“靠把”,就是这画面的文字切换。他为什么要“靠把”?其一,他只是小息,身体不离开锹把,过一小会儿干活时,不耽误工夫。其二,这样靠着,稳当,惬意。这样靠一靠,刚刚的劳累,就会得到缓解。可见,“靠把”跟时间有关。

颍淮人说“靠把”,其实就是个时间概念:他要么准时出现在某个地方,做某件事;要么全身心地投入到某一项工作中,而不是那种三天打鱼两天晒网的主儿。这样的人,就是“靠把”,也是“靠得住把”。颍淮人总要把一件事交给“靠把”的人。因为他给人踏实、稳当的印象,而且他行事稳扎稳打,尽心尽力,始终把那一份责任埋在心底。

与之相反。有的人做事毛手毛脚,心里长草。托他一件事,转脸忘到九霄云外,人家问起来才急急忙忙地去做。这就是不“靠把”,也是“靠不住把”。对这样不“靠把”的人,颍淮人会说他“托不得”。

掌纲

方言读音:zháng  gǎng

简明释义:自己有主意,拿主意。

纲举目张,提纲挈领,规划纲要……这里的“纲”,原意都是指渔网的总绳。政治家和文人习惯用它指称重要的事务,以及事物的主要方面、主要矛盾。听起来,够高大上的。

其实,“纲”的这样一种用法,旧时颍淮普通人都张口就来。他们说的是“掌纲”。

比如遇到突发事件,有的人束手无策,不知道怎么办才好;或者在别人七嘴八舌的议论中,理不出头绪,分不清轻重缓急,一副无可奈何,无从下手的模样。这就是不“掌纲”,或者叫“掌不住纲”。而有的人不然。他沉稳,干练,不惊慌失措,处理起事情来,分得清一二三四;或者不论别人怎么说,他心中始终有主见,且做起来有板有眼。颍淮人看来,这就是“掌纲”,也叫“掌得住纲”。

对前者,长辈往往会建议他“自己要掌纲”,不要乱了方寸。对后者,人们多有点赞:“他能掌得住纲”。因为这样的人,内心里有主见,给人一种稳重的印象。

颍淮为农耕之地。颍淮人无论面貌还是腔调,都显得土气。但他们这样使用“纲”,则折射出祖辈颍淮人不土不俗的一面:沉稳,且有定力。

走手

方言读音:zóu  shóu

简明释义:失手。

直立的人,手与脚各有分工。脚负责行走,手负责做事。那么,手能不能走呢?皖北的颍淮人告诉你,可以的。他们有个词,就叫“走手”。

当然,颍淮话中的“走手”,并不是真的手能走,而近似于失手。即本不该出现的失误,一不小心“走了手”。这个意思,元代的刘唐卿《降桑椹》中,就出现过。它的第二折中有云:“我说假似走了手,都医杀了呵呢。”这里表示的,就是失手。

但颍淮人说“走手”,还有让小偷偷了东西的意思。旧时,人们赶街上集,都把钱包以及值钱的物件,捂得紧紧的,生怕弄丢了。但有时一打岔,还是会“走手”。这里可能是说,钱财从一个人的手里,“走”到了另一个人的手里。那时人穷,发生了这样的事,好多天都缓不过来,反复就念叨一句话:“咋就走手了呢。”

有时候,作为颍淮话的“走手”,还表示本来属于自己的名额,无端让别人顶替了。过去计划经济时代,孩子考学,招工,都是有名额限制的。有的人虽然达线了,但莫名其妙就丢了。熟识的人,就风言风语地议论说,那名额一定“走手”了。这一义项的背后,往往都表示有不可告人的交易在。

写到这里,想起近年来舆论爆出的几起冒名顶替上大学事件,有的都过去十几年了,才找到真相。用颍淮话说,他们被别人偷走了的那一段人生,不就是“走手”了吗?别的人冒用他们的名字和身份,念了大学,入了职,过着滋润的小日子,一过就是若干年。又想起颍淮人说话的深刻与形象。直直白白的“走手”,对事情背后的描述多么到位。

(0)

相关推荐

  • 皖北解词︱文腼,掌线,皮脸

    皖北解词︱文腼,掌线,皮脸 文腼 方言读音:wēn  mian 简明释义:文质彬彬之态. 我在百度中寻找"文腼",结果很失望.百科上有个"文面",即在脸上刻花纹 ...

  • 皖北解词︱假套局,假子意,左以

    假套局 方言读音:jiá  tào  jū 简明释义:假客气. 有一天下午下班时,活儿没做完,需要几个人加点班.领导过来跟大家打招呼:"拜托了.我给你们发加班费."有人说:&quo ...

  • 皖北解词︱够料,起眼,小场

    够料 方言读音:gòu  liào 简明释义:干某件事有能力. 那天在阜阳街头,听见两人说话.一人说,某某某这个人,掂笔杆子他不"够料".回来后,我赶紧就把"够料&quo ...

  • 大面局,嘘茬,捏馍︱皖北解词

    大面局 方言读音:dà  miàn  jū 简明释义:场面上. 人生在世,很多时候其实就是在为人处世.一般而言,一个人为人处世的能力,都是从老辈人言传身教那里学来的.而老辈人对晚辈处世能力的培养,也丝 ...

  • 皖北解词︱顶杠, 早般, 鹅窝

    顶杠 方言读音:dǐng  gang 简明释义:顶撞抬杠. 前文"嘀嗒"中的孩子,几岁或十几岁的都有.但以几岁的居多.十几岁乃是二十来岁的年轻人,跟长辈"嘀嗒" ...

  • 所喜,一噔,牙口︱皖北解词

    所喜 方言读音:suó  xí 简明释义:内心里喜欢,高兴. 2012年秋,我父亲病逝.办理丧事时,我提出简办.母亲说,简可以,但几门子的老亲,还是要通知的.不通知,人家知道了不"所喜&qu ...

  • 一就,挑花,不味︱皖北解词

    一就 方言读音:yī  jiù 简明释义:喜欢.所好.感兴趣. 我向很多人请教"一就",他们的第一个反应,就是不知所云.也难怪,冷不丁单听一个"一就",我也会成 ...

  • 肚囊,不外,成手︱皖北解词

    肚囊 方言读音:dù nang 简明释义:肚量,气量,胸怀. 大肚能容,容天下难容之事:开口便笑,笑世间可笑之人.这是北京潭柘寺弥勒殿的一副楹联. 这联的前半截,如要颍淮人来评价,一定是有" ...

  • 发诩,下趟,够眼︱皖北解词

    发诩 方言读音:fā  xǔ 简明释义:背后说大话,撂狠话. 诩,从言.字典上说是说大话.那个叫"夸诩"的词,意为自我炫耀,跟夸夸其谈的意思相当."夸诩"的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