薛永武:历史哲学、人才学和美学实践对人才美的确证

启人才教育的新视野

我们倡导人才的美是最重要的审美文化,还可以从历史哲学、人才学和美学的实践中得到确证。我们确认人才的美是最重要的审美文化,这是我们对审美文化内涵的理解和认识,因为审美文化应该是物质形态和精神形态的有机统一,也是人才之美与人才所创造的文化形态之美的有机统一。所以,研究审美文化,不能脱离人才美;研究人才美,理所当然应该把人才美视为重要的审美文化。唯有如此认识人才美的文化内涵,审美主体通过欣赏人才之美,把人才美视为重要的审美对象,才能更好地促进人才开发。

1

历史哲学对人才美的确证

从历史哲学的角度来看,我们倡导人才的美,把人才的美看作是社会美的最高价值取向,这有利于促进人才开发,推动社会的发展进步。古往今来,无论在任何社会,任何国家和任何民族,只要充分尊重人才,倡导人才的美,把人才的美看作是社会美的最高价值取向,充分发挥各种人才的创造性,就能够促进该社会、国家和民族的发展进步。

古希腊哲学家赫拉克利特认为,一个最优秀的人能够抵得上一万个人。赫拉克利特这句格言价值连城,在某种意义上说,这句话体现了人才美学的重要内涵,揭示了人才之美的重要性。从历史的角度来看,古希腊能够建构西方文化史上第一座高峰,就是以尊重人才、人才辈出、群星灿烂为前提的;西方文艺复兴建构了西方文化史上的第二座高峰,也是以尊重人才为前提的,文艺复兴是一个呼唤巨人并出现巨人的伟大时代,也是以人才辈出为时代特征的;美国能够长期雄霸世界,也是与其把人才战略的作用发挥到了极致是密不可分的。

中国春秋战国历经数百年的纷争,最后由秦国统一六国,也充分说明尊重人才对国家强盛的重要性;楚汉之争,最后刘邦以弱胜强,也体现了刘邦人才战略对项羽的超越上。《荀子·大略》中说:“国将兴,必贵师而重傅……国将衰,必贱师而轻傅”,深刻阐明了国家兴衰与尊重知识、尊敬教师的关系。教师作为特殊的人才,是传播人类文明的天使,是教化人才的师者,是照亮人心熊熊燃烧的火炬,关系着一个国家和民族的前途和命运。从历史哲学的角度来看,“得人才者昌、失人才者亡”,已经成为历史哲学的一条重要规律,任何国家的任何执政者,都不可能超越这一条规律。

2

人才学对人才美的确证

从人才学的角度来看,我们倡导人才的美,可以进一步弘扬尊重知识、尊重人才的时代精神,由泛泛而论“以人为本”的抽象口号,转化为更有先进性和前瞻性的“以人才为本”、“以人才为先”的时代战略,促进全社会逐渐形成人才强国战略的共识。

从人才学的角度来看,确认人才美具有人才战略的重要意义。在这方面,我国已经有了很沉痛的历史教训,1957年的反右扩大化,1966年开始的“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客观上我们没有真正尊重人才,反而压抑人才,摧残人才,毁灭人才,这是我们很沉痛的历史教训。直到20世纪80年代以后,我国仍然出现了“搞导弹的不如卖茶蛋的”,“大学不如大专,大专不如中专”的倒挂现象。因此,从人才学的角度来看,我们只有倡导人才的美,进一步弘扬尊重知识、尊重人才的时代精神,才能形成有利于人才脱颖而出的社会氛围,才能减少人才外流,吸引人才回归,促进人人成才,人尽其才。

我们还应该看到,人才以创造性和进步性为本质特征的实践活动,既体现了人才认识世界的真,又蕴含了改造世界的善,既是以一般的社会美为基础,又是对一般社会美的超越;既是合规律性与合目的性的互相渗透,又是社会功利性和审美性的辩证统一。由于人才美具有普适性和层次性,前者体现了特定时代、特定民族审美的共同性,后者体现了特定时代、特定民族对人才美审美聚焦的走向,即对人才的审美观照由初级人才→中级人才→高级人才的层次递进而相应增加美感的程度。历史业已证明,那些德才兼备而又为社会发展进步做出较大贡献的杰出人才,将会流芳千古,永远得到人们的尊敬、爱戴和赞美!那些德才兼备的优秀人才能够成为广大青少年立志成才的重要典范,成为全社会促进人才开发的重要的动力。

3

美学实践对人才美的确证

从美学实践的角度来看,在一般的审美活动中,审美虽然说是超功利的,但有时又很难绝对超越功利性。比如,人们可以把古董和艺术品等当作审美对象加以欣赏,又可以买回家收藏,以扩大其经济价值。随着商品美学的发展,许多产品体现了实用性和审美性的和谐统一。许多工艺品具有实用性,又具有审美性;而许多日用商品不仅具有实用性,而且越来越多地具有了审美性。

