纪江明重要文章简介:松阳历史文化
1.鹦鹉冢(南宋):位于西屏镇,南宋女词人张玉娘之墓,墓穴已毁,遗址和“兰雪井”尚存。
2.上方山摩崖题字(年代待考):位于西屏镇塔寺下村西上方山,山中岩壁题有“放生潭”、“黄公堰”六个楷书大字,保存完好。
3.节孝坊(清道光十六年):位于西屏镇十字路,三间四柱五楼青石坊,为旌表儒童潘光武妻而立。
4.官塘井(清):位于西屏镇官塘路上,井深约10米,县志载:邑中第二井。
5.南明桥(清同治十二年):位于西屏镇南门,为两孔石拱桥,金刚墙上刻有“南明桥”三字。
6.叶家砖雕门楼(清):位于西屏镇北直街63号,门楼高耸雄伟,雕刻工艺精美。
7.叶姓故居(明):位于西屏镇塔头街6号,一进五开间,穿斗式结构。
8.耶稣教堂(清—民国):位于西屏镇耶稣堂弄,据县志载:光绪二十三年由德国教士廉和清置买民房创设,后由德国教士赵安怀扩充并改建洋房,添设博爱医院,兴办养正高等学校,规模颇具。
9.白龙瑞现夫人庙(清):位于西屏镇百仞山下,据清乾隆三十四年版《松阳县志》载:旧名太婆庙,后晋天福四年县令陈时祈雨有白龙昼见大雨至令上其事因改庙额。此庙梁架为清代建筑。
10.蔡氏宗祠(清道光四年):位于西屏镇东阁街1号,共四进,建筑规模恢弘,现存邮亭、中厅和后厅三进,屋面及艺术构件十分精美。
11.程氏宗祠(民国十六年):位于西屏镇程祠弄1号,三进五开间,抬梁穿斗混合结构,邮亭雕饰讲究,后厅石质檐柱刻四对楹联。
12.王氏宗祠(清道光二十三年):位于西屏镇人民大街173号,三进三开间,抬梁穿斗混合结构,木雕工艺精细。
13.王氏宗祠(清乾隆十七年):位于西屏镇济川路4号,二进三开间,抬梁穿斗混合结构。
14.徐昌连古民居(清道光三年):位于西屏镇十字路28号,一进三开间二厢重檐式楼房,东、西设对称附屋,屋内木构装饰题材丰富,木雕工艺精湛。
15.徐登清故居(民国二十三年):位于西屏镇十字路34号,占地面积500平方米,平面呈一字形格局,整座院落由庭院、正楼和东西花园组成,正楼为泥木结构二层单檐西式楼房,是近现代时期西式民居建筑的代表作。
16.朝天门(清):位于西屏镇北直街北端,古时出入城的通道之一。城门通高7米,面宽6.4米,进深10米。
17.吴恒贵故居(清):位于西屏镇下马街19号,距詹宝兄弟进士牌坊50米,面阔五开间,楼沿采用西式圆木栏栅,木雕民俗寓意浓厚,工艺精湛。
18.杉溪桥(清—民国):位于西屏镇东门外,东西走向,横跨古湖坑,七孔六墩石板桥,全长19.5米,宽2.1米。
19.何连奎故居(清):位于西屏镇中弄7号,坐北朝南,前厅后楼,五开间二进两厢式后楼单檐,建筑布局规整,梁架结构考究,雕刻艺术精湛。
20.叶文铸宅(清):位于西屏镇人民大街13号,坐北朝南,厅堂建筑,三间带后厢房前厢廊,雕刻精细。
21.下天妃宫遗址(民国):位于西屏镇南门白龙堰边,坐北朝南,原为三进五开间两厢式建筑,现仅存一进戏台。
22.潘氏故居(清):位于西屏镇桥头村,三进七开间楼房,门额石雕,屋内木雕题材丰富,寓意吉祥,工艺精湛,内悬“振瞻风高”匾一块。
23.王氏宗祠(清光绪七年):位于西屏镇清路村,三进三开间,抬梁穿斗混合结构,木雕工艺精湛。
24.徐氏宗祠(民国十六年):位于西屏镇岩西村,二进三开间,明间四檐柱为石质方柱,雕梁画栋,工艺精湛。
25.降福桥(清):位于西屏镇岩西村。为单孔石拱桥,桥长6.1米,宽2米拱券石板刻“降福桥”三字。
26.郑陂桥(清):位于西屏镇岩西村村口,南北走向,横跨黄坑源头。三节石梁桥。
27.南山桥(民国二十五年):位于西屏镇南山村,民国二十五年重建,为二孔廊屋桥,长18.9米,宽4.7米,桥面木板铺设,上覆廊屋六间。
28.老鹰桥(清):位于西屏镇南山村至清源坌的古道上,东西走向,横跨青源溪,伸臂石梁桥。
29.下马桥(清):位于西屏镇南山村至清源坌的古道上,东西走向,横跨青源溪,为三节伸臂石梁桥。
30.营盘背文化遗存(新石器时代—商):位于西屏镇瓦窑头村营盘背山,范围约2500平方米。有新石器和商代印纹陶片遗存。
31.塘寮文化遗存(商—西周):位于西屏镇塘寮村屋后山,山坡范围约5000平方米,曾有原始瓷豆、商周印纹陶出土。
32.黄延法宅(清):位于西屏镇竹溪村后村路2号,泥木结构,二进三间两厢单檐楼房,保存完好,建筑木雕工艺精致华丽。
