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造与进化:对立(paradox)还是张力(tension)?

作者:慕溪

四年前,当我与黛博拉·哈斯玛夫妇(《起源》的作者)在同一间教室里讨论时,我发现身边的同学(包括我自己)是在“系统神学”的课堂上平静地讨论最受争议的科学问题——创造与进化。后来想想,拥有不同科学、神学背景的人,处于由“科学vs信仰”经年累月形成的极强漩涡中,仍能保持基本的修养,还能将话题带向更深之处。这样的气氛罕见得让人惊讶。

后来我发现,这在很大程度上与黛博拉·哈斯玛夫妇所透露出来的笃定而开放的学术气质有关。这种气质也正是读者在阅读《起源》这本书中所感受到的:尊重并准确呈现不同的观点,评价客观而不失风度,谦卑而非强迫地呈现自己的想法,以及对很多难题保持开放的态度。

自中世纪以来,科学与信仰就如一对世代结怨的兄弟。无论将它们安置在何处,它们总是在较劲,不能让所有人满意。而随着科学的迅猛发展,它的领域逐渐扩张,不少人认为“缝隙之神”(God of the gaps,一种神学观点,指试图用关于神介入物质世界的陈述来填补科学解释中的“空白”——编注)能解释的事物越来越小,信仰似乎被逼到了角落,于是开始各种反击,而这些反击往往具有“矫枉过正”的特征。

01

问题出在哪里?

问题出在哪里呢?

哈斯玛夫妇以一个极好的切入点开启《起源》这本书。这个切入点即:God’s Word 和God’s World——神的话语和神的世界。这两者因为都源于信实的神,自然不会互相冲突,所以所有的冲突都源于人类对这两者的解释。对前者(神的话语)的解释是神学,对后者(神的世界)的解释是科学。两者的冲突本质上是由于人类解释能力有漏洞,还未能自圆其说。所以从本质上来说,科学与神学本身并不冲突,只是“表象上”的冲突,是一种“虚假对立”(false paradox)。

要解除这种对立,有两条进路:反思神学和反思科学。这两条进路都需要谦卑地承认人理性的“缺陷”,努力完善,使之与神的真理调和。

正是这种“大框架”,使本书拥有高瞻远瞩的视野,解除了虚假对立,破除了很多迷思。坚持信仰的基督徒不再一开始就觉得受到威胁,无法进入讨论;笃信科学的科学家也不再一开始就觉得信仰与眼前的证据和理论无法调和。《起源》在科学与信仰的沟通和互相理解上,构建了一个很好的桥梁。

God’s Word与God’s World

来源:BioLogos油管

02

确认共同的议题

要完善解释,进一步消除误解,自然也少不了精准的定义。这是《起源》的第二大亮点,它清楚地界定了很多引人误解的词汇和问题——进化、渐进创造论、协调主义等等。

比如,说起进化,我们到底是在说微进化、物种随时间变化、共同祖先、进化理论还是进化主义?我们是在哪个层面上承认它,又在哪个层面看到它威胁到我们的基本认信?

除了定义,作者也准确地呈现了很多不同的观点,并从科学和信仰两个角度对这些观点的优缺点给予较客观的评价。比如谈到解释创造的“时期论”时,作者提出了这个理论在解经上遇到的困难(语法、上下文等)和科学上的证据,让人对这一观点有了概要式的理解。

03

不平衡的呈现

然而,尽管存在种种优点,《起源》一书并非是没有瑕疵的。

首先,作者对于某些观点的评价带有强烈的个人倾向(尽管这种倾向有时是无法避免的),例如第五、六章中涉及创造的种种观点。这种倾向在关于进化的问题上和亚当夏娃的解释上也有明显的呈现。这种解释表现为两个特征:

1.  对于较为赞同的观点,给出更多更详实的科学证据。

例如,在涉及古老地球的学说时,作者提供了很多新证据,甚至用第七章整章来证明这点。涉及进化论的话题时,作者也从遗传学、解剖学、生物地理学等提供很详细的证据,第九章便是围绕其话题的讨论。

2. 尽管在大体上很尊重《圣经》,但解经和神学阐释相对较弱。

比如,作者《创世记》1、2章关于创世叙述的对比(p92-93)以及两者与现代科学顺序的对比(p103)。作者认为《创世记》第2章也是讲创世顺序的,并以此为标准来评价各个观点。实际上,从解经上来看(无论是从字词、语法还是逻辑结构上来看),以顺序的角度来解读《创世记》第二章5至9节本身就是误解了原文重点(miss the point)。例如,第8节,神在伊甸立园子并不是作者所认为的神创造植物的时刻,而且前面提到的“田间的菜蔬还没有长起来”(《创世记》2:5)本身就预设了植物的种子已经存在。

