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觅苏记】开封府:聪敏愚直(上)
相关推荐
-
(启书原创)悦读唐宋八大家之第一全才苏东坡(之三)
总有一些惊喜,等着你 如有必要,可点击链接复习故事背景: (启书原创)悦读唐宋八大家之第一全才苏东坡(之一) (启书原创)悦读唐宋八大家之第一全才苏东坡(之二) 三 自古以来,都是活到老.学到老.苏轼 ...
-
不拘一格选用人才
马建红(法学博士) 在国人的观念中,考试是国家选才和单位用人的最佳方法.一方面,通过考试,可以发现那些智力水平相对较高的人,另一方面,只要能防止甚至杜绝作弊,考试也是所有考选方法中相对公平的一种.因此 ...
-
(宋史连载131)苏门三学士崭露头角。
瓦 舍 聊 宋 第二卷 文治 第十五章 一代文宗 文学天团 苏轼,字子瞻,景祐三年十二月(1037年1月)出生于眉州眉山. 苏轼的远祖一直可以追溯到唐朝宰相苏味道,苏味道文章写得好,但从政品格为人诟 ...
-
苏轼参加的宋代制科考试有多难?“入三等”居然让皇帝开心不已
很多人都听说过苏轼这样一则趣事:在对苏轼.苏辙御试之后,仁宗皇帝回到后宫高兴的对高皇后说:"朕今日为子孙得两宰相矣!"可熟悉这段历史的都知道,苏轼参加科举考试成绩并不突出,甚至连三 ...
-
科举史上的一次传奇,除前三甲外,余者皆名传千古
作为我们最著名的选拔制度,从创立之初到废除,延续一千两百多年的科举考试制度可以说是饱含古人智慧的结晶,其影响力遍布东南亚各大地区.甚至直至今日,我们所经历的高考选拔也是深受其影响,"十年寒窗 ...
-
【觅苏记】开封府:聪敏愚直(下)
宋英宗治平二年正月,凤翔任期结束后,苏轼又回到东京,朝廷命其转任判登闻鼓院.英宗在做皇子时就已闻苏轼之名,所以他想遵循唐朝之令,召苏轼入翰林知制诰.但宰相韩琦不赞同,<宋史·苏轼传>中载有 ...
-
【觅苏记】开封金明池:高处之寒(下)
另外,董敦逸指责苏轼.苏辙结党营私,拉很多亲朋同乡入朝任职:"臣近具奏,乞减杀川人太盛之势,及乞广为体访等事,已尘圣览,今采众言,有合开陈下项.一.访闻苏轼.苏辙.范百禄辈,各有奏举,及主张 ...
-
【觅苏记】开封金明池:高处之寒(上)
元祐七年八月,苏轼在扬州知府任上,他接到了朝廷的诰封,任命他为龙图阁学士.守兵部尚书兼侍读.此时的东坡已57岁,他对一些世事看得很透彻,故他立即给朝廷上书请辞,但未得到朝廷的批准,他在<任命兵部 ...
-
【觅苏记】眉山三苏祠:异禀多才(上)
关于眉山苏氏的历史谱系,苏洵在<嘉祐集>卷十三<族谱后录>中说:"苏氏之先,出于高阳."而后他一路讲下来,之后谈到了唐代的苏味道:"其后至唐武后之 ...
-
【觅苏记】眉山三苏祠:异禀多才(下)
关于苏轼幼年读书时的情形,他在<众妙堂记>中称:"眉山道士张易简教小学,常百人,予幼时亦与焉.居天庆观北极院,予盖从之三年." 庆历三年,东坡8岁时,其父把他送到天庆观 ...
-
【觅苏记】许昌小西湖:群贤汇聚
三苏以及苏轼的儿子苏过都与许昌有一定关系,宋仁宗嘉祐二年四月,苏氏兄弟同中进士,突闻母亲病故的消息,苏氏父子三人返回四川奔丧.到嘉祐四年十一月服丧期满,又一同返京,他们乘船从岷江进入长江,到达湖北江陵 ...
-
【觅苏记】凤翔东湖:初仕修湖(下)
关于陈希亮的死因,苏辙在<龙川略志>中载有一篇颇长的故事,此文名<烧金方术不可授人>,文中记载东坡在凤翔开元寺得到了炼金秘方,僧人嘱咐他不可将此方传给他人.此前陈希亮也听闻到僧 ...
-
【觅苏记】凤翔东湖:初仕修湖(上)
宋嘉祐六年,东坡被任命为签书凤翔府判官,此职位的全称为:"将士郎.守大理寺评事.签书凤翔府节度判官厅公事."这年东坡26岁. 签判一职主要是协助正职处理一郡事务,同时整理官署的各类 ...
-
【觅苏记】广东惠州:合江楼、嘉祐寺:三迁居所(下)
在正常情况下,被贬之官在贬地尽量少说话,更不会去参与和干涉当地的一些政令,因为言多必失,很可能给自己招来更大的祸,然东坡却不顾自身安危,他利用程之才的关系,为惠州当地解决了不少问题.对此,宋费衮在&l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