33.石笋脚摩崖题记(清):位于西屏镇塔寺下村石笋脚自然村东100米的石笋山上,共有摩崖二处:“野鹤归来”、“壶天”。
34.金氏宗祠(清):位于西屏镇竹客口村大路西路8号北侧,坐西朝东,为三进三开间二厢单檐泥木结构,保存完整。
35.百仞堰(宋):又名青龙堰、何家堰,为松阳历史名堰之一。旧址在独山西麓独山潭附近,现堰坝在松阴溪南岸百仞山山麓西上0.4千米与竹溪源水交汇处。距北侧下游白龙堰0.5千米,距西屏镇2.5千米。全长7千米,溉田186.5公顷。
36.阴岗山文化遗存(新石器时代—商):位于古市镇筏铺阴岗山,面积6000平方米,曾出土大量新石器时代和商代时期文物。
37.节孝坊(清道光六年):位于古市镇城头街140号,三间四柱五楼,为旌表庠生洪溥侧室孟氏而立。
38.观口堰(元):位于古市镇下街八村,松阳历史名堰之一,历代维护管理永续利用,至今仍发挥灌溉效益。
39.洪氏宗祠(清):位于古市镇城头街120号,坐东朝西,为二进三开间二厢单檐泥木结构,布局规整、门墙牌楼砖雕精致,保存完好。
40.潘氏宗祠(清):位于古市镇下街101号,坐东朝西,为二进五开间二厢单檐泥木结构,布局规整、规模较大,保存较好。
41.叶剑云宅(清):位于古市镇菸行弄25号,坐北朝南,一进五间二厢重檐泥木结构楼房,保存完整,雕刻精致。
42.张氏宗祠(清):位于古市镇山下阳村,占地面积1102平方米,建筑规模气魄宏伟,梁柱用材硕大,木雕工艺精湛,装饰华丽。
43.赖氏宗祠(清乾隆二十七年):位于古市镇东角垄村,清乾隆二十七年重建,该村为全国赖氏起源地,宗祠占地面积627平方米,五进三开间,抬梁穿斗混合结构,后厅明间悬“齿德兼优”匾一方。
44.黄奇公祠(清):位于古市镇上黄圩村,二进五开间,抬梁穿斗混合结构,雕梁画栋。
45.何、傅宗祠和香火堂(清):位于玉岩镇排居口村,清道光年间建,三座古建筑相毗连,抬梁穿斗混合结构,木构雕刻甚为精细。
46.仁安桥(清):位于玉岩镇周安村口,清康熙年间建,为单孔木梁廊屋桥,上覆廊屋五间,明间重檐歇山顶。
47.潘氏宗祠(清):位于玉岩镇烧火坑村口,清光绪年间建,二进三开间,祠内木构雕刻精致,存古匾三块。
48.李氏宗祠(清):位于玉岩镇白沙岗村,清康熙年间建,该村为松阳高腔发源地,宗祠为李姓祭祖和戏曲演练场所,祠内设戏台,木构雕刻以戏曲人物故事为主,雕刻精细,具有一定的历史、科学和艺术价值。
49.砻空殿和砻空殿志碑(清道光十三年):位于玉岩镇程源头村,始建于明末,清道光十三年重建,由亭阁和大殿组成,碑存殿内,该建筑仍保存明清建筑风格。
50.彩虹桥(清):位于玉岩镇溪口村,清同治年间建,为单孔石拱桥,保存完好。
51.郑氏宗祠(清):位于玉岩镇程岭根村,占地面积188平方米,坐北朝南。八字门墙,二进三间二厢房。
52.寿喜桥(清):位于玉岩镇玉岩村东侧玉溪坑上,横跨玉溪坑,东西走向,是一座单孔石拱桥。
53.何氏宗祠(民国):位于玉岩镇支木村村口公路边,坐西朝东,平面呈长方形,为二进五开间二厢单檐泥木结构。八字门墙,门厅明间设戏台。
54.道惠廊桥(清):位于玉岩镇道惠村口,跨道惠源,南北走向,为单孔木梁廊屋桥。廊屋七间,明间供奉观音。
55.叶氏宗祠(清):位于玉岩镇大岭脚村,占地面积601.5平方米,坐西朝东,外大门横开朝北。内门八字门墙,二进五间二厢房,砖雕木雕艺术构件精细。
56.香乳山桥(清):位于玉岩镇村北约300米,跨大源坑,东西走向,为单孔伸臂木梁廊屋桥,廊屋面阔七间。
57.金氏宗祠(清):位于玉岩镇洋坑村,占地面积245.9平方米。坐东朝西,八字门墙,门前立有影壁。二进三间二厢房,泥木结构。
58.安福桥(清):位于玉岩镇潘山头村水口,横跨济上源,东西走向,为单孔木梁桥,廊屋面阔三间。
59.林子槐故居(民国):位于象溪镇雅溪口村项山头,为二进三开间二厢四合院式楼房,建筑既保留了清代特色,也吸收了西式装饰手法,尤其木雕艺术华丽精美,让人赏心悦目。
60.夫人殿(清乾隆八年):位于象溪镇雅溪口村项山头,建筑和周围环境风貌保存现状较好,被誉为仙境之地。
61.南岩渡碑(清同治十六年):位于象溪镇南州村渡口,青石质,碑高1.44米,宽0.66米,内容记叙南州渡船管理公业事宜,为研究古代交通及管理制度提供实物资料。
62.同济桥(清):位于象溪镇南州村田畈的通郡古道上,东西走向。为单孔斜撑石梁桥,横架于石马源溪上。
