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年惊梦宋朝弟

  一个企业,应该遵循什么样的轨迹发展,从来都没有固定的答案;一个人,用什么样的心态行走天下,就有着怎样的人生际遇。

  2002年8月,科利华公司年报出台,这个号称“中国教育软件业领头羊”的企业一直是众多股民追逐的对象,几乎所有的人都看好科利华。

  然而结果令人意外。在年报中,负责上市公司审计的会计师事务所认为:“债务重组工作不甚明朗,利润无法核实。”财务异常使得上交所对科利华做出特别处理的决定,一度绩优的科利华股票旋即被打入“ST”一族。

  从当初炒作《学习的革命》而蜚声大江南北,到仅用4个月的时间完成借壳上市,再到陷入债务黑洞无法自拔,直至最终戴上了“ST”的帽子,科利华,这个总是有“惊人之举”的公司,在短短的几年间划过了一道同样惊人的坠落曲线。

  宋朝弟,科利华的掌门人,曾一手策划炒作《学习的革命》的“导演”,宣称要用最擅长的“量子理论”将科利华做成“中国微软”的豪言者,此时,面对公司窘境,也只有徒叹奈何。

  2003年8月15日,北京,上地信息产业中心。这是个炎热夏季少有的阴天,棕红色的科利华网络大厦在阴云下似乎格外暗淡。昔日车水马龙的景象早已不再,整幢大楼门庭冷清,几个百无聊赖的保安在门前踱来踱去。惟一旺盛的是门前的一丛野草,长了约有半尺高了。

  “不造势,毋宁死”

  1991年12月,清华大学物理系毕业的宋朝弟和几个朋友不甘教书育人的寂寞,在全国热火朝天的“下海”声中扑腾入水。几人凑齐了600块钱作为启动资金,租了北京中关村一间破旧的民房作为了创业阵地。

  毕竟教过书,对教育事业颇为熟悉。他们发现每次出考题的时候,教师们常常因为担心旧题重出而不知所措。当时在中国,电脑逐渐开始升温,要是把全国各地的考题整合起来,编成一套软件卖给老师,完全可以免除类似烦恼。

  于是,1993年4月,一套名为“校长办公系统”的教育软件在宋朝弟等人夜以继日的开发下成功。虽名曰校长办公系统,实则是供老师出考题时筛选的题库,至于命名“校长办公系统”,是因为宋朝弟认为掏钱“买单者”是这些校长们,要让校长们有“到位”的感觉。

  然后宋朝弟等人搜集了全国近20万所中小学校的地址及校名,将此产品简介、发布会邀请函等一一寄到校长们手中,邀请其到北京召开所谓的“学术会议”。

  为了能让来开会的校长们“买单”,一向标新立异的宋朝弟也祭出了“奇招”。在当时,一台386电脑卖价上万元。因此很多人认为:值钱的是电脑硬件,软件不值钱。宋朝弟瞅准此机会,打出了“买软件送电脑”的口号,并将整个高中版和初中版定价在1.1万元左右。此举一出,各个学校的注意力纷纷被吸引在了赠机上。为了激发校长们的购买欲望,科利华还打出了限送300台电脑的广告,吊足了校长们的胃口。

  开会当日,全国各地上千名校长应约而来,宋朝弟上台侃侃而谈,演示产品功能、介绍使用方法。话未讲完,台下认购软件的校长们早已排起了长队。不到半天时间,计划中的几百台电脑一抢而光,而后科利华又调来数百台电脑救急,同样很快告罄。

  “校长办公系统”牛刀小试,大获成功,一个“3天净挣500万元的现代神话”由此诞生,科利华公司顺顺当当地积累起了企业发展的第一桶金。

  事实上,宋朝弟只不过玩了一招“空手套白狼”。赠机来自于中关村电脑厂家的“赊货”,科利华利用人们偏爱电脑的心理进行炒作,借机卖出了新开发的软件。结果在短短几天里大功告成,平均每台电脑就赚进了数千元。

