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一看完就忘,怎么办?


今天书友群里,有人抛出一个问题,还点名@了我,问:老周,书一看完就忘,怎么办?我能想象到他的沮丧。
别沮丧,每个人看完都会忘,我也是。如果那本书对你足够重要,你就会不停地看,两遍三遍甚至更多遍。一些重要的书,我最多的看过二十几遍,仍然把它们放在伸手就能够得着的地方,以备随时重读和检索,而且每次看都会有新的收获,这就是经典的力量(包括人类文明共知的经典和你自己建立的私人经典)。
某种程度上来说,遗忘才是学习之友,正因为遗忘,才会一再重读,这重读可不是简单的重复,你带着新阅历,新思维,重读又成了初读,在这一遍遍重复中,知识就渗入你的血脉,重组你的基因,你的所学变成了你的所有,就像食物变成了你的肉。古人说的学而时习之,就是这意思,第一次学,只完成了任务的20%,时时复习,才能完成剩余的80%更重要的任务。
村上春树在《当我谈跑步时,我谈些什么》一书中,说到自己属于易胖体质,喝水也会长肉,明明没吃很多,可不知不觉就会胖起来(我们何尝不是如此啊!),而他太太却相反,无论她吃多少,哪怕吃完就躺,不做运动也不会发胖,而且连一点赘肉没有。他觉得,人生真不公平,一些人竭尽全力也得不到的东西,有些人无须努力便唾手可得。后来,他逆向找到了答案:易胖体质,或许是一种幸运,为了不增加体重,不得不留意饮食,有所节制,同时还养成了运动习惯,这样得到了自律、健康,延缓了衰老;而怎么吃都不胖的人,无需这些努力,那自然也得不到易胖体质的利益。

所以,遇到任何逆境和挫折时,只看到它打乱了自己的平静与舒服,沮丧与抱怨就围着你转。而如果你多想一步,它逼出自己的潜力,成就了新技能,可能更多就会看到希望与动力。要知道,正因为人类会遗忘,脑力会不足,我们的祖先才发明了文字,把事情用写的方式记录下来,才实现了永远不再遗忘。
学习,应该成为人生中一种最重要的仪式,开始了就没有结束,类似于一天三顿饭,早晚刷两次牙。不要让大学毕业证书终止你,更不要被“我可能不行”吓得不能动,每天去做就是了,只要保持住这习惯,你就额外增加了力量。
学而时习之,你不可限量。
与你,共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