蒋寅|《哥伦比亚中国文学史》略评
相关推荐
-
章培恒:杜贵晨《传统文化与古典小说》序
在杜贵晨先生的论文集<传统文化与古典小说>编定之后,我有幸先拜读了一遍,很为这书的即将出版而高兴.因为从中看到了一种扎实的探索精神,而这正是当前处于转型期的中国古代文学研究领域所迫切需要的 ...
-
李昕:我眼中的学者杨义
"一般人做学问,切忌四处刨坑,却浅尝辄止,坑坑不见水.但杨义的难得之处就在于,他每刨一个坑,都打成一口深井.这足以令人称奇." 2015年3月,杨义先生的新著<论语还原> ...
-
忆念王佐良先生:一个学者就是一个学科
2016年初夏的一个清晨,阳光透过松柏和银杏的高大枝干,照进清华大学丙所会议室,"全球化时代的契合:王佐良先生百年诞辰学术研讨会"即将在这里举行.我特意请工作人员拉开窗帘,让王佐良 ...
-
正本清源 析理明变 ——《〈元刊杂剧三十种〉研究》评介
<元刊杂剧三十种>的面世,迄今已逾一个世纪.民国初年,当罗振玉辗转获此黄丕烈旧藏,与之分享的有缘读者,正是中日两国令戏曲小说研究进入现代人文学术殿堂的巨擘-王国维与狩野直喜.王国维在京都得 ...
-
中国古代文学史笔记20200418
文学是艺术的一种形式,文学的来源有很多种观点,一种认为来自于宗教.恩格斯认为来源于劳动,在中国的<淮南子>中也有"邪许"说.还有人认为文学是生活的重现,是对生活的模仿. ...
-
他者视野下的两部域外中国文学史书写 ——《哥伦比亚中国文学史》与《剑桥中国文学史》对比研究
摘要:<哥伦比亚中国文学史>和<剑桥中国文学史>是欧美学界对中国文学史进行域外书写的代表之作,它们尝试以他者视野打破中国学者固有的文学史观.本文从编者学养.读者受众.文化视野. ...
-
蒋寅|《中国诗学》旧履痕
九十年代的学术研究,呈现出前所未有的多元化格局.不仅学术取向.研究方法多元化,学术观念也呈现多元化的发展趋势.这种多元化的态势当然可以从某种程度上的后现代思潮来解释,但我更倾向于认为,是多元化的出版方 ...
-
蒋寅|《文选》学的深化——胡大雷《文选诗研究》略评
在古典文学中,汉魏六朝是众所公认的重要时期.古典文学的基本观念.基本理论发生变革,产生飞跃,文学表现的视野大大开阔,艺术技巧极大地进步,文体形式不断丰富和创新--这是一个蜕变和创生的时代,它孕育了中国 ...
-
蒋寅|世纪之交的文学史展望——’95香港“中国文学史再思”国际学术讨论会述评
80年代中国大陆的文学史研究,正像整个当代学术的发展一样,进入了转型时期,其在学术观念上的一个突出表现即为由逻辑或形而上学向文学的历史本体的回归.这一转变意味着如下一个事实:学者关注的研 ...
-
蒋庆:中国文化的真精神与真生命——评刘小枫《拯救与逍遥》
蒋庆按:此文撰于十八年前,现在的刘小枫相较于十八年前的刘小枫,在对待儒家文化以及儒学的态度上已经发生很大转变,现在的刘小枫已尊称儒家学者如廖平为圣人了!已不再完全否定儒家了.真是彼一时也,此一时也.然 ...
-
蒋寅|《海外中国古典文学研究译丛》稿约
中国古典文学研究历来是海外汉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日本学者的研究可以追溯到七八百年前.迄今为止,世界各国的汉学研究在古典文学研究方面已积累非常丰富的成果,其中很大部分还不为国内学界所知,或即使知道也无法阅 ...
-
蒋寅:韩愈诗风变革的美学意义——兼及中国文学的现代性问题(上)
关于韩愈(768-824)诗风的变革,前人与当代学者多有论述,大都从避熟取生的动机着眼,论述他对怪奇风格的追求.如清代批评家方世举说:"大历以上皆正宗,元和以下多变调.然变不自元和,杜工部早 ...
-
蒋寅|我所采获的他山之石——《日本学者中国诗学论集》前言
这部论集是根据我历年翻译的日本学者研究中国古典诗歌的论文编选的,十七篇文章大致按内容分为三组:第一组是对中国古典诗歌的宏观论述,第二组是有关诗歌史或诗人研究的专论,第三组是关于诗歌意象和语词的具体分 ...
-
蒋寅:杜甫与中国诗歌美学的“老”境(下)
五."老"的发现与表现 杜甫不仅是诗歌美学中"老"境的发现者,同时也是身体力行的创造者.他晚年写作的最大特点,就是与持续不断的反省相伴.而对庾信文学老成之美的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