  “大手笔”、“出奇招”成了宋朝弟日后的行事法则,并在此后的运作中屡试不爽。

  1994年12月,科利华在北京军事博物馆举行“电脑家庭教师”软件展销系列活动。数天内单价为2000元的该软件销售上万套。此次营销活动成为1994年中国十大策划事件之一。

  1995年8月,科利华通过餐券换软件,然后8折转卖餐券的方式,2个星期之内,单价为5.6万元的餐饮系统软件在北京餐饮业内销售了500多套。

  1995年9月,科利华以花2000元“保证上大学”、“落榜赔款”的承诺面向高中生家庭推销高中版电脑软件。在其后几个月中,该软件在全国卖出了20多万套。

  在宋朝弟看来:“不造势,毋宁死。”几个大手笔个个出彩,石破天惊,宋朝弟和科利华的名声不胫而走,

  《学习的革命》之巅

  盛名之下的宋朝弟用一句话总结了自己的成功之道:“只要你想得到,你就可以达到。”这句看似翻版“人有多大胆,地有多大产”的话,到其嘴里,却成了其“量子理论”的解释。

  “在工业时代,人们的主要对象是诸如土地、机器等硬性物质,它不依赖于人而客观存在,因而必须遵循牛顿定律;在信息时代,人们主要对象是人的思想、信息技术、思维等软性物质,它是跳跃的、不连续的、突发的,也是可以控制的。只要你控制住了他的思想,你就获得成功,因而这就是量子理论”。

  “做企业也应该像量子一样跳跃式发展,绝不要一步一个脚印,那样太慢。”

  科利华炒作《学习的革命》无疑是其“跳跃”的惊天一步……

  1997年底,宋朝弟无意中看到一本上海三联社出版的《学习的革命》,书中有些新颖的观点让宋朝弟 “感觉蛮好”。不久宋朝弟与几位副总一起吃饭,无意间聊起某人的孩子教育不当的问题。一副总感叹连连,“要是人手一本《学习的革命》该有多好”。说者无意,喜欢“跳跃”的宋朝弟觉得又找到了机会:“立马成立策划小组,投入1亿元的资金,推广《学习的革命》,要将此书发行到1000万册。”

  在中国,一本书能够发行到100万册已被证明是“极点”,科利华的千万豪言无异于痴人说梦。消息一出,外界嘲笑声四起,内部反对声一片,宋朝弟置若罔闻。

  科利华找来了中国最资深的导演谢晋。谢晋一看是推广学习方面的书籍,当即欣然同意拍此广告。很快,由谢晋自导自演的《学习的革命》广告片新鲜出炉,科利华投入数千万元将其投放媒体。一时间,《学习的革命》广告在中央电视台、上海卫视、凤凰卫视等全线出动,轮番轰炸,头巷尾都在热谈《学习的革命》。

  眼见消费预热培育成熟,宋朝弟一声令下,分布在全国各地的14家印刷厂同时开工,一次性印刷完500万册《学习的革命》,而后,书店、机场、车站、超市、商场,一夜之间全部摆上了《学习的革命》。在北京,所有从来不卖书的报摊都摆上了《学习的革命》,买实达电脑送《学习的革命》;联邦软件专卖店也卖起了《学习的革命》;甚至于“你学习革命了吗?”成为了人们茶余饭后、迎来送往的口头禅。

  最终盘点,《学习的革命》发行了850万册,创下了一个前无古人的记录,科利华公司净赚1亿元。宋朝弟的“跳跃”大获全胜。

  “宋朝弟老是在走钢丝,他已经习惯了,不会走平地。每天起床,哪怕是从卧室到厨房,他也要踩着钢丝过。即使在平地上,他也会自己端着竹竿走来走去;他像一个飞速旋转的陀螺,别人看得头晕目眩,可他自己却能奇迹般地保持平衡。”一位对宋朝弟顶礼膜拜的人如是评价。

  1998年12月,《学习的革命》成功不久,宋朝弟又放出一颗“卫星”:“科利华要成为中国的微软。”