63.东济桥(民国):位于象溪镇东田村,民国初年,苏光呸独资兴建,单孔石拱桥,桥长17.1米,宽3米,拱宽9米。
64.告示碑(清同治元年):位于象溪镇南坑源村林家路边,青石质碑,内容记叙严防盗贼,犯者缉拿归案,送县衙究治事宜
17.吴恒贵故居(清):位于西屏镇下马街19号,距詹宝兄弟进士牌坊50米,面阔五开间,楼沿采用西式圆木栏栅,木雕民俗寓意浓厚,工艺精湛。
18.杉溪桥(清—民国):位于西屏镇东门外,东西走向,横跨古湖坑,七孔六墩石板桥,全长19.5米,宽2.1米。
19.何连奎故居(清):位于西屏镇中弄7号,坐北朝南,前厅后楼,五开间二进两厢式后楼单檐,建筑布局规整,梁架结构考究,雕刻艺术精湛。
20.叶文铸宅(清):位于西屏镇人民大街13号,坐北朝南,厅堂建筑,三间带后厢房前厢廊,雕刻精细。
21.下天妃宫遗址(民国):位于西屏镇南门白龙堰边,坐北朝南,原为三进五开间两厢式建筑,现仅存一进戏台。
22.潘氏故居(清):位于西屏镇桥头村,三进七开间楼房,门额石雕,屋内木雕题材丰富,寓意吉祥,工艺精湛,内悬“振瞻风高”匾一块。
23.王氏宗祠(清光绪七年):位于西屏镇清路村,三进三开间,抬梁穿斗混合结构,木雕工艺精湛。
24.徐氏宗祠(民国十六年):位于西屏镇岩西村,二进三开间,明间四檐柱为石质方柱,雕梁画栋,工艺精湛。
25.降福桥(清):位于西屏镇岩西村。为单孔石拱桥,桥长6.1米,宽2米拱券石板刻“降福桥”三字。
26.郑陂桥(清):位于西屏镇岩西村村口,南北走向,横跨黄坑源头。三节石梁桥。
27.南山桥(民国二十五年):位于西屏镇南山村,民国二十五年重建,为二孔廊屋桥,长18.9米,宽4.7米,桥面木板铺设,上覆廊屋六间。
28.老鹰桥(清):位于西屏镇南山村至清源坌的古道上,东西走向,横跨青源溪,伸臂石梁桥。
29.下马桥(清):位于西屏镇南山村至清源坌的古道上,东西走向,横跨青源溪,为三节伸臂石梁桥。
30.营盘背文化遗存(新石器时代—商):位于西屏镇瓦窑头村营盘背山,范围约2500平方米。有新石器和商代印纹陶片遗存。
31.塘寮文化遗存(商—西周):位于西屏镇塘寮村屋后山,山坡范围约5000平方米,曾有原始瓷豆、商周印纹陶出土。
32.黄延法宅(清):位于西屏镇竹溪村后村路2号,泥木结构,二进三间两厢单檐楼房,保存完好,建筑木雕工艺精致华丽。
33.石笋脚摩崖题记(清):位于西屏镇塔寺下村石笋脚自然村东100米的石笋山上,共有摩崖二处:“野鹤归来”、“壶天”。
34.金氏宗祠(清):位于西屏镇竹客口村大路西路8号北侧,坐西朝东,为三进三开间二厢单檐泥木结构,保存完整。
35.百仞堰(宋):又名青龙堰、何家堰,为松阳历史名堰之一。旧址在独山西麓独山潭附近,现堰坝在松阴溪南岸百仞山山麓西上0.4千米与竹溪源水交汇处。距北侧下游白龙堰0.5千米,距西屏镇2.5千米。全长7千米,溉田186.5公顷。
36.阴岗山文化遗存(新石器时代—商):位于古市镇筏铺阴岗山,面积6000平方米,曾出土大量新石器时代和商代时期文物。
37.节孝坊(清道光六年):位于古市镇城头街140号,三间四柱五楼,为旌表庠生洪溥侧室孟氏而立。
38.观口堰(元):位于古市镇下街八村,松阳历史名堰之一,历代维护管理永续利用,至今仍发挥灌溉效益。
39.洪氏宗祠(清):位于古市镇城头街120号,坐东朝西,为二进三开间二厢单檐泥木结构,布局规整、门墙牌楼砖雕精致,保存完好。
40.潘氏宗祠(清):位于古市镇下街101号,坐东朝西,为二进五开间二厢单檐泥木结构,布局规整、规模较大,保存较好。
41.叶剑云宅(清):位于古市镇菸行弄25号,坐北朝南,一进五间二厢重檐泥木结构楼房,保存完整,雕刻精致。
42.张氏宗祠(清):位于古市镇山下阳村,占地面积1102平方米,建筑规模气魄宏伟,梁柱用材硕大,木雕工艺精湛,装饰华丽。
43.赖氏宗祠(清乾隆二十七年):位于古市镇东角垄村,清乾隆二十七年重建,该村为全国赖氏起源地,宗祠占地面积627平方米,五进三开间,抬梁穿斗混合结构,后厅明间悬“齿德兼优”匾一方。
44.黄奇公祠(清):位于古市镇上黄圩村,二进五开间,抬梁穿斗混合结构,雕梁画栋。
45.何、傅宗祠和香火堂(清):位于玉岩镇排居口村,清道光年间建,三座古建筑相毗连,抬梁穿斗混合结构,木构雕刻甚为精细。
46.仁安桥(清):位于玉岩镇周安村口,清康熙年间建,为单孔木梁廊屋桥,上覆廊屋五间,明间重檐歇山顶。
