倪海厦伤寒论笔记(一)
相关推荐
-
伤寒辨误之一——表证是什么?
[临床表现]恶寒.发热.头身疼痛,舌苔薄白,脉浮,兼有鼻塞.流涕.咳嗽.喷嚏.咽喉痒痛等证. [理候分析]由于六淫邪气客于肌表,阻遏卫气的正常宣发,郁而发热.卫气受遏,失去温养肌表的功能.肌表得不到正 ...
-
临诊碎玉《伤寒论》第2条
[中 风] 第2条 太阳病,发热,汗出,恶风,脉缓者,名为中风.(2) 提要:太阳中风提纲证.也叫太阳中风病或证. 1)发热是风阳之邪伤及卫阳,卫阳起而抗邪,正邪相争的结果.汗出则因卫阳被伤,卫外失 ...
-
《左手伤寒右手温病》之麻黄汤与桂枝汤的鉴别
麻黄汤与桂枝汤的鉴别 麻黄汤.桂枝汤是目前临床上治疗太阳表证的主要两大类方.二方证虽同属于辛温解表方剂,但所代表治法大有不同,历代认为桂枝汤调和营卫.解肌,麻黄汤为发汗解表,若麻黄汤证误服桂枝汤,则必 ...
-
倪海厦伤寒论笔记(八六)
伤寒论第72条辨: 发汗已,脉浮数,烦渴者,五苓散主之. 汗发了以后,病人口渴,脉浮数,病人就是五苓散证,因为水都在皮肤表面上,中焦没有水了,所以病人会烦躁. 成无己说:发汗己解,胃中干,烦躁不得眠, ...
-
倪海厦伤寒论笔记(八五)
小便不利,张仲景是想把皮肤表面的水拉回来,让它从小便排掉.有两种状况:一种是皮肤水肿,上半身水肿的时候,有些妈妈们早上起来手脚都肿,这就是五苓散证.如果摸他的脉很虚弱,五苓散吃下去,让表面的水从小便排 ...
-
倪海厦伤寒论笔记(八四)
伤寒论第71条辨: 太阳病,发汗后,大汗出,胃中干,烦躁不得眠,欲得饮水者,少少与饮之,令胃气和则愈.若脉浮,小便不利,微热消渴者,与五苓散主之. 原文解释:太阳表症,使用发汗法,汗出很多,会使津液受 ...
-
倪海厦伤寒论笔记(八三)
我们辩证虚实,阳虚的人,汗后亡阳,阴虚的人,汗后亡阴,发汗以后,恶寒怕冷为虚,恶热怕燥为实.虚寒当温,实热当泻.我们只要知道这个基本概念了以后,就知道该如何来调理了,是用附子来温阳还是用大黄来泻热,这 ...
-
倪海厦伤寒论笔记(八二)
伤寒论第70条辨: 发汗后,恶寒者,虚故也:不恶寒,但热者,实也.当和胃气,与调胃承气汤. 原文解释: 发汗以后,怕冷的,这是正气虚弱的原因:不怕冷,只有发热等症状的,是邪气盛实的表现,应当泻实和胃 ...
-
倪海厦伤寒论笔记(八七)
伤寒论第73条辩:"伤寒汗出而渴者,五苓散主之,不渴者,茯苓甘草汤主之." 原文解释:外感病,发热汁出而又口渴的,用五苓散主治,口不渴的,并见有四肢冷,心悸等症的,用苓甘草汤主治. ...
-
倪海厦伤寒论笔记(八八)
伤寒论第74条辨原文:中风发热,六七日不解而烦,有表里证,渴欲饮水,水入则吐者,名曰水逆,五苓散主之. 原文解释:太阳中风症,经过六七天而不解除,既有发热.畏寒.头痛等表症,又有心烦.小便不利等症,若 ...
-
倪海厦伤寒论笔记(八九)
伤寒论第75条辨: 未持脉时,病人手叉自冒心,师因教试令咳而不咳者,此必两耳聋无闻也.所以然者,以重发汗,虚故如此. 伤寒论第64条辨:"发汗过多,其人叉手自冒心,心下悸,欲得按者,桂枝甘草 ...
-
倪海厦伤寒论笔记(八一)
茯苓四逆汤方:茯苓六两,人参一两,附子一枚(生用去皮破八片), 甘草二两(炙 ) ,干姜一两半,右五味,以水五升,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七合,日三服. 我们从这个方剂的搭配来看,在古时候,张仲景就知道了 ...
-
倪海厦伤寒论笔记(八零)
伤寒论第69条辨: 发汗若下之,病仍不解,烦躁者,茯苓四逆汤主之. 原文解释:经用发汗,或泻下以后,病仍然未解除,出现烦躁不安.恶寒.肢冷.腹泻.脉沉微细等症的,用茯苓四逆汤主治. 伤寒,当病人用了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