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经.伊水注》所涉栾川县考略

○伊水

A1

△伊水出南阳鲁阳县西蔓渠山。

《山海经》曰:蔓渠之山,伊水出焉。《淮南子》曰:伊水出上魏山。《地理志》曰:出熊耳山。即麓大同,陵峦互别耳。

伊水自熊耳东北,迳鸾川亭北。葌(jian)水出葌山,北流,际其城东,而北入伊水,世人谓伊水为鸾水,葌水为交水,故名斯川为鸾川也。又东为渊潭,潭浑若沸,亦不测其深浅也。伊水又东北,迳东亭城南;又屈迳其亭东,东北流者也。

伊水,《中国历史地图集》等均以今伊河主要支流栾川县小河为古伊水的上游干流[1]。按注文“葌水出葌山,北流,际其(鸾川亭)城东,而北入伊水……又东为渊潭(今潭头镇一带)”所述葌水(今伊河)北流注入伊水(小河)后“又东为渊潭(约今潭头镇一带)”综合考量本文姑且从《地图集》所论即小河应为古伊水的上游干流。

葌(jian)水,有学者认为今伊河(上游)应为古葌水,其发源地本不叫闷顿岭,但现代河源测定后,古今伊源混淆(亦将其源头命名为闷顿岭)今伊河源头在栾川县陶湾镇境内,已开发为伊河源风景区[2]

蔓渠山, 按古伊水为今小河考量,则小河源头即今栾川县白土镇庙子沟一带之山岭,疑即蔓渠山。

鸾川亭, 《中国历史地名大辞典》等认为在今河南栾川县东,伊水的南岸。[3]若按注文 伊水自熊耳东北,迳鸾川亭北。葌(jian)水出葌山,北流,际其城东,而北入伊水”;伊水为小河葌水为伊河,则鸾川亭应在今小河与伊河交汇处西南一带,按此可能与重渡沟景区北的堂坡遗址有关,但该遗址规模较小,故存疑。【备注:堂坡遗址位于秋扒乡北沟村南堂坡(春秋、战国)面积约3500平方米,文化层厚0.50米,发现有灰坑,出土有灰陶、鼎、豆、壶等残片,另有骨镞和鹿角等。[4]】

栾川伊水流域重渡沟景区(图片摘自网络)

熊耳山,在今河南卢氏县东南。《汉书·地理志》 弘农郡卢氏县: “熊耳山在东。[5]

葌(jian)山,葌水即今伊河,按今伊河源头在栾川县陶湾镇境内考量,则葌山亦应为陶湾镇一带之山岭。另按民国河南通志云: 葌山,俗名八盘岭,在卢氏嵩县交界,葌水出焉 [6]

渊潭,“潭头镇: 县西百里,《水经注》渊潭是也。佶坳群山中,平原广土四十余里,石门中断,伊水回流”[7]。潭头一带为小盆地地形,东西口小,盆地内部面积大,伊河北流与小河相汇后,穿行其间,至石门岭处,由于山口狭小而回流 在此聚为渊潭也合情理今伊河小河潭头的位置与水经注所载完全吻合[8]

东亭城,当地方志学者认为东亭位于今嵩县旧县镇[9]。但相关考古资料却显示嵩县旧县村故城为北宋伊阳县故城。(备注:北宋伊阳故城位于嵩县旧县乡旧县村西,城址平面呈长方形,东西长1500米,南北宽500米.附近历年来多发现宋墓.城址内外出土有青釉、白釉、白釉黑花瓷片,据文献记载为北宋置伊阳县故址。[10]

故此按注文“伊水又东北,迳东亭城南;又屈迳其亭东,东北流者也”所述结合相关考古资料综合校验,颇疑东亭城约今栾川县潭头西汉遗址。(备注:潭头西汉遗址位于栾川县潭头乡潭头村西,面积约2万平方米,文化层厚约1-2米.在张村沟河两岸断崖上发现较厚的绳纹瓦、缸残片及泥质灰陶片的堆积。[11])


[1]谭其骧主编:《中国历史地图集》第二册,北京,中国地图出版社,1996年6月,第15-16页。

[2]何沛东:《伊河源地辩正》《洛阳师范学院学报》,2012年6月,第32-33页。

[3]史为乐,《中国历史地名大辞典》,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5,第2391页。

[4]国家文物局:《中国文物地图集》【河南分册】,北京,中国地图出版社,1991,第157页。

[5]史为乐,《中国历史地名大辞典》,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5,第2827页。

[6]民国]《河南通志》铅印本(卷一《舆地志·山脉》)

[7](清)康基渊:《嵩县志》卷十二《市镇》,刻本.