  阿城钢铁之困

  立志要做“中国微软”的科利华急需要大量的资金来实现其“理想”,而在当时,获得资金的最佳方式便是进入资本市场融资。

  1998年2月,科利华召开全体员工大会,宣布3年之内将争取上市。正当员工们还在云里雾里时,两个月后,科利华再次召开大会,发誓要在1年之内上市。在宋朝弟看来:“3年太漫长,1年已足够。”

  宋朝弟家乡哈尔滨的阿城钢铁主动向科利华送来了橄榄枝。1998年12月28日,科利华与阿城钢铁“闪电般”地达成协议。科利华收购原大股东阿钢集团的股份而成为“老大”,股票随即更名为科利华。协议从洽谈到签订不过短短4个月时间,让一些先前嘲笑科利华“年内上市痴人说梦”的人目瞪口呆。

  事实上,阿城钢铁更像是宋朝弟的一个精美“策划”。科利华称动用了1.34亿元资金收购股份,实则只付出了3400万元。阿城钢铁购买科利华旗下晓军电脑公司80%股权及“科利华电脑家庭教师”初中版版权共作价1亿元,而阿城钢铁又拥有原大股东阿钢铁集团1亿元的债权,如此,1亿元资金在三者之间形成互为债权关系,科利华只用了3400万元的微弱代价便入主阿城钢铁。

  入主阿钢钢铁后不久,科利华将全部股权质押给银行用于贷款。至2001年底,科利华的贷款总数已达5.5亿元。在宋朝弟看来,这些资金足够用来救活困境中的阿城钢铁,等到阿城钢铁救活后,便可获得股票配股资格。一旦圈得了资金,就可还给银行,自己又玩了把“空手道”。

  然而阿城钢铁之滥令宋朝弟始料未及。科利华入主之前,阿城钢铁早已停产,很多设备严重老化,根本不能使用。其后,宋朝弟还了解到——自己在考察中看到阿城钢铁钢花四溅,工人热火朝天的场面,纯属假象,只不过听说有买家来了头一天才点的火。

  烦恼接踵而至。科利华一成了大股东,大大小小上百起的遗留官司便找上门来。原先阿城钢铁欠下很多账,眼见有新的买家“买单”,自然谁都不会放过。这里几百万,那里几十万,官司处理完毕,科利华近4000万元的资金就白白地被掏走了。

  而更多闲着的员工需要安置,4000人的大企业,每人几万元的安置费,又是一笔庞大的数字。科利华又损失了近亿元的资金。

  更“意外”的是,原大股东欠下上市公司的坏死账此时浮出水面,一统计,居然达7亿元之多。想要收回此账,无异于难上登天。不解决,根据有关规定,就无法获得配股资格。科利华百般无奈,将自己的老本,包括贷款、甚至科利华大楼抵押进去,尽力填平此沟壑,拼死保住配股资格。

  2000年初,寄托科利华“全部希望”的配股计划出台,在其配股申请中计划融资5.67亿元。然而负责审计的会计师事务所却出具了有解释性说明的报告,证监会认为其配股资格“尚不具备”。科利华配股计划宣告落空。

  配股不成,科利华只好改弦易辙,走增发融资的道路。然而2001年下半年,中国股市进入了空前的“熊市”,证券市场的低迷使得主管部门捏紧了增发的口子,300多家申请企业最终只有不到30家获得了增发资格。科利华被排除在外,希望再次幻灭。