47.潘氏宗祠(清):位于玉岩镇烧火坑村口,清光绪年间建,二进三开间,祠内木构雕刻精致,存古匾三块。
48.李氏宗祠(清):位于玉岩镇白沙岗村,清康熙年间建,该村为松阳高腔发源地,宗祠为李姓祭祖和戏曲演练场所,祠内设戏台,木构雕刻以戏曲人物故事为主,雕刻精细,具有一定的历史、科学和艺术价值。
49.砻空殿和砻空殿志碑(清道光十三年):位于玉岩镇程源头村,始建于明末,清道光十三年重建,由亭阁和大殿组成,碑存殿内,该建筑仍保存明清建筑风格。
50.彩虹桥(清):位于玉岩镇溪口村,清同治年间建,为单孔石拱桥,保存完好。
51.郑氏宗祠(清):位于玉岩镇程岭根村,占地面积188平方米,坐北朝南。八字门墙,二进三间二厢房。
52.寿喜桥(清):位于玉岩镇玉岩村东侧玉溪坑上,横跨玉溪坑,东西走向,是一座单孔石拱桥。
53.何氏宗祠(民国):位于玉岩镇支木村村口公路边,坐西朝东,平面呈长方形,为二进五开间二厢单檐泥木结构。八字门墙,门厅明间设戏台。
54.道惠廊桥(清):位于玉岩镇道惠村口,跨道惠源,南北走向,为单孔木梁廊屋桥。廊屋七间,明间供奉观音。
55.叶氏宗祠(清):位于玉岩镇大岭脚村,占地面积601.5平方米,坐西朝东,外大门横开朝北。内门八字门墙,二进五间二厢房,砖雕木雕艺术构件精细。
56.香乳山桥(清):位于玉岩镇村北约300米,跨大源坑,东西走向,为单孔伸臂木梁廊屋桥,廊屋面阔七间。
57.金氏宗祠(清):位于玉岩镇洋坑村,占地面积245.9平方米。坐东朝西,八字门墙,门前立有影壁。二进三间二厢房,泥木结构。
58.安福桥(清):位于玉岩镇潘山头村水口,横跨济上源,东西走向,为单孔木梁桥,廊屋面阔三间。
59.林子槐故居(民国):位于象溪镇雅溪口村项山头,为二进三开间二厢四合院式楼房,建筑既保留了清代特色,也吸收了西式装饰手法,尤其木雕艺术华丽精美,让人赏心悦目。
60.夫人殿(清乾隆八年):位于象溪镇雅溪口村项山头,建筑和周围环境风貌保存现状较好,被誉为仙境之地。
61.南岩渡碑(清同治十六年):位于象溪镇南州村渡口,青石质,碑高1.44米,宽0.66米,内容记叙南州渡船管理公业事宜,为研究古代交通及管理制度提供实物资料。
62.同济桥(清):位于象溪镇南州村田畈的通郡古道上,东西走向。为单孔斜撑石梁桥,横架于石马源溪上。
63.东济桥(民国):位于象溪镇东田村,民国初年,苏光呸独资兴建,单孔石拱桥,桥长17.1米,宽3米,拱宽9米。
64.告示碑(清同治元年):位于象溪镇南坑源村林家路边,青石质碑,内容记叙严防盗贼,犯者缉拿归案,送县衙究治事宜。
65.禁赌碑(民国元年):位于象溪镇石马源村口,内容记叙严禁开设赌场聚众赌博,违者罚金和没收赌具等事宜。
66.阙祥球宅(清):位于象溪镇南坑口村西山脚15号,坐西朝东。四合院式,为二进五间二厢带单弄单檐楼房,木构雕刻精细。
67.祝土金宅(清):位于象溪镇石马铺村石马路二弄9—11号,坐东北朝西南。为二进五间二厢带双弄重檐楼房,保存完整。
68.祝氏宗祠(清):位于象溪镇石马铺村石马路二弄10号对面,坐西南朝东北,为二进三间二厢。
69.忠生桥(清):位于象溪镇程路后村村头,为单孔石拱桥,南北走向,横跨小山坑之上,块石砌筑。
70.李发明宅(清):位于象溪镇靖居包村靖中路四十六弄5号,坐西朝东。泥木结构,为二进五间四厢带双弄重檐楼房。
71.包氏宗祠(清乾隆四十三年):位于大东坝镇横樟村,二进三开间,抬梁穿斗混合结构,祠内存“翰墨流芳”等古匾十三方,髹漆楹联五对。宗祠南侧有一“永禁碑”,为禁止乞丐结伙强讨而立。
72.包明悟宅(清):位于大东坝镇横樟村下村弄2号,土名:下新处。坐西朝东,外门座朝北,二进九间二厢式重檐楼屋。
73.马料湾矿洞(明):位于大东坝镇横樟村东首马料湾山山腰竹林中。明代中后期在马料湾山中曾大量开采银矿,现存古矿洞口还有10多个。
74.竹溪区苏维埃政府旧址(吴氏宗祠):位于大东坝镇燕田村,吴氏宗祠既是1935年革命根据地旧址,又是清代古建筑。
75.林氏宗祠(清):位于大东坝镇牛角圩村,坐东朝西,八字门墙,二进三间二厢房,泥木结构。
76.潘氏古民居群(清):位于大东坝镇洋坑埠头村(61—65号),沿洋坑埠头源布列着古民居4座,平面布局规整,梁架结构严谨,雕刻装饰精美。
77.万春桥和碑(清):位于大东坝镇树稍村村口,为单孔石拱桥,跨树梢坑南北走向,桥面用条石和卵石相间铺设。与安大社为邻,万春桥碑立在安大社内。
