嵩县古山水地名考(增补修改版)
相关推荐
-
周初地理考,9
(十六)禹会诸侯,与丹朱封国,舜死地,皆近. 那么为何又称为栋山呢?回答是:<越绝书>是这样说的,栋其实就是镇字.<大荒南经>又说:"帝尧.帝舜.帝喾葬在岳山.&qu ...
-
《水经.伊水注》所涉栾川县考略
○伊水 A1 △伊水出南阳鲁阳县西蔓渠山. <山海经>曰:蔓渠之山,伊水出焉.<淮南子>曰:伊水出上魏山.<地理志>曰:出熊耳山.即麓大同,陵峦互别耳. 伊水自熊耳 ...
-
《水经.洧水注》所涉新密市地域考略(续)
A2 洧水又东,襄荷水注之.水出北山子节溪,亦谓之子节水,东南流注于洧.洧水又东会会沥滴泉,水出深溪之侧,泉流丈余,悬水散注.故世士以滴沥称,南流入洧水也. 襄荷水(子节水),按<河南省密县地名 ...
-
《水经.河水注》卷四函谷关、风陵、河北县故城、段干木冢、黄帝铸鼎原等考略
历北出东崤,通谓之函谷关也.邃岸天高,空谷幽深,涧道之陕,车不方轨,号曰天险.故<西京赋>曰:岩崄周固,衿带易守,所谓秦得百二,并吞诸侯也.是以王元说隗嚣曰:请以一丸泥东封函谷关,图王不成 ...
-
《水经.河水注》卷四新考(上)
一.<水经.河水注>卷四风山.孟门.燕完水等考略 ○河水四 △又南,过河东北屈县西. 河水南迳北屈县故城西.北十里有风山,上有穴如轮,风气萧瑟,习常不止.当其冲飘也,而略无生草,盖常不定, ...
-
《水经.谷水注》所涉渑池、新安考略
○谷水 A1 △谷水出宏农黾池县南墦冢林谷阳谷. <山海经>曰:傅山之西,有林焉,曰墦冢,谷水出焉,东流注于洛,其中多珚玉.今谷水出千崤东马头山谷阳谷,东北流,历黾池川,本中乡地也.汉景帝 ...
-
《水经.伊水注》所涉三涂山、陆浑山、禅渚等考略
A2 △东北过郭落山. 阳水出阳山阳溪,世人谓之太阳谷,水亦取名焉.东流入伊水.伊水又东北,鲜水入焉,水出鲜山,北流注于伊.伊水又与蛮水合,水出卢氏县之蛮谷,东流,入于伊. 阳山,在今河南嵩县西南.& ...
-
《水经.河水注》卷四(下)
河水又东,合柏谷水,水出宏农县南石堤山.山下有石堤祠铭云:魏甘露四年,散骑常侍.征南将军.豫州刺史领宏农太守.南平公之所经建也.其水北流,迳其亭下,晋公子重耳出亡,及柏谷,卜适齐.楚.狐偃曰:不如之翟 ...
-
个人理解金口三动五动更改(增补修改版)
本来呢,金口古本上是有讲三动五动的,问题是,在预测中这个方法不是很容易被广大爱好者接受,入门的时候还行,到了后面几乎不用了,这个是不对的,乃至于听说有人看金口完全不看三动五动,我感到非常的惊讶,三动五 ...
-
黄人、黄帝和黄帝王朝27:良渚古国的起源、形成与泯灭史考(修改版)
黄人.黄帝和黄帝王朝27:良渚古国的起源.形成与泯灭史考(修改版) 文|黄饮冰 核心提示: 一.良渚古国的人口来源 1.上古中国人口的一元两系三族构成和良渚地区(环太湖)原居民的古胡人性质 2.古华人 ...
-
《史记·晋世家第九》“咎如”考(修改版)
<史记·晋世家>"狄伐咎如"句.<索隐>云"赤狄之别种也,隗姓也.咎音高.邹诞本作'囷如',又云或作'囚'."钱大昕<廿二史考異& ...
-
葛洪《抱朴子·外篇》卷35审举5遣私竭聪修名考行
葛洪<抱朴子·外篇>卷35审举5遣私竭聪修名考行 题文诗: 或曰子论,汉末贡举,诚得其病.今必欲戒, 既往之失,避倾车路,改有代之,弦调以防, 法玩或变,以令濮上,巴人反安,乐之正音, 腠 ...
-
全国“首套”“新高考”“高清晰”等级考模考卷的答案与解析(修改版)
编者按:昨天,有同事去临朐一中考察,看到临朐一中高二办公室内摆着山东新高考等级考模拟卷的答案与解析.仔细一看,答案与解析用的是本平台发布的内容,倍感亲切--再细一看,他们印的内容是前几天发布的,错字也 ...
-
(原创首发~部分综合题)山东省新高考地理等级考模拟卷答案、解析及评价(二)修改版
秘密★启用前 山东省2020年普通高中学业水平等级考试(模拟卷) 地理试题 1.答题前,考生先将自己的姓名.考生号.座号填写在相应位置,认真核对条形码上的姓名.考生号和座号,并将条形码粘贴在指定位置上 ...
-
游戏日报251期:网龙公司7名员工被玩家持刀砍伤;修改版《PUBG Mobile》或将重回印度
热点标签 1.外媒techcrunch消息,PUBG Corporation正计划研发一款名为<PUBG Mobile India>的新游戏重返印度市场.PUBG母公司KRAFTON表示, ...
-
2021年95后医美用户洞察(修改版)
来源 | MOB研究院 看脸时代,容貌焦虑成常态对容貌不自信已成为当代人的心病,近8成人表示容貌焦虑. 以上是资料部分内容, 查看 获得 更多精选内容,看我个人主页.
-
解放 : 解店镇名考
解店,自金代抗金民族英雄解元的后裔解德在这儿开店得名解店后,一直延续了七八百年,直到民国6年,虽然把解店镇改为解店村,但仍保持着解店这个赋有历史和文化内涵的名字.1951年,万泉县人们政府把县城搬迁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