针刺治疗胆绞痛、左胸胁痛、轻微感冒病案

【病人情况】

来诊的前两天,仅仅有左胸胁部皮肤的灼烧刺痛,昼夜疼痛可忍;检查结果为泥沙样结石,未敢切除胆囊。现在右胸胁部季肋部疼痛难忍;左胸胁部亦疼痛难忍,不敢直身。

【简要问诊】

口干口苦多年。口干口苦,已具有少阳病的特点。遂选少阳经穴位。

【针刺】

一诊:遂选少阳经穴位:中渚、足临泣两穴四针(恰当补泻)。刚下完,自诉疼痛开始减轻,五分钟后疼痛豁然消失。十五分钟后,趁捻针时刻,遵古训“胁肋用支沟”之旨,加支沟一穴两针。前后共针刺40分钟。
二诊:自诉一诊刺毕,到来诊前,疼痛未发作。加阳陵泉下的痛点:胆石点;胆经子穴:阳辅。连续三天,口苦证消失。

三诊:第5天来诊,继续按照前法施针。增加全身怕冷一证,有风寒之象,病属太阳,选太阳经穴位:后溪、申脉(恰当补泻)。半小时后,全身怕冷一证消失。

【按1】笔者临证实践受《伤寒杂病论》影响很大,针刺亦是如此。《伤寒杂病论》中的六病与经络的六经,既有区别(特殊性),又有一定联系(统一性)。笔者适当忽略区别,坚持二者具有某种统一性的原则,并经人指点、启发,进行实践上的探索,多获某种程度上的显著疗效,甚至对一些特殊疾病的针刺治疗,能够做到立竿见影。

例如此例,一诊时,见病人有口苦证,具有少阳病的特点,遂下少阳经穴位:中渚、足临泣(定名:少阳针),适当补泻,起效确凿而迅速。三诊时(第5天),出现全身怕冷一证,具有太阳病的特点,遂下太阳经穴位:后溪、申脉(定名:太阳针),适当补泻,亦起效确凿而迅速

【按2】《伤寒杂病论》的思路,具有极强的规律性,具有规律性的东西才能很好的被掌握、领会、实践。笔者用它的思路,指导开方用药,深受其益;用它的思路,指导针刺,使得实践更加简单、快捷、实效。它使笔者的思路,达到一定的高度,让笔者在针刺的病人面前,十分有面子。笔者也从中获得内心喜悦、成就感和坚定的自信。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