再比如,第11页谈到神的护理。科学的发展使人认识到,神会用自然的过程来管理万物,“神管理这些事物并不需要特殊的神迹。”这本身是没有错的,但有点自然神论的意味。我们能理解这种调和的尝试,但可能走得有点远。实际上作为改革宗的认信,我们对神主权的强调甚至比这个要强烈得多:如果没有神每时每刻的介入,一片叶子都不会从树上落下来。不仅是奇迹,整个自然过程的发生本身也有神能力的介入。

这种神学上的弱点在第十二章“亚当夏娃”的问题上更为明显。在评价“亚当夏娃作为近期人类的代表”这一观点时,作者认为它与原罪的教导本身并不冲突,“不过,如果原罪是通过代表性的过程在灵性上传递的,这种解释就可以(讲得通)”。(p276)在谈到“亚当夏娃仅仅是象征”时,作者认为“这个解释与人类是上帝形象承受者的传统观点相匹配。这里人类作为上帝形象承受者的地位是随着时间的推移逐渐发展的”。(p283)这些观点透露出作者对原罪和亚当的历史性等神学问题上缺乏深度了解。而且在涉及亚当夏娃的问题上,作者更多是跟随科学的证据而不是神学上的融洽。神学的准绳很粗大,而科学的准绳很细致,这种倾向表现得尤为明显。

04

在张力中继续前进

当然,作为本身有立场(神导进化论)的科学家,这两种特征似乎是难以避免的。在这里,并非是评价苛刻,而是为了说明一个更深的问题:这种不平衡的呈现其实源于一开始的解释框架——God’s Word(神的话语) 和God’s World(神的世界)。

作者一开始就将这两者等同起来,试图调和科学与信仰对立、创造与进化对立的局面。毫无疑问,这种尝试在调节两者达到平衡的层面是有帮助的。但是,正如人会在对神的话语的解释(神学)和对神的世界的解释(科学)上因着罪性而时常陷入失败一样,我们也常常在这两者中厚此薄彼。作者因为是科学家,所以很自然地更多跟随证据的脚步(并非苛责,神学家也是一样,这种“类偏见”的倾向似乎是无法避免的),在科学上很是严谨,得出的结论也具有科学性。但这会导致进一步平衡的丧失。在遇到冲突时,科学占了上风,神学成了需要被修正的那一方,这点在评价对科学证据的倾向上可见一斑。其实,它们的关系更像黑格尔的“矛盾演变”,不停地产生冲突,而新一轮冲突的解决是为了达到更大的认识。

而这个更大认识,我认为与普遍启示和特殊启示的关系有关。从神学角度讲,其实一开始由God’s Word(神的话语)和God’s World(神的世界)衍生出的神的特殊启示和神的普遍启示在地位上并不对等。神的特殊启示在揭示真理上比普遍启示要优越得多、准确得多。尽管我们的解经会遇到很多问题,但在面对真理的冲突时,更多需要反思的是我们的科学解释(相比之下,理性在普遍启示中更易受误导,历史不停地证明了这一点):是否将科学解释上升到了宗教,如进化论上升到进化主义?是否太过确定?是否把科学当成知识的唯一准绳?是否落入证据主义的陷阱?

这种担忧并不是多余的,尤其是在自由主义、科学主义大行其道的今天。科学逐渐成为解释一切的偶像。当我在大学学习化学时,常常带有理性主义的确信。后来逐渐钻研进深,发现“由现象到本质”有太长的路要走,理性的力量实在有限,而且常常被证据带偏。读了哲学和神学,发现神的智慧着实高于人的智慧,就像作者在《起源》一书末尾回归“赞叹和敬拜”一样,我们在求索的过程中也要常常保持对神的敬畏。

当然,这并不是说我们对《圣经》的解释更好,而是出于神的保守和特殊恩典,让我们能在救赎真理上站立得更牢固。这更需要我们去警醒和分辨:哪些是神话语里明确启示的,哪些是我们的理性尚未理解的,哪些是需要我们谦卑、拥抱不同但却可以彼此相爱的。

其实,无论科学与信仰的张力处于哪种阶段,神呼召我们所做的,正如奥古斯丁所说的:“在基要的事上保持合一,在非基要的事上保持开放,在一切的事上保持爱心。”(Unity in necessary things; liberty in doubtful things; charity in all things.)

《起源》作者推荐分享

 《起源》分享讨论会

时间

北京时间4月24日上午8:30-10:00

参与方式

zoom、youtube、clubhouse、B站 推流直播

Zoom房间号:893 2943 0705

活动密码:814723

你把旌旗赐给敬畏你的人,

可以为真理扬起来。

- 诗篇 60:4 -

- END -

作者简介:

慕溪,牧师,异象是教牧关怀和牧养,致力于写有真理有温度的文章。

版权声明:

感谢作者汇寄,今日佳音首发

版权归原作者及今日佳音公众号所有

转载需联系授权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