78.阙邦和宅(清):位于大东坝镇后宅村桥北三区30—31号,坐北朝南,前后两进,泥木结构,一进九开间带双弄二厢单檐,二进七开间带双弄二厢重檐。布局规整,规模大,保存完整。
79.感应佛堂(清):位于大东坝镇后宅村北部村口公路边,坐北朝南,平面呈长方形,四合院式,为三进五开间四厢单檐泥木结构。一进门厅,明间设戏台。
80.蔡姓大屋(清):位于大东坝镇蔡宅村29—30号,坐北朝南,平面呈长方形,为四进五开间二厢泥木结构楼房,东西两首有附屋。
81.占安山文化遗存(新石器时代—商周):位于叶村乡河头村占安山,曾有石镞等磨制石器和印纹陶片出土。
82.吴氏宗祠(清嘉庆五年):位于叶村乡南岱村,二进五开间,抬梁穿斗混合结构,门楼为重檐歇山顶式屋面,木雕工艺精美。
83.南岱观音桥(清):位于叶村乡南岱上村水口,南北走向跨南岱坑,为单孔木梁廊屋桥,廊屋面阔五间,五架梁前后单步梁,撑拱挑檐,明间施天花,设神龛供奉观音。
84.金坑源头摩崖石刻(清嘉庆六年):位于叶村乡岱头村西南2.5公里金坑源头悬崖峭壁上,内容记叙当时松阳县知县为岱头村和周岭根村山场纠纷的判定书。
85.重修古道题刻(清咸丰十一年):位于叶村乡岱头村西古道的岩壁上,“咸丰辛酉重修”六字楷书,字径0.20米,题刻记载了修路的确切年代。
86.岱头廊桥(民国):位于叶村乡岱头村东水口,南北走向,跨岱头坑单孔木梁桥,廊屋面阔七间。
87.潘起芹宅(民国):位于叶村乡寺岭下村,坐西朝东,占地316平方米,为二进三开间带双弄重檐楼房,保存完好,牛腿、额枋、雀替、门窗雕刻精美。
88.金梁堰(宋):又名京梁堰,位于斋坦乡小石村大花地自然村北,为松阳历史名堰之一。历代维护管理永续利用,至今仍发挥灌溉效益。
89.唐葛周殿(清光绪二十五年):位于竹源乡黄庄村山锁坳,二进三开间,抬梁穿斗混合结构,雕梁画栋,朱漆彩绘,为研究道家文化的实物例证。
90.王氏宗祠(清):位于竹源乡黄庄村,二进三开间,抬梁穿斗混合结构,后厅中堂悬“孝思”匾一方。
91.黄庄廊桥(清光绪二十三年):位于竹源乡黄庄村,木构廊屋桥,桥面卵石铺设,上覆廊屋七间,重檐抬梁结构。
92.横岗桥(清光绪二十二年):位于竹源乡横岗村,木构廊屋桥,上覆廊屋五间,明间设神龛。
93.大凤岩银矿洞(明):位于竹源乡后畲村大凤岩山,矿洞多处,洞洞相通,有一定规模。
94.叶氏宗祠(清):位于竹源乡后畲村,坐西朝东八字门,门座三架梁,正厅面阔五间,抬梁穿斗混合结构。
95.敦厚堂(清):位于竹源乡大岭头村79号,坐北朝南,泥木结构,一进五开间双过廊带双弄重檐楼屋,二进正屋七间二厢带双弄重檐楼房,雕刻精美。
96.。
65.禁赌碑(民国元年):位于象溪镇石马源村口,内容记叙严禁开设赌场聚众赌博,违者罚金和没收赌具等事宜。
66.阙祥球宅(清):位于象溪镇南坑口村西山脚15号,坐西朝东。四合院式,为二进五间二厢带单弄单檐楼房,木构雕刻精细。
67.祝土金宅(清):位于象溪镇石马铺村石马路二弄9—11号,坐东北朝西南。为二进五间二厢带双弄重檐楼房,保存完整。
68.祝氏宗祠(清):位于象溪镇石马铺村石马路二弄10号对面,坐西南朝东北,为二进三间二厢。
69.忠生桥(清):位于象溪镇程路后村村头,为单孔石拱桥,南北走向,横跨小山坑之上,块石砌筑。
70.李发明宅(清):位于象溪镇靖居包村靖中路四十六弄5号,坐西朝东。泥木结构,为二进五间四厢带双弄重檐楼房。
71.包氏宗祠(清乾隆四十三年):位于大东坝镇横樟村,二进三开间,抬梁穿斗混合结构,祠内存“翰墨流芳”等古匾十三方,髹漆楹联五对。宗祠南侧有一“永禁碑”,为禁止乞丐结伙强讨而立。
72.包明悟宅(清):位于大东坝镇横樟村下村弄2号,土名:下新处。坐西朝东,外门座朝北,二进九间二厢式重檐楼屋。
73.马料湾矿洞(明):位于大东坝镇横樟村东首马料湾山山腰竹林中。明代中后期在马料湾山中曾大量开采银矿,现存古矿洞口还有10多个。
74.竹溪区苏维埃政府旧址(吴氏宗祠):位于大东坝镇燕田村,吴氏宗祠既是1935年革命根据地旧址,又是清代古建筑。
75.林氏宗祠(清):位于大东坝镇牛角圩村,坐东朝西,八字门墙,二进三间二厢房,泥木结构。
76.潘氏古民居群(清):位于大东坝镇洋坑埠头村(61—65号),沿洋坑埠头源布列着古民居4座,平面布局规整,梁架结构严谨,雕刻装饰精美。