与一般的审美不同,人们对人才美的欣赏,既不可能把某一个人才收藏起来据为己有,进行人才高消费,也不可能拘泥于个人的功利性,因为人才的本质特征在于创造性和进步性的和谐统一,更多地蕴含和体现了社会价值,所以人们更多地表现为对人才的尊敬、钦佩和赞扬,体现出对人才的创造性劳动成果的认同和赞美,因此也体现出对人才审美的超个人功利性。

人才学上有个特殊的成才规律,就是以才补貌。所谓以才补貌,就是指有的人本来相貌平平,却通过自己事业的成功,弥补了个人相貌的不足或缺陷,而获得了社会的认可和赞誉。从审美实践的角度来看,以才补貌,恰恰意味着一个人由于德才兼备而弥补了相貌的不足,而同样可以给人以美感。传统的郎才女貌所蕴涵的美学原理与此不谋而合,即郎一定要有才;相反,那些金玉其外、败絮其中的纨绔子弟则难以赢得姑娘的芳心。其貌不扬者通过以才补貌,就会把人们的注意力吸引到他的品行、能力和贡献上,而此时,人们就会对他的其貌不扬视而不见,或者说是看顺了眼,视若无睹,在心理上是由最初的排斥,逐渐发展为理解、认同、悦纳,进而发展为尊敬和敬佩,通过对其内在美的欣赏,进而可以转化和升华为美感;相反,当我们知道某个人败絮其中、金玉其外以后,对其外在美的欣赏马上可以呈现出下降趋势,美感甚至荡然无存。其实质是外在美受到内在丑的影响,在人们眼里也变得似乎不如以前那么美了。

马云是一个以才补貌的重要典型。马云是中国著名企业家、阿里巴巴集团、淘宝网、支付宝创始人,他1964年10月15日出生于杭州,祖籍浙江嵊州谷来镇,现任阿里巴巴集团董事局主席、中国雅虎董事局主席、杭州师范大学阿里巴巴商学院院长、TNC(大自然保护协会)中国理事会主席、华谊兄弟传媒集团董事、菜鸟网络董事长等职务,是中国IT企业的代表性人物。2014年12月11日,马云成为新的亚洲首富。马云从小到大,不仅没有上过一流的大学,连小学、中学都是三四流的,初中考高中都考了两次。1982年和1983年,马云两次参加高考落榜。1984年,马云第三次高考,勉强被杭州师范学院以专科生录取,然后通过不懈的努力拼搏,凭着对理想的追求和不屈的灵魂,终于成为著名的企业家。马云的成功从一个侧面说明了审美对人才开发的重要促进作用。他喜欢下围棋,而下围棋不仅需要逻辑推理能力,而且也需要高度的联想和想象能力,即空间设计与布局的能力;他喜欢金庸的武侠小说,曾表示“虚拟的世界让我插上了想象思维的翅膀”,把对金庸武侠小说中武侠英雄的痴迷,延伸到了公司文化层面:他要求阿里巴巴每个员工都要有个“花名”,要出自武侠或玄幻小说中的正面角色;阿里巴巴的五大业务也被称为“达摩五指”;他的办公室叫“桃花岛”,会议室叫“光明顶”,洗手间叫“听雨轩”等等。从审美的角度来看,武侠小说充满了奇特的想象,能够使读者产生奇思遐想,这非常有利于激发读者的艺术想象力,提高创新能力。所以,马云的成功,客观上与他喜欢武侠小说的艺术美是分不开的。

马云曾两度登上国际权威财经杂志《福布斯》的封面,杂志是这样描述马云外貌的:深凹的颧骨,扭曲的头发,淘气地露齿而笑,拥有一副5英尺(1.53米)、100磅(45千克)的顽童模样,这个长相怪异的人有着拿破仑一样的身材,同时也有着拿破仑一样伟大的志向。

马云的成功客观上说明了创造人才美的奥秘就在于通过创造性的贡献,实现人生的价值。因此,虽然人才的善并不等于美,但人才的美却离不开人的善;人才不仅体现了善,而且也创造了美。人才可以通过自己文明的言谈举止,展示修身养性所具有的良好的气质风度,进而通过自己的创造性劳动和做出的较大贡献,为社会增添美的丰采,成为促进人才开发的重要动力。

责任编辑:张涛

新/书/推/荐

薛永武教授新著《论语译评》列入博士生导师学术文库,由中国书籍出版社2019年出版。作者在集思广益的基础上,把《论语》纳入中国传统文化视域下进行现代阐释,通过对《论语》的丰富思想进行全方位的深度解读,力求对《论语》思想做出新的阐释,揭示其多维的现代价值。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