  此时,短期贷款到期,银行也找上门来。5.5亿元的贷款每年的利息就几千万,焦头烂额的科利华根本还不出这笔钱来。

  内忧外困,宋朝弟已是无力回天。2002年6月,科利华被证券部门打入“ST”一族。为了保住公司形象,ST科利华更名为ST龙科。

  城门失火殃及池鱼

  科利华几年的努力全都成了东流水,其主营软件业务也因时运不济,从此江河日下。

  2000年初,宋朝弟雄心勃勃地公布了其“微软计划”的第一步:立足教育软件,进军电子商务,救活阿城钢铁。

  宋朝弟在美国的一次考察中,发现全美最大的亚马逊书店居然只是一个虚拟的概念,所有的书都依靠其它书店委托网络间的交易卖出,投入不大,但亚马逊书店的利润却非常惊人。

  宋朝弟觉得自己又发现了科利华“跳跃”的秘方:为什么不可以做一个中国的亚马逊书店?于是决定投资“购书网”,做中国网上图书交易的“吃螃蟹者”。为了造势,宋朝弟又出豪言:“将投资3亿元建网上购书网。1个亿用于买1万台电脑,免费送给分布在全国各地的1万家书店,帮助其上网;1个亿用来在全国各地中心城市建立24小时配送中心;1个亿作为流动资金。”消息一出,全国各地600多家出版社纷纷前来打探。

  然而,科利华的购书网虽然理念先进,却让几十年来中国图书分销体系的固有利益受到冲击,那些传统的书店们怎么也接受不了。科利华热火朝天的购书网因为缺少书店的加盟最终胎死腹中,近千万元的前期投入打了水漂。

  科利华认为购书网失败,是“投入不够,协调不够”造成的后果。“痛定思痛”后的科利华将自己为数不多的资金全部投入了新的项目——购药网、运输网。然而阻力更大,购药网、运输网也是无果而终,科利华血本无归。随后不久,互联网“神话”破灭,科利华的电子商务之梦彻底破灭,多项投资失败和资金链的断裂使得企业元气大伤。

  此时一些落榜学生又告上门来。先前科利华“落榜赔款”等口号吸引了众多学生购买软件,几年过后,有的学生高考落榜,按当初协议,科利华应退还学生的欠款。内忧外困的科利华生根本无法兑现承诺,一气之下,学生们将科利华告上法庭。科利华官司缠身,美誉不再。

  作为科利华主营业务的教育软件,在2000年时销售收入为2.6亿元;2001年,这一数字变成了1.8亿元,到了2002年,销售收入仅有7700多万元,净亏损1.15亿元。

  2003年3月,困境之中的科利华又推出了一套新的“考得棒”家庭学习提升系统,然而该产品生不逢时,推出不久后全国各地严防非典,学校的大门根本进不去,科利华连“赌”一把的机会都没有了;截至2003年8月,该系统销售仅为7000多套,离宋朝弟25万套的目标简直是天上人间。

  记者见到的宋朝弟,满脸的悲戚沧桑,在与记者交谈的3个小时内口里不停地重复着一句话:“现在是资本的时代,科利华目前最缺的就是资本,有钱就有救了,有钱就有救了……”

  回想起1999年4月,宋朝弟说:“我们要成为中国微软,所谓'中国的微软’,就是要在国内股市股值第一。”这句豪言壮语,相比科利华今日之满地狼籍,让人感觉恍若隔世。

  采访手记:孤独宋朝弟

  8月15日,记者在科利华大厦空旷的会议室里等了6个小时,才见到被一群讨债者纠缠得面色苍白的宋朝弟。对记者提出的采访要求,宋朝弟显然并不“感冒”:“如果你真想帮我,就什么都不要写。”而后双方静坐了有足足5分钟。

  3个小时的时间里宋朝弟很有耐性地陪记者聊一些所谓量子理论、军事兵法之类的“玄学”。末了,宋朝弟说:“我之所以陪你几个小时,就是让你不要写了,难道你还不明白吗?”被记者拒绝后,宋朝弟大为恼火:“我现在是拿我的下半辈子在赌,哪一天我破产了非跑上门来踹死你们这些记者。”

  宋朝弟似乎讳言失败。他说,如果科利华当年配股成功了,结果完全就不一样,你像现在的托普、海虹,只不过当年配股成功了而已。对于所谓“中国微软”被人嘲笑的事实,宋朝弟说,我的前提是“中国”二字,现在我还是说要做中国的微软。