77.万春桥和碑(清):位于大东坝镇树稍村村口,为单孔石拱桥,跨树梢坑南北走向,桥面用条石和卵石相间铺设。与安大社为邻,万春桥碑立在安大社内。
78.阙邦和宅(清):位于大东坝镇后宅村桥北三区30—31号,坐北朝南,前后两进,泥木结构,一进九开间带双弄二厢单檐,二进七开间带双弄二厢重檐。布局规整,规模大,保存完整。
79.感应佛堂(清):位于大东坝镇后宅村北部村口公路边,坐北朝南,平面呈长方形,四合院式,为三进五开间四厢单檐泥木结构。一进门厅,明间设戏台。
80.蔡姓大屋(清):位于大东坝镇蔡宅村29—30号,坐北朝南,平面呈长方形,为四进五开间二厢泥木结构楼房,东西两首有附屋。
81.占安山文化遗存(新石器时代—商周):位于叶村乡河头村占安山,曾有石镞等磨制石器和印纹陶片出土。
82.吴氏宗祠(清嘉庆五年):位于叶村乡南岱村,二进五开间,抬梁穿斗混合结构,门楼为重檐歇山顶式屋面,木雕工艺精美。
83.南岱观音桥(清):位于叶村乡南岱上村水口,南北走向跨南岱坑,为单孔木梁廊屋桥,廊屋面阔五间,五架梁前后单步梁,撑拱挑檐,明间施天花,设神龛供奉观音。
84.金坑源头摩崖石刻(清嘉庆六年):位于叶村乡岱头村西南2.5公里金坑源头悬崖峭壁上,内容记叙当时松阳县知县为岱头村和周岭根村山场纠纷的判定书。
85.重修古道题刻(清咸丰十一年):位于叶村乡岱头村西古道的岩壁上,“咸丰辛酉重修”六字楷书,字径0.20米,题刻记载了修路的确切年代。
86.岱头廊桥(民国):位于叶村乡岱头村东水口,南北走向,跨岱头坑单孔木梁桥,廊屋面阔七间。
87.潘起芹宅(民国):位于叶村乡寺岭下村,坐西朝东,占地316平方米,为二进三开间带双弄重檐楼房,保存完好,牛腿、额枋、雀替、门窗雕刻精美。
88.金梁堰(宋):又名京梁堰,位于斋坦乡小石村大花地自然村北,为松阳历史名堰之一。历代维护管理永续利用,至今仍发挥灌溉效益。
89.唐葛周殿(清光绪二十五年):位于竹源乡黄庄村山锁坳,二进三开间,抬梁穿斗混合结构,雕梁画栋,朱漆彩绘,为研究道家文化的实物例证。
90.王氏宗祠(清):位于竹源乡黄庄村,二进三开间,抬梁穿斗混合结构,后厅中堂悬“孝思”匾一方。
91.黄庄廊桥(清光绪二十三年):位于竹源乡黄庄村,木构廊屋桥,桥面卵石铺设,上覆廊屋七间,重檐抬梁结构。
92.横岗桥(清光绪二十二年):位于竹源乡横岗村,木构廊屋桥,上覆廊屋五间,明间设神龛。
93.大凤岩银矿洞(明):位于竹源乡后畲村大凤岩山,矿洞多处,洞洞相通,有一定规模。
94.叶氏宗祠(清):位于竹源乡后畲村,坐西朝东八字门,门座三架梁,正厅面阔五间,抬梁穿斗混合结构。
95.敦厚堂(清):位于竹源乡大岭头村79号,坐北朝南,泥木结构,一进五开间双过廊带双弄重檐楼屋,二进正屋七间二厢带双弄重檐楼房,雕刻精美。
96.王邦庚宅(民国):位于竹源乡黄下村,坐北朝南,泥木结构,二进三开间二厢重檐楼屋,整座建筑雕刻工艺精美。
97.利济桥(民国):位于望松乡五都阳村口,民国年间重建,为十五孔石板桥,全长50米,宽1米,桥的南端建有桥亭。
98.项氏宗祠(清):位于望松乡六都村,坐西南朝东北,建筑占地面积629平方米,大门前有影壁,二进五间二厢,泥木结构。
99.碗寮村古窑址(明—清):位于三都乡紫草村碗寮,窑址因年代久远被废弃,但保留有瓷器和窑具的堆积层。
100.山苍殿(清):位于三都乡上田村,共三进,历代修缮,建筑风格保存较好。是研究风俗文化的实物例证。
101.禁赌碑(清道光二十九年):位于三都乡呈回村社庙内,青石质碑,内容记叙呈回村汤、宋二姓人严禁赌博,劝民戒赌事宜。
102.汤氏宗祠(清):位于三都乡呈回村西部村口,建于清代。宗祠坐北朝南,为二进三间两厢单檐泥木结构,明间内设戏台,宗祠前有院道,东西两侧辟砖砌拱门。宗祠东侧设有附房。
103.宋金水宅(清):位于三都乡朱竹村,清光绪年间建,二进五开间重檐楼房,面积400平方米,室内木雕题材丰富,寓意吉祥,工艺精湛,且保存完整。
104.周火标宅(清):位于三都乡周山头村18号,坐北朝南,二进五间二厢重檐泥木结构,一进为花厅,牛腿雕刻精细,格局完整。
105.双孔石拱桥(清):位于三都乡黄岭根村二级电站边,横跨三都乡吾赤坑,南北走向,是一座双孔石拱桥,用自然的大块卵石砌筑。
106.陈氏宗祠(清):位于三都乡黄岭根村村口,建于清代,坐北朝南,为二进三间两厢单檐泥木结构,保存完好。
