硅谷,成都,海归精英如何选择?

才过去的周末,科技媒体热议硅谷大事件:
谷歌母公司 Alphabet 的 CEO 换人了,变成现在的谷歌 CEO 劈柴哥 Sundar Pichai。
更详细的内容可查看今天推送文章次条。

2015 年谷歌调整公司架构,重组为一个综合性企业 Alphabet ,然后把谷歌变成 Alphabet 之下的子公司。

之后 Alphabet 旗下又多了自动驾驶企业 Waymo,智能家具企业 Nest 等子公司。

现在劈柴哥同时担任 Alphabet 和谷歌的 CEO ,一揽大权。
微软现任 CEO 萨蒂亚·纳德拉Satya Narayana Nadella也是一位印度人。
微软现任CEO
诺基亚,它的 CEO 拉吉夫苏里Rajeev Suri还是一位印度人。
诺基亚现任CEO

Google首席执行官Sundar Pichai出生于印度泰米尔纳德邦,微软首席执行官Satya Nadella出生于印度特兰加纳邦,Adobe首席执行官Shantanu Narayen也出生在印度特兰加纳邦,美光首席执行官Sanjay Mehrotra也是印度人……

甚至有美国媒体说,10个印度裔CEO正在统治世界。

咱们中国人哪儿去啦?

国内自媒体们一顿分析猛如虎:

真的是硅谷的中国人PK不过印度人?
其实在硅谷,中国人也有很多做到了高管的位置。比如,Facebook的技术副总裁魏晓亮,Google人工智能/机器学习首席科学家李飞飞,Microsoft全球执行副总裁沈向洋等等。

Google前首席科学家李飞飞

甚至像雅虎联合创始人杨致远、英伟达(NVIDIA)创始人黄仁勋,以及YouTube联合创始人陈士骏都是华人。
但和印度精英远赴美国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很多中国人在硅谷闯荡一番后又回到中国。
这并非中国人PK不过印度人。
印度人在本国,其实是没机会的,只能在美国打工;而中国已经吸引了众多顶级优秀人才回国,中国充满着大量机会,其中就有成都。
成都学区房一直是个鸡血满满的蓉吹自媒体,溜爸本爸作为成都资深土著,更是欣喜的见证了成都从一个赵磊口中阴雨连绵的三线城市向新一线城市发展历程。
2017年的《中国海归就业创业调查报告》显示:海归最爱的创业城市前三名是北京、上海、成都。

海归创业选择的城市中居于前五位的分别为北京(24.3%)、上海(8.1%)、成都(6.6%)、广州(5.9%)、武汉(4.4%),这五所城市吸引了半数的创业海归,占比为49.3%。

很多读者忙于日常的柴米油盐、忙于工作生计,对此体会并不明显。甚至很多人爱吐槽:
“成都哪儿有那么多海归!”
“成都怎么又买热搜了?!”
事实真不是这样。
很多全国知名的独角兽企业,都诞生于成都,例如tap4fun、西瓜创客、薄荷阅读、Dreambigcareer等等。
说一个身边的真实案例吧。
Blessie是我的知识星球成员,年轻貌美,出手彪悍(一年内连续拿下两套限价豪宅),所以印象深刻。

Blessie在阿尔卑斯山旁观雪橇车

再加上Blessie的朋友圈日常晒的不是意大利滑雪,就是马尔代夫潜水(和她交流已经近百潜),所以我内心给她的标签是这样的:

--“哦,富二代?不过滑雪潜水好啊,又不是天天买奢侈品、泡夜店,算是有追求的斜杠青年。

结果深聊才发现,Blessie竟然是海归精英,天才少女。
人生经历、生活体验碾压我这个自我感觉良好的大叔。

征得本人同意,放出来Blessie的履历,15岁上大学、21岁硕士毕业,27岁就是企业高管、放弃百万年薪到成都创业。。。

回想自己,22岁刚刚本科毕业进入央企体制内,第一个月工资拿到手才800多块钱。。。

作为成都土著,我一下子对Blessie这样传说中的精英为何选择来成都、在成都做什么事业产生了强烈的好奇。

一线城市拿着高薪不是很好么?

干嘛选择创业?

继续深挖才发现,Blessie这样的精英还只是成都这家企业的联合创始人。

创始人得到什么高度,才能请动Blessie?

背后的大Boss又是一个马云?

希格玛英语创始人Victor、溜爸和Blessie

昨天趁着周末太阳好,把Blessie和他的创业伙伴Victor拉在一起聊了许久。
和两个顶级学霸交流,很难有插话的机会,智商完全被碾压。

Victor,七中林荫-美国藤校硕士,GRE差点满分,妥妥的别人家孩子,马云也没法和Victor比啊,明显Victor帅多了。

和两位海归精英交流,自然聊到了开篇“印度人统治硅谷”的话题。
为何Victor不在硅谷工作,或者像Blessie一样在一线城市拿高薪也很好啊,为何要在成都苦哈哈的创业,建立希格玛少儿英语这个品牌?
顺带还把Blessie也拖下水?
原来不止他们两个,管理团队全是名校海归!Victor告诉我说,他们要做升级版的新东方。
升级版的新东方?何解?

“二十多年前的新东方,解决的是把第一代中国人送出国门的问题。但是中国人过了语言关,却还有文化差异,这也是为何中国人很难像印度人那么好的融入老美。

而希格玛要做的,不再是简单的送出国门,而是把语言学习、文化学习都融入到课程中去,让下一代能够真正成为具有国际视野的人。

因为我们受过好教育,更懂得如何做好教育。

自从去年裸辞体制开始创业,我已经认识了很多创业者。和企业创始人交流,问问他们的初心,一直是我的一个习惯。

初心,才是一个企业能够持续发展的动力,这不是空话,更不是套话。从我自身来讲,如果只是为了赚钱,也许根本不会有成都学区房这个公众号诞生,更不会有成都学区百科小程序的出现。
我一直认为,只要我们做的事情有价值、有意义,对他人有用,那么赚钱其实是在做好这件事情之后的附属品,钱,自己会找上门来。
Victor告诉我说,他们第一个店其实是开在家里

,通过口碑传播,家里实在装不下了,才在华府大道开了第一个门店,第一个门店就是800多平,短短三年时间,目前已有6家门店,全部是直营:

我一方面感慨希格玛少儿英语的发展速度,同时给Victor提了刁钻问题:

现在线下培训机构爆雷无数,家长如何避免?希格玛在发展中,会不会出现类似问题?

Victor给了家长们四点建议:

1、机构如何要看创始人。

部分机构的创始人也许根本不懂教育,不了解自己的产品,只是图赚快钱。

2、看收费。

例如年费8千,收8千+2千再赠送一年,这种明显就不符合商业逻辑,在透支未来的现金流。

3、看资质。

企业资质、教师资质、教学课程等是否透明化。

4、盯运营。

有个简单方法,看这家机构公众号的推送频繁程度。如果几个月甚至半年不更新,那基本代表这家机构只剩校区在空转,跑路在即。

Victor更提到,其实现在机构频繁爆雷,对于他们这样稳扎稳打的企业来说,反而是好事。
社会太浮躁,缺乏这样认真做事的人,希格玛的事业还在继续,祝福他们。
作为一个资深土著蓉吹,我最开心的还是成都这个城市真的发展太快,成都已经优秀到可以吸引像Victor、Blessie这样的海归精英落户安家、经营事业。
选择比努力重要。
十年后,我们都会庆幸选择了成都。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