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人的这些座驾,个个都牛气冲天

随着科技的发展,我们的交通工具越来越便捷奢华,但其实回想重庆当年的那些座驾,也同样让人觉得霸气侧漏!

1.轿子

由人力抬运的轿子,成了当时山城的香饽饽。到1916年,重庆城区已有轿行108家,轿子2200顶。

当时的山城,也有一番车水马龙的景象。

1941年,重庆市工务局文件,明确规定轿夫必须持证上岗。

轿夫在路边等待生意。

2.滑竿

“滑竿”也是重庆当年颇具特色的交通工具之一 ,这种较之轿子更加轻便灵活的滑竿,对于重庆的城乡道路而言,既实用又快速——在上坡时,人坐得最稳;下坡时,也丝毫没有因倾斜而产生的恐惧感;尤其走平路时,因竹竿有弹性,行走时上下颤动,更能给人以充分的享受,且可减轻乘者的疲劳。

乘坐滑竿的贵妇人。

坐滑竿的年轻男子。

一位戴墨镜的达官贵人在坐滑竿。

3.马车

马车作为老重庆的另一种出租车,在重庆城里出现比较晚。这种载客的马,由马夫牵着,得得得地慢慢走,很悠闲的样子,人们便取了个好听的名字叫溜溜马。溜溜马的出现,大大方便了当地居民,成为一种主要的客运工具。

马车,俨然已经成了当时的出租车。

骑马走石阶的男子。

4.黄包车

1929年,随着重庆城区第一条马路竣工,自七星岗起,经观音岩、两路口、上清寺至曾家岩。黄包车逐渐取代轿子和滑竿,在山城风行一时。最早的这一批黄包车共18辆,起步价铜板1000文,每加一段路多交800文。发展到后来,租车行比比皆是,车夫去租车,每天要交若干份子钱,称之为“板板钱”。解放后,重庆街头的黄包车逐渐消失。

坐着黄包车的外国军官。

当年的剧院,人气非常高,黄包车经常在这揽客。

有时候也用来拉货。

满大街都是黄包车,会不会堵车?

真想穿越回去坐一盘。

5.公交车

轿子、滑竿、马车、黄包车,真正退出重庆城的历史舞台,是在1953年前后,随着城区城郊公路建设和公共交通事业的发展,自行淘汰了。

1929年重庆出现的第一部公共汽车。

民国时期重庆的公交车。

1933年柴油客车。

1955年,重庆第一根电车电杆落成。

1956年,重庆开始使用自己生产的,当时处于国内先进水平的无轨气动门公交车。

上世纪70年代--气包车。

80年代,缆车在重庆非常流行。

重庆客车厂的三型车是大西南70、80后童年的集体记忆。

90年代,在国内大多数城市还在使用圆头车等七八十年代的公交车的时候,重庆已经率先使用了压缩天然气的方头重客车,这是国内第一批压缩天然气公交车。

6.重庆的出租车

出租车车型的变迁也从一个侧面见证了重庆的经济发展。

90年代,夏利、奥拓。

2001年起,羚羊。

2008年起,天语。

2014年3月中旬,伊兰特。

7.摩托车

提到重庆摩托车,首先想到的就是嘉陵和力帆。但最让人印象深刻的莫过于嘉陵摩托车。

中国嘉陵:1875年诞生,140年历史,背景为“师夷长技以制强”的洋务运动。嘉陵为中国军事和经济的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1938年工厂从湖南株洲内迁至重庆,定址重庆市西北郊双碑嘉陵江畔。

1979年9月15日,嘉陵成功研制出第一辆“嘉陵”50型二冲程轻便摩托车——CJ50,其中“CJ”为长江的拼音缩写。

当时,为了拥有一辆会唱歌的“小嘉陵”,工人一两年省吃俭用、农民卖掉树木或存了几年的粮食的事情并不罕见。

一款小小的脚踏轻便车,牵动了无数人的心,当时觉得骑着这个出去好拉风。

8.索道

重庆长江索道修建于上世纪八十年代,是连接重庆南岸区至渝中区的重要交通工具。随着城市交通的改善,跨江索道的运输功能逐渐弱化,索道停运。2012年,重庆市对索道进行了重新装饰改造,恢复营运。使这一特色交通工具向旅游观光景点转型。

时过境迁,现在你最怀念当年的哪一款?

来源:重庆(ID:inChongqing)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