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待余派和杨派,人们为什么数典忘祖?
相关推荐
-
悲剧意味是李少春唱腔的特色
我退休后于1997年1998年两次受邀赴台湾国立国光剧团教学,在这期间恰逢李少春的大弟子马少良(天津京剧院演员)也在国光教学.马少良先生曾来过我院演出全部<陆文龙>,我们有过满意的合作,在 ...
-
民国梨园盛世之十三位顶尖京剧名角儿|谭派|京剧|尚小云|余叔岩|程派|表演艺术家
自乾隆末年, 四大徽班陆续进入北京开始,中国戏曲接受了昆曲.秦腔的部分剧目.曲调和表演方法,民间曲调,通过不断的交流.融合,最终形成京剧.经过近一百年的发展,在程长庚.谭鑫培两位清末大家的开创下,京剧 ...
-
京剧谭门的三座高峰
(文:崔伟 来源:<福建艺术>2012.3 ) (原题:京剧如此辉煌 谭门功德无量) 一 京剧历经 200 多年的历程发展到今天,蓦然回首,如果我们将谭鑫培先生作为一个历史的 ...
-
人们为什么数典忘祖?——兼谈京剧中的余派和杨派
在今天追求唱腔韵味的京剧青年老生中,如果本身又没有很好的嗓音条件的话,那么,他常常就以"杨(宝森)派"自居,很少有以"余(叔岩)派"自我标榜的.众所周知,余是杨 ...
-
沈志良:京剧余派、杨派唱腔艺术研究
长按二维码,即可购买 沈志良,1963年2月生,国家一级演员,沈阳师范大学戏剧艺术学院戏曲系教授.1978年考入哈尔滨京剧院,主工老生行当,师承著名表演艺术家梁一鸣先生,孟广新先生.1990年考入中国 ...
-
余派、杨派经典剧目伴奏合辑(操琴:赵建华)
戏曲京剧 公众号 <洪羊洞>伴奏:为国家哪何曾半日闲空 <洪羊洞>伴奏:叹杨家投宋主心血用尽 <洪羊洞>伴奏:自那日朝罢归身染重病 <击鼓骂曹>伴奏:平 ...
-
王振麟:杨宝森何以称之为杨派——杨派在余派基础上的创新发展
<早安京剧>系列公众号,全天候陪您赏玩京剧-- 杨宝森先生生前并不同意自称"杨派",只承认自己是"不够格的余派",也有人认为余.杨不分家.那么,世称 ...
-
杨宝森与余派:“余派难学,但又不能不学;杨派易学,但难得精到”
京剧四大须生马连良.谭富英.杨宝森.奚啸伯的艺术成就和影响各有千秋.其中取得成就最高的是马连良, 而影响和流传最广的,则是杨宝森创立的杨派艺术. 虽然,杨宝森在舞台上,不像马连良那样潇洒飘逸.满台风光 ...
-
先宗杨派,后宗余派的青年老生凌珂京剧《文昭关》
先宗杨派,后宗余派的青年老生凌珂京剧《文昭关》
-
杨派老生梁庆云,李军师徒二人《珠帘寨》
视频来源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视频来源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Show More
-
后杨小楼时代的杨派武生——高盛麟(高盛麟绝版录像《挑滑车》)
长按二维码,即可购买 高盛麟(1915-1989),原名仲麟,京剧演员,山西榆次人,生于北京.1955年加入中国共产党.祖父高四保为清末名丑,父亲高庆奎为高派老生创始人.岳父刘砚芳为杨小楼之婿,并为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