[8]何沛东:《伊河源地辩正》《洛阳师范学院学报》,2012年6月,第33页。

[9]河南省嵩县志编纂委员会:《嵩县志》,郑州,河南人民出版社,1990。

[10]国家文物局:《中国文物地图集》【河南分册】,北京,中国地图出版社,1991,第147-148页。

[11]国家文物局:《中国文物地图集》【河南分册】,北京,中国地图出版社,1991,第157页。

(0)

相关推荐

  • 白老师语丝895:嵩县融媒体中秋征稿:陆浑月·伊水情

    白老师语丝895:嵩县融媒体中秋征稿:陆浑月·伊水情 征文: 嵩县融媒体中心将于十一前夕举办家国情,中秋月大型主题晚会,即日起征集原创歌曲诗歌: 征集内容包含中秋月,家国情,爱嵩县,爱家乡等正能量题材 ...

  • 让大家失望了,史书记载的伊河源头闷顿岭,可能跟你想的不一样

    为了探访伊河的源头,已经在栾川县陶湾镇呆了一个多星期,今天进发的目的地是史书中记载的伊河源头----闷顿岭.而回到宾馆敲下第一行字的时候,禁不住思考:等了我一个多星期的朋友们,让你们失望了? 让大家失 ...

  • 嵩县古山水地名考(增补修改版)

    嵩县古山水地名考(增补修改版)

  • 河南4个小众景区,人少水多景色美,全部免门票,收藏起来慢慢去

    相比于人文景点来说,山水自然景观似乎更受欢迎一些.今天,小编给大家带来了河南5个人少水多景色美的景点,全部免门票哦.收藏下来,今年整个夏天都不用愁去哪儿玩了. 1. 嵩县五道潭 嵩县真的是个好地方,而 ...

  • 游五道潭(游记)

    五道潭位于河南洛阳嵩县境内的车村.车村镇位于豫西伏牛山腹地,洛阳市嵩县南部,地处洛阳市.南阳市.平顶山市和嵩县.栾川县.南召县.鲁山县.汝阳县"三市五县"结合部.五道潭,位于嵩县车 ...

  • 《水经.伊水注》所涉龙门石窟等考略(修订稿)

    A5 △又东北过伊阙中. 伊水迳前亭西.<左传.昭公二十二年>,晋箕遗.乐征.右行诡济师,取前城者也.京相璠曰:今洛阳西南五十里,伊满外前亭矣.服虔曰:前读为泉.周地也. 前亭,具体位置不 ...

  • 《水经.伊水注》所涉龙门石窟等考略

    A5 △又东北过伊阙中. 伊水迳前亭西.<左传.昭公二十二年>,晋箕遗.乐征.右行诡济师,取前城者也.京相璠曰:今洛阳西南五十里,伊满外前亭矣.服虔曰:前读为泉.周地也. 前亭,具体位置不 ...

  • 《水经.伊水注》所涉大石岭、斌轮城、高平陵等考略

    A4 伊水又北,板桥水入焉,水出西山,东流入于伊水. 板桥水,按方位流向次序推析约今沿南姚沟.任沟一线东流注入伊水的那条支流. 伊水又北,会厌涧水.水出西山,东流迳邥垂亭南,<春秋左传.文公十七 ...

  • 《水经.伊水注》所涉广成泽、大狂水、玄望山等考略

    A3 △又东北过新城县南. 马怀桥长水出新城西山,东迳晋使持节征南将军宋均碑南.均字文平,县人也.其碑,太始三年十二月立.其水又东流入于伊. 宋均,杨守敬认为此处郦注出现的宋均与注纬书之宋均籍贯.时代 ...

  • 《水经.伊水注》所涉三涂山、陆浑山、禅渚等考略

    A2 △东北过郭落山. 阳水出阳山阳溪,世人谓之太阳谷,水亦取名焉.东流入伊水.伊水又东北,鲜水入焉,水出鲜山,北流注于伊.伊水又与蛮水合,水出卢氏县之蛮谷,东流,入于伊. 阳山,在今河南嵩县西南.& ...

  • 《水经.沙水注》所涉尉氏县等地域考略

    A2 沟水上承沙河而西南流,迳牛首亭南,与百尺陂水合.其水自陂,南迳开封城东三里冈,左屈而西南流转,注八里沟.又南得野兔水口.水上承西南兔氏亭北野兔陂,郑地也.<春秋传>云:郑伯劳屈生于兔 ...

  • 《水经.淄水注》所涉青州地域等考略

    A4 阳水又东北流,石井水注之.水出南山,山顶洞开,望若门焉,俗谓是山为劈头山.其水北流注井,井际广城东侧,三面积石,高深一匹有馀.长津激浪,瀑布而下,澎赑之音,惊川聒谷,漰渀之势,状同洪井,北流入阳 ...

  • 《水经.渠水注》所涉大梁城等考略(修订稿)

    A5 又东迳曹公垒南,东与沫水合.<山海经>云:沫山,沫水所出,北流注于役.今是水出中牟城西南,疑即沫水也. 曹公垒(曹太祖垒),按前文应在中牟台(官渡台)南.当地学者称今中牟官渡古战场旅 ...

  • 《水经.渠水注》所涉中牟地域等考略

    A3 渠水又东,清池水注之,水出清阳亭西南平地,东北流迳清阳亭南,东流,即故清人城也.<诗>所谓清人在彭,彭为高克邑也.故杜预<春秋释地>云:中牟县西有清阳亭是也.清水又屈而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