107.蔡氏宗祠(清):位于三都乡下田行政村思步自然村村口路边,坐西朝东,为二进五开间二厢单檐泥木结构。
108.曾氏宗祠(民国):位于四都乡午岭村,坐东朝西,占地面积284平方米。八字门墙,二进三间二厢房,内设戏台。
109.清利公祠(清):位于樟溪乡兰家村,清道光年间建,二进五开间,木构装饰华丽,内存“五世其昌”、“伦叙”二匾。
110.馒头山香火堂(清光绪二十二年):位于樟溪乡馒头山村,面积虽小,但木构装饰雕刻十分精美,且保护完好。
111.法昌寺(清):位于樟溪乡肖周村,南朝梁时始建,历代屡废屡建,现存一进为清代重建,其余建筑为近时修建,香火甚盛。
112.刘氏宗祠(清):位于新兴乡上安村,现存一、二进,尤其门厅规模气派,雕刻精致。
113.郑氏宗祠(清嘉庆二年):位于新兴乡徐郑村,古建筑内存有“奕世流芳”匾和清道光八年“禁赌碑”,抗日战争时期特种工作团设在此,墙上书有“争取解放、争取生存、孝子贤孙、救国救家”、“保卫祖宗、保卫乡土、合力同心、打倒日寇”等革命标语。
114.芳溪堰(明):位于新兴乡下源口村村头,筑于明洪武年间,堰渠自南向北经下源口村中流经贤溪、项宅、上安等村,溉田120公顷。堰坝建在十三都源溪流中,原为干砌块石坝,现为块石硬壳堰坝。该堰长3700余米,宽1.3—1.7米不等,是我县古代的主要水利工程,现仍发挥灌溉作用。
115.大石文化遗存(商—西周):位于新兴乡大石村尖石玄背山脚,面积2万平方米,曾出土大量原始瓷器和印纹陶器物。
116.大石村崖墓(年代待考):位于新兴乡大石村尖石玄背山岩洞内,木质棺椁仍置放在崖洞中。
117.节孝坊(清嘉庆二十五年):位于赤寿乡界首村,三间四柱五楼,为旌表贡生刘邦诏侧室陶氏而立。
118.禹王庙门厅(清乾隆三十九年):位于赤寿乡界首村,门厅宽敞气派,石质方形檐柱刻四对楹联,木构雕刻精细。
119.张氏宗祠(清):位于赤寿乡界首村老街北端,该宗祠设内、外二重大门,外大门朝东南,为木质门楼,宗祠主建筑坐东朝西,为二进五开间二厢单檐泥木结构。
120.刘氏宗祠(清):位于赤寿乡界首村老街中段,坐东朝西,二进五间两厢,泥木结构,二进前设邮亭,后厅享堂置神龛。
121.叶氏宗祠(清):位于赤寿乡叶川头村,占地541平方米,二进五开间,木构雕刻精细。
122.禁赌碑(清道光二十五年):位于赤寿乡半古月村,青石质碑,内容记叙严禁赌博,劝民戒赌事宜。
123.择子山瓷窑址(宋):位于赤寿乡择子山行政村杨家自然村村东约500米处,窑址所在山土名为瓦窑窟,地表散布有少量瓷片及窑具等物。
124.刘德怀宅(清):位于赤寿乡界首村71号,坐东朝西,为二进五开间二厢泥木结构楼房,一进单檐,二进重檐。
125.陈尹志宅(清):位于赤寿乡狮子口行政村大猫源自然村4号,坐东朝西,为一进三开间二厢泥木结构。
126.吴氏宗祠(清):位于赤寿乡赤三村老街最南端,坐东北朝西南,为三进五开间四厢单檐泥木结构。r>127.涂龙强宅(清):位于赤寿乡楼塘村塘东自然村30号,坐北朝南,为二进三开间二厢四合院重檐泥木结构。
128.李氏宗祠和重修李氏宗祠碑(清道光二十四年):位于谢村乡李山头村,祠内设戏台,壁画、碑刻保存完好,对研究地方戏曲史有一定参考价值。
129.勒石永禁碑(清道光二十二年):位于谢村乡南坑村口桥边,青石质碑,内容记叙严禁聚众赌博,违者罚猪肉,劝民戒赌。
130.县示碑(清光绪十四年):位于谢村乡平卿村社庙内,青石质碑,内容记叙严禁窝贼、聚赌,违者送县衙究治事宜。
131.先锋庙(清同治十三年):位于新处乡竹坌村,始建于明正统十三年,清同治十三年重建,庙内木构朱漆彩画,装饰华丽。
132.节孝坊(清嘉庆二十四年):位于新处乡山甫村,为旌表儒童徐成龙元配程氏而立,三间四柱三楼,坊高4.9米,面阔4.9米。
133.周氏宗祠(清):位于新处乡庄后村,坐北朝南,占地面积274.95平方米,外大门朝东,二进三间二厢房,泥木结构。
134.徐氏宗祠(清):位于新处乡赤岩村,坐南朝北,占地面积233.42平方米,八字门墙,为二进三间二厢,泥木结构,门厅设戏台。
135.赤岩廊桥(清):位于新处乡赤岩村水口,跨赤岩坑,东西走向,为单孔石梁廊屋桥,廊屋面阔五间,明间南向设神龛。
136.崇觉寺(清道光九年):位于板桥乡桐榔村,南宋开庆年始建,清道光九年重建。建筑规模恢弘,雕饰华丽,寺前二棵古罗汉松距今700余年。