  谈话时值晚上,办公室有位员工主动加班,宋朝弟很不吃这一套。“她这种做法完全没有必要。”宋朝弟说,“员工用不着为企业、领导所谓忠诚,在企业里拿钱做事就行了,不要指望老板给个什么鼓励、笑脸之类的,一个企业那么多人,老板哪有这么多'笑脸’给。至于那些为老板的'魅力’干活的人,简直是幼稚。”

  惟一让记者很动容的是,宋朝弟说,自己没什么朋友,在企业里从来都是叫下属只需执行,现在看来,有时候想找个理解的人说说话都很难……

(0)

相关推荐

  • 中考名著《钢铁是怎样炼成的》节选阅读及答案

    阅读下面的名著选段,完成1-3题. 他,这位健壮有力的革命战士,久经狂风巨浪的波罗的海舰队水兵,一九一五年就加入俄国社会民主工党的坚强的布尔什维克,对年轻的锅炉工保尔讲述着严峻的生活真理.保尔两眼紧紧 ...

  • 鼎盛钢铁量子电炉项目第一台钢包车开始组装

           4月17日,中国十八冶承建的福建鼎盛量子电炉项目第一台钢包车开始组装,标志着福建量子电炉项目进入工艺设备安装阶段. 项目主要施工内容包括2台量子电炉.2套电极旋转式双工位LF炉.2套VO ...

  • 吴仕人:(臭老九的狗屁文章之四十九)半夜惊梦

    半夜惊梦 吴仕人  我正坐着花轿准备到蚂蚁王国做驸马的时候床头的电话铃声骤然间响起来,乘龙快婿一下子被急促的电话吵醒,我顺便看看墙壁上的挂钟,此时正是深夜两点.我准备去接那个扰人美梦的电话时,对方却挂 ...

  • 第十四章 夜半惊梦无人诉

    第十四章 夜半惊梦无人诉 "喔喔喔,喔喔喔--" 公鸡的头遍啼叫声仿佛像把把利剑劈破寂静的夜空,一声压着一声,此起彼伏,时远时近,似乎是在嫌烦懒惰的太阳不愿早早上工一般,不厌其烦地 ...

  • 三毛:惊梦三十年

    惊梦三十年 三毛 那天,我坐在一个铁灰桌子前看稿,四周全是人,电话不停的闹,冷气不够让人冻清醒,头顶上是一盏盏日光灯,一切如梦. 电话响了,有人在接,听见对方的名字,我将手伸过去,等着双方讲话告一段落 ...

  • 林清玄:二十余年成一梦,此身虽在堪惊

    生平一瓣香 文丨林清玄 你提到我们少年时代,常坐在淡水河口看夕阳斜落,然后月亮自水面冉冉上升的景况,你说:"我们常边饮酒边赋歌,边看月亮从水面浮起,把月光与月影投射在河上,水的波浪常把月色拉 ...

  • 【十三字】夜风惊梦

    夜风惊梦[十三字] 文/冯斌一鄂 冷风惊夜梦三更鼓隐声传入耳 [诗/七绝] 冷风惊夜梦三更,夜梦三更鼓隐声. 更鼓隐声传入耳,声传入耳冷风惊. [之文]静寂的夜,轻舞霓裳,思念如潮,倾斜成箫,吾之心曲 ...

  • 说说清泽的《十年一梦》与《缠论》

    清泽,作为一个仍然活跃在期货市场中的高手,其投资理念得到了广大投资者的认同.其著作<十年一梦-一个操盘手的自白>,被誉为中国版的<股票大作手回忆录>,自2005年第一版开始,至 ...

  • 潮剧《晨钟惊梦》

    潮剧《晨钟惊梦》

  • 宋朝历史人物——柳永(宋词四大家,中国古代十大悲情才子,宋朝词人,柳氏三绝)

    柳永(约984年-约1053年),原名三变,字景庄,后改名柳永,字耆卿,因排行第七,又称柳七,福建崇安人,北宋著名词人,婉约派代表人物.柳永是第一位对宋词进行全面革新的词人, 也是两宋词坛上创用词调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