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伤寒悬解》阳明阳虚证(脾胃虚寒)
相关推荐
-
太阳变证—(一)概论
1.表证兼里实,先汗后下. 2.实人伤寒发其汗,虚人伤寒建其中. 3.表里同治:大.小青龙汤,五苓散 太阳病三日,已发汗,若吐,若下,若温针,仍不解者,此为坏病,桂枝不中与也.观其脉证,知犯何逆, ...
-
每天学习一条伤寒论 (第89条)
从头学中医 让更多人了解中医 每天学习一条伤寒论 (第89条) 讲者:孙洁 编辑:东旭 89.病人有寒,复发汗,胃中冷,必吐蚘. 病人有寒,是指阳虚之虚寒而言.虚寒之人,复经发汗亡阳,中焦阳气受损, ...
-
《伤寒悬解》阳明阳虚——四逆汤
阳明五十三 脉浮而迟,表热里寒,下利清谷者,四逆汤主之.若胃中虚冷,不能食者,饮水则哕. 1 脉浮而迟,浮迟并见,则知里寒.浮为表阳之外格,迟为少阴之内格,内寒格阳,胃气上逆,阳不内交而外浮,浮则表热 ...
-
卷四140,订正伤寒论注阳明病篇
也,以为不可下也,于寒湿中求之. 注 伤寒发汗已,身目为黄.所以然者,以表有寒里有 湿未解也.夫表寒里湿,郁而发黄,自非热湿内瘀, 郁而成黄者比,故不可下.惟当于表寒里湿中求 ...
-
伤寒论191-200条
以喜欢的方式度过一生 191 阳明病,若中寒者,不能食,小便不利,手足濈然汗出,此欲作固瘕,必大便初硬后溏.所以然者,以胃中冷,水谷不别故也. 胃中虚寒,阳气虚不能正常气化水液,故而小便不利,阳气虚 ...
-
第二篇 辨阳明病脉证并治(起179条迄262条)
179.阳明之为病,胃家实是也. 胡希恕注:赵.成本均把下条置于篇首,今依<金匮玉函经>以本条冠篇首为是. 阳明病,即里阳证.胃家实,即病邪充实于胃内之谓,按之硬满而痛者是也,胃家实为阳明 ...
-
《伤寒悬解》卷七——阳明阳虚证
伤寒悬解卷七 阳明经下篇三十三章 阳明虚证阳明入太阴去路 阳明从燥金化气,是为燥土,太阴以湿土主令,是为湿土.脾胃以膜相连,<素问>语.感应最捷,胃家实则燥土司气,而湿土以化燥,胃中虚则湿 ...
-
太阳伤寒与阳明伤寒
今天不谦真人的一个学生问曰: 病人为中年男性,颈肩不适,颈肩凉,后背凉,手足冰凉,餐后腹胀满,打嗝后症状减轻,头痛头晕,辛辣食物后便溏,病人眠差,脉弦.用柴胡桂枝汤吗? 不谦真人对曰: 麻黄汤. 这个 ...
-
《伤寒悬解》太阳坏病——入阳明去路
太阳坏病入阳明去路十五章 阳明从燥金化气,阳旺之人,表郁则燥动.然不经误治,津液未耗,燥气之作,何至遽盛?及其汗.下.温针,伤津亡液,燥气大发,经腑合邪,乃成下证.虽不如三阴之险,然阴亏阳亢,亦伏危机 ...
-
《伤寒悬解》阳明篇——阳明经病
伤寒悬解卷六 阳明经上篇五十章 胃 阳明实证 阳明以戊土而化气于燥金,阳明者,胃之经,胃者,阳明之腑.阳明病,有经有腑,经主传输而腑主受盛.病在太阳之经,若胃阳非旺,则二日阳明,三日少阳,六日经尽汗解 ...
-
《伤寒悬解》阳明篇——阳明病来路
阳明七 伤寒,脉浮而缓,手足自温者,是为系在太阴.太阴者,身当发黄,若小便自利者,不能发黄.至七八日,大便硬者,为阳明病也.伤寒转系阳明者,其人濈濈然微汗出也. 1 伤寒,脉浮而缓,太阳表闭之浮,太阴 ...
-
《伤寒悬解》阳明总纲——阳明经病
阳明经病腑病汗下总纲一章 阳明十二 病人烦热,汗出则解,又如疟状,日晡时发热者,属阳明也.脉实者,宜下之,脉浮虚者,宜发汗,下之与大承气,发汗宜桂枝汤. 1 病人烦热,汗出则解,又如疟状,日晡时发热者 ...
-
《伤寒悬解》阳明腑病——调胃承气汤,大承气汤,小承气汤
阳明腑病二十七章 阳明病,自经传腑,腑病宜下,其经证未罢,犹见恶寒,则宜先汗而后下.经证已解,恶寒不作,而潮热汗出,全是腑证,当相其缓急而用下法也. 1 此处黄师又一次提示,经证未罢,犹见恶寒,则宜先 ...
-
《伤寒悬解》阳明胃腑——承气汤证
阳明二十九 阳明病,潮热,大便微硬者,可与大承气汤,不硬者,不可与之.若不大便六七日,恐有燥屎,欲知之法,少与小承气汤,汤入腹中,转失气者,此有燥屎,乃可攻之,若不转失气,此但初头硬,后必溏,攻之必胀 ...
-
《伤寒悬解》阳明篇——三阳合病
阳明四十 阳明少阳合病,必下利.其脉不负者,顺也:负者,失也.互相克贼,名为负也.脉滑而数者,有宿食也,当下之,宜大承气汤. 1 阳明与少阳合病,必见下利,此太阳表病不解,木贼克土,胃腑不容而下利也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