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百一十七篇 辽河上游新石器、青铜时代生活推测4
X
(续)
2、赵宝沟文化
赵宝沟文化是兴隆洼文化的直接承继者,从兴隆洼文化农业发展似可推知赵宝沟文化的农业经济应处于初步发展时期。然而该遗存中偏偏没有发现明确的谷物栽培证据,因此有关赵宝沟文化农业经济的发展程度问题,同样成为学术界争论的焦点。刘晋祥、董新林等学者认为赵宝沟文化已经处于耜耕农业阶段,同时也保留有刀耕火种的农业形式。农业是其主要经济形态,狩猎和采集经济仍是重要且必要的补充。支持这种观点的还有索秀芬、李少兵、田广金、郭索新、乌兰等学者。
以刘国祥为代表的另一部分学者对此表示怀疑。他在《关于赵宝沟文化的几个问题》一文中指出:仅凭工具分类便得出上述结论(即赵宝沟文化已进入相当发达的耜耕农业阶段)未免过于简单,赵宝沟文化还没有出现配套的农具,最主要的是没有收割工具。根掘石耜的改进及石磨棒、磨盘的发现,我们可以推断赵宝沟文化已经有了原始农业,但农业经济在赵宝沟先民的生活中并没有成为主导性经济部门,狩猎经济仍居于主导地位,采集、捕捞经济作为补充。田广林先生从赵宝沟文化出土的生产工具及动物骨骸等方面进 行剖析,也得出同样结论。他认为,从赵宝沟文化所反映的各种信息推测该文化已经从事谷物栽培,但“当时的农业生产在整个社会经济中所占的比重并不是很大,赵宝沟文化社会经济的主体成分,仍然是采集和渔猎。“日本学者冈村秀典以敖汉旗小山遗址为例,通过对居住空间区域划分及生活用具摆放位簧的分析,来论证赵宝沟文化是“高度定居化的狩猎采集聚落形态”。持相似观点的还有郭大顺、陈淑卿、张星德、金仁安、光远等学者。
根据兴隆洼文化及红山文化前期农业发展状况,加之对出土的生产工具、动物骨骼、居住形态等方面的分析,赵宝沟文化的农业应该已有一定发展,但并未成为主导性的经济部门。其经济形态仍以狩猎为主,采集、捕捞作为补充。然而,主张该文化已经进入耜耕阶段,农业成为主要经济形态的学者们,其判断依据主要借助于出土的生产工具。不可否认,生产工具确实是判定新石器时代考古学文化是否进入农业经济及农业发展程度的重要手段,但关于农业生产工具的鉴别仍存在诸多疑问,尤其在农业尚未占据主导地位的早期人类社会体现得更为突出。如辛岩、方殿春在分析查海遗址经济形态时曾说,“每座房址都出土成组成套的生产工具、生活用具,生产工具又都是与原始农业生产相关的石铲、石斧、石刀、石磨盘、石磨棒等器类。因此,可以说查海先民已经从事一定的原始农业生产”可见,他们将所出土的生产工具视为农耕存在的霞要依据。然而,日本学者冈村秀典以石磨盘、石磨棒及打制石锄为例,认为这些工具并非用于农业生产。他指出,若将石磨盘和磨棒视作谷物磨粉工具,不如看做是从自然界采集的坚果类食物的加工工具;而打制石锄,推测它并不是深翻土地的工具.而是具有象锄草工具那样铲破表土的功用,因此不能将它们作为农耕存在的积极证据。从以上事例可知,仅凭借这些不十分可靠的“农业生产工具”便断定该文化的农业发展水平,未免有些武断且令人难以信服。
3、红山文化
与前两种文化相比.红山文化的农业经济已获得迅速发展。农业工具不仅种类齐全,而且诸如犁形耜、石刀、石镰等典型器物的出现,标志着红山文化的农业发展水平已经大大超越了兴隆洼文化和赵宝沟文化。
近年来,红山文化成为学术界研究的一个热点。单就经济形态而言,研究者的观点基本趋同。以郭大顺、冈村秀典、田广金等为代表的学者都肯定了红山文化的农业已有较大发展,同时采集、狩猎仍占有一定比例’。但在农业与其它经济成分各自所占比重方面,研究者的态度略有不同。一些人认为红山文化以农业经济为主,采集、渔猎经济是必要补充。上世纪80年代以来,刘观民、徐光冀、李恭笃、严文明等都在他们的文章中先后提出了这种看法。其中,李恭笃认为“红山文化是一个综合概念,它包括以草原畜牧经济为特点的细石器文化,也包括以大型石耜为特征、以农业经济为主的彩陶文化”。赞同以上观点的学者还有张永江、杨阳、刘素侠、李勤德、宋兆麟、张星德、雪莲、乌兰等人。
另一些学者则倾向于红山文化的经济结构特点是农、牧并重。这一观点的主要代表者为田广林和徐子峰。田广林先生承认红山文化农业经济已取得重要进步,但考虑到该文化发达的细石器、丰富的骨制品、得天独厚的采集渔猎资源和渔猎经济传统,便得出下面的结论;“……就其在当时西辽河地区整个社会经济中所占比重来说,红山文化应属农耕经济与渔猎经济并重的经济类型”。徐子峰在肯定红山文化原始农业较为发达的基础上,为它的经济结构赋予了新的定义,即“亦农亦牧。农牧交错”。
造成对红山文化经济形态判定的细微差异,可能是因为红山文化所覆盖的地域广阔,各地经济发展水平略有不同。加之红山文化又分为不同时期,早期和晚期农业水平自然不在同一层面。故此,以刘国祥为首的学者提出“红山文化晚期,农业经济彻底取代狩猎—采集经济占据主导地位”。徐子峰也持同样看法。他在文章中说:“西拉木伦河以北红山文化遗存的数量众多的以石耜、石铲、石刀等为代表的大型石器充分反映了红山文化农业的发达,以至在红山文化中后期的经济形态中,原始农业占据了主导地位”。与此同时,孙永刚也撰写文章论述不同地区经济形态的差异。“……各个地区文化特征也显示出红山文化经济模式的多样性。科尔沁沙地北部地区及介于沙地与黄土丘陵区之间的经济模式是农业所占比重较小,渔猎、采集所占比重较大;而科尔沁沙地西、南部黄土丘陵区农业耕作在杜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