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典赏析||《孟子》选读之四十:得道者多助


【原文】

孟子曰:“天时(指阴晴寒暑宜于作战的气候与时机)不如地利(地利:指山川险阻,高城深池),地利不如人和(人和:指人心所向,内部团结)。

“三里之城,七里之郭(内城叫“城”,外城 叫“郭”。三里之城,七里之郭,指内外城的比例一般是三比七),环而攻之(包围起来攻打。环,围绕)而不胜。夫环而攻之,必有得天时者矣;然而不胜者,是天时不如地利也。城非不高也,池(环城之水,即护城河)非不深也,兵革(指武器。兵,指戈矛刀箭等攻击性武器。革:皮革,指甲胄。古代甲胄有皮革做的,也有铜铁做的)非不坚利也,米粟(谷类,泛指粮食)非不多也;委而去之(弃城逃离。委,弃。去,离开),是地利不如人和也。

“故曰: 域民(限制人民。域, 界限,此作动词用)不以封疆(封疆:疆界。封,聚土。疆,界)之界,固国不以山溪(溪:山间低洼之处)之险,威(威震,此作动词用)天下不以兵革之利。得道(符合正义,深得民心)者多助,失道者寡助。寡助之至,亲戚畔(通“叛”,背叛)之;多助之至,天下顺之。以天下之所顺,攻亲戚之所畔;故君子有(有:惟,只是)不战,战必胜矣。”

——《公孙丑下》

【译文】

孟子说:“时机和气候有利不如地势有利,地势有利不如人心团结和顺。

“一座三里内城墙、七里外城墙的小城,四面围攻却不能攻破。既然包围起来攻打,在旷日持久中总有遇到好时机或好天气的时候,但还是攻不破,这是因为天时不如地利啊!城墙不是不高,护城河不是不深,兵器和甲胄不是不锋利和坚固,粮草也不是不充足,但还是弃城而逃了,这是因为地利不如人和啊!

“所以说:要限制人民,不必依靠封锁边境线;要巩固国防,不必依靠高山深涧的险阻;要威服天下,也不必依靠兵器盔甲的坚利。拥有道义的国君,得到的帮助就多;失去道义的国君,得到的帮助就少。帮助的人少到极点时,连亲戚也会叛离;帮助的人多到极点时,全天下的人都会归顺他。以全天下人都归顺的力量,去攻打连亲戚都会叛离的国君(胜负不言而喻);所以,君子只是不战罢了,战则必胜。”

评析

孟子从军事问题入手,对天时、地利、人和之间关系加以比较论证,鲜明地提出“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的观点,强调“人和”是取得战争胜利最重要的,起决定作用的因素,进而推论出“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的观点,把问题从军事引向政治,阐明了施行仁政,争取人心的重要性。

孟子以归纳的方式,用三个否定的排比句,排除“人和”以外的因素。他说:老百姓不是靠封锁边境线就可以限制住的,国家不是靠山川险阻就可以巩固的,国君的威仪也不是靠兵器盔甲坚利就可以树立的。这样排除以后,“人和”的重要性就自热而然地凸显出来,从而水到渠成地揭示出了“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这一符合历史规律的深刻认识。紧接着,孟子以对比的方式让人们清楚地看到,以“多助之至”而获得的“天下顺之”,攻“寡助之至”而带来的“亲戚畔之”,孰优孰劣,显而易见。

孟子的结论是,“故君子有(只是)不战,战必胜矣。”其所以如此,关键在于“得道”,得道才能得民心,得民心才能得天下。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