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片时间】第1804期:间质瘤肝转移

间质瘤肝转移
【临床资料】

女性,59岁。体检B型超声发现肝脏占位,行CT检查。无自觉症状和体征,追问病史7年前有十二 指肠间质瘤手术切除史。实验室检查:肝功能正常,AFP、CEA、CA19-9均在正常范围。

A

B

C

D

E

F

【影像学检查】

A.CT平扫肝左叶外侧段类圆形低密度灶,边界清晰,其内有裂隙状更低密度;

B.C.增强扫描动脉期病灶边缘及实性部分明显不均匀强化,并显示增粗的供血动脉,扩张的门静脉左支提早显影;

D.E.门脉期病灶强化范围扩大,且密度高于肝实质密度,肝左静脉增粗直达病灶边缘;

F.平衡期强化趋向均匀,密度仍高于肝实质密度,内见不强化裂隙;

G.H.延迟7分钟病灶强化密度均匀,稍高于肝实质,病灶内见裂隙状不强化呈低密度

【最后诊断】

肝间质瘤(转移性,术后病理)。

【诊断要点】

胃肠道间质瘤(gastrointestinal stromal tumors,GIST)占消化道恶性肿瘤的2.2%,年发病率为2/10万,发病高峰年龄为60〜80岁,无明显性别差异。胃肠道间质肿瘤90%发生在胃和小肠。

1.临床表现:

1)中老年患者肝脏发现占位病灶,有胃肠道间质瘤或间质瘤手术切除史。

2)恶性胃肠道间质肿瘤的特征之一是通过血液转移至肝脏,其次是肺和骨骼,肿块〉10 cm的间质 瘤转移率高达60%。仅发生肝脏转移的恶性间质细胞瘤较发生其他脏器转移的恶性间质细胞瘤预后相 对较好。肝脏原发性间质瘤极为罕见。.

3)临床症状轻微或无症状,AFP(-),肝功能正常。

2.B型超声:发现肝脏供血丰富的占位,易误诊为肝癌。

3.CT表现:

1)CT平扫:①单发圆形或类圆形低密度灶,边界清晰,中央有不规则裂隙状更低密度区。②多发者不足1/4。③多见于右肝。④少有淋巴结转移。

2)增强扫描:①动脉期病灶边缘强化并显示增粗的供血动脉。②病灶边缘及实性部分明显不均匀强化,扩张的门静脉提早显影。③门脉期病灶强化范围扩大,密度仍高于肝实质密度,可见粗大的引流静脉直达病灶边缘。④平衡期病灶强化趋向均匀,密度仍略高于肝实质密度,病灶内有不强化裂隙。⑤延迟7分钟呈均匀等密度,边缘与肝实质分辨不清,病灶内不强化部分呈低密度。

【分析思路】

诊断依据:

1.患者为女性,59岁。符合邻近胃肠道间质瘤的发病高峰年龄。

2.7年前有十二指肠间质瘤手术史。

3.实验室检查:肝功能正常,乙肝指标、AFP等(-)。

4.临床无症状,体检BUS发现肝脏占位,血供丰富疑为肝癌。

5.CT表现:

1)平扫肝内类圆形低密度灶,边界清晰,其内见裂隙状更低密度区。

2)肿瘤有肝动脉和门静脉双重供血,并见供血动脉和门静脉显影,门脉期强化范围扩大,强化程度达峰值且高于肝实质密度。

3)平衡期和延迟7分钟,强化趋向均匀,密度稍减退,仍略高于肝实质密度,病灶内仍见裂隙状不强化低密度区。

鉴别诊断:

1.肝血管瘤:①间质瘤肝转移临床无症状,乙肝和肿瘤指标(-)。②CT平扫呈低密度,边缘清晰。③增强扫描肿瘤边缘环形强化,实性部分明显强化,静脉期达峰值。④延时强化趋向均匀,密度高于肝实质,病灶内有不强化低密度裂隙等。⑤缺乏肝血管瘤的边缘结节样强化,逐渐向中心充填的强化特征。

2.肝血管肉瘤:①临床有明显的体重减轻、腹痛、食欲减退、黄疸等症状和体征。②肝功能、乙肝指标 及AFP正常。③CT增强扫描为病灶内不规则花环状强化伴有多发不强化的出血囊变区。④门静脉期和平衡期强化范围扩大,并有三角状棘状突起,尖端指向病灶中心,强化程度略降呈低密度。⑤间质瘤肝转移在门脉期强化最明显,平衡期和延迟期密度趋向均匀,病灶边缘不易辨认,病灶中心密度仍高于肝实质,且临床症状轻微或无症状,此与肝血管肉瘤不同。

3.肝局灶性结节增生:①好发于男性,发病年龄5〜68岁,平均35.2岁,有服用类固醇性药物史。②CT平扫和增强病灶密度和强化方式与肝脏转移性间质瘤相似,其病灶内裂隙有延迟强化特征,典型的呈“轮辐状”。③临床没有胃肠道肿瘤手术史。④间质瘤肝转移病灶内不强化裂隙是偏心的,且没有延迟强化表现,临床有胃肠道间质瘤手术史支持转移瘤的诊断。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