137.万安桥(清光绪六年):位于板桥乡桐榔村,枫隆山边,单孔石拱桥,长15米,宽4.2米,桥面覆廊屋3间,明间设神龛,拱券刻篆书“万安桥”三字。
138.慈航桥(清):位于板桥乡桐榔村麻家社殿山边,清光绪年间建,为单孔石拱桥,桥长18.3米,宽3.9米,拱券刻“慈航桥”三字。
139.光裕桥(清):位于板桥乡桐榔村西,清光绪年间建,为单孔石拱桥,桥长15米,宽4.2米,拱券刻“光裕桥”三字。
140.老鹰岩银矿洞(明正统十年):位于板桥乡板桥村西北处老鹰岩山中,有明代正统十年(1445)矿工题记,冶炼场遗迹等。
141.叶氏宗祠(民国):位于板桥乡板桥村下仓自然村,坐北朝南。该建筑为二进三间二厢,木雕艺术构件精细,保存完整。
142.黄岭头银矿洞(明):位于裕溪乡黄岭头村大山中,矿洞多处,四通八达,有烧爆法采矿痕迹。
143.刘寿南宅(清):位于裕溪乡章山岭脚自然村村口,坐北朝南。泥木结构,为二进三间二厢带双弄重檐楼房。
144.八仙桥(民国):位于裕溪乡凤弄源村八仙岗东首1公里的八仙岗公路边,建于民国。南北走向,为单孔伸臂式木梁廊屋桥,廊屋面阔三开间。
145.大寮湾银矿洞(明):在安民乡苏马坪村大寮湾山中,洞壁保留有明代成化三年(1467)矿工题记。
146.杨氏宗祠(清嘉庆十年):位于安民乡大潘坑村,二进三开间,祠内木构雕饰精细,柱子髹漆楹联集楷、行、草、篆各体齐全。
147.杨天坤宅(清):位于安民乡大潘坑村56号边,坐西北朝东南,为一进三开间二弄二厢重檐泥木结构。外门墙和一进明间照壁上留有文革时期书写的“为人民服务”和“高举毛泽东思想伟大红旗奋勇前进”两幅标语。
148.永宁古社(清):位于安民乡李坑村,清乾隆年间建,二进三开间,祠内木构雕饰精细,柱子髹漆楹联11对,且各类字体齐全。
149.观音桥(清):在安民乡台坑村,清同治年间建,为单孔木梁廊屋桥。廊屋明间神龛雕刻精细。
150.洋庄源银矿洞(明):位于枫坪乡洋庄源大牛角湾山中,洞洞相连,深不可测。
151.中国工农红军挺进师政治委员会会议旧址(民国):位于枫坪乡小吉村翁光道宅。1935年6月3日红军在此召开挺进师政治委员会会议,决定成立浙西南军分区等事宜。
152.小吉永庆桥(清咸丰七年):位于枫坪乡小吉村口,单孔石拱桥,上覆廊屋七间,保存较好。
153.小吉红军标语(民国):位于枫坪乡小吉村社庙内,1935年5月红军挺进师一纵队进驻松阳创建游击根据地时书写的多条革命标语。
154.浙西南特委玉岩区委员会、玉岩区苏维埃政府旧址(民国):位于枫坪乡丁坑村8号。1935年7月浙西南特委玉岩区委员会、玉岩区苏维埃政府在此成立。
155.济德桥(民国):位于枫枰乡丁坑村村口,重建于1929年,东西向横跨于丁坑溪上,为单孔木梁廊屋桥,桥面上建造廊屋七间。
156.斗潭欢迎红军大会旧址(民国):位于枫坪乡斗潭村永福寺。1935年中共玉岩区委、区苏维埃政府在此召开了欢迎红军的大会。
157.卢子敬故居(清):位于枫坪乡斗潭村10号,坐北朝南,泥木结构,二进三间二厢重檐楼房,保存尚好。
158.陆兴桥(清):位于枫坪乡通往玉岩至县城的古道上,距斗潭村约500米。南北走向,横跨山坑之上,卵石砌筑。
159.玉岩区高亭乡苏维埃政府旧址(民国):位于枫坪乡高亭村85号,1935年中共玉岩区委、区苏维埃政府在此建立高亭乡苏维埃政府。
160.岩坑红军标语(民国):位于枫坪乡高寮村岩坑关王庙内外墙上有“欢迎白军士兵起来当红军”等多条革命标语。
161.梨树下红军标语(民国):位于枫坪乡梨树下村,张兰生宅墙上,1935年5月红军挺进师一纵队进驻松阳创建游击根据地时书写,有“红军是为工农谋利益的”二十多条革命标语。
162.梨树下社庙红军标语(民国):位于枫坪乡梨树下村社庙内,1935年5月红军挺进师一纵队进驻松阳创建游击根据地时书写,有“红军是工农自己的军队”等多条革命标语。
163.麒子桥(民国):位于枫坪乡梨树下村村口,南北走向。系单孔石拱桥,桥券上阴刻楷书“麒子桥”三字。
164.周氏宗祠(清):位于枫坪乡金竹村,坐西朝东。泥木结构,四合院式,二进三间二厢。
165.王氏宗祠(清):位于枫坪乡根下村,坐东朝西,泥木结构,二进五间,抬梁穿斗混合式构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