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州集市上的剃头刮脸,一把凳子用了一百多年!

(0)

相关推荐

  • 久违了的那一声吆喝

    文/邱奎 从工行办完事出来,沿着人行道走回家去,望着马路上来来往往的人与车,两耳早已被尘世的喧嚣麻痹了,灯红酒绿之间,浮华背后是日复一日的单调和漠然. "磨剪子嘞一锵一菜一刀一"一 ...

  • 生活是一本大书,常翻常新,需要我们不断去学习……

    砂轮机磨刀中. [生活速写] 磨剪子嘞戗菜刀 "磨剪子嘞戗菜刀,磨剪子嘞戗菜刀--" 今天下午,听到了窗外小喇叭中传出这样的吆喝声.我循声望去,楼下小区的高墙外,一位老者正在马路旁 ...

  • 【老行当】磨剪铲刀炸米泡 一息尚存的行业

    以前看现代京剧<红灯记>,有位地下党的接头人就是磨刀人,左右警惕地观察着,不时叫喊:"磨剪子咧镪菜刀!".在武汉,也可看到磨刀人的身影,不过,他们喊的是"磨- ...

  • 消失的老行当:磨刀匠

    上海老底子 磨刀匠 所谓"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状元","三百六十"就说明了行业分类的广泛和众多,但是随着城市的发展,生活质量的提高,有的行业已经逐渐在这个城市消失 ...

  • 【行走在乾县】即将和正在消失的职业——起刀磨剪子

    (三)起刀磨剪子 起刀磨剪子,这是一个古老而日渐没落的行当,关于"起刀磨剪子"的书写是否正确,一直是我最担心的一个问题.因为"起刀"极有可能是一个方言,也有人写 ...

  • 文学看台323 | 刘映虹:河边的剃头师傅成了小镇的老时光

    广东省作家协会主席 蒋述卓 题 河边的剃头师傅 ·刘映虹 一把老式躺椅,一个破旧带有毛刺的粗糙木架子,木架子上支起了一个不锈钢大脸盆,几个土里土气的暖瓶在石凳背面一溜儿排开,旁边杵着一个红色塑料桶,一 ...

  • 华州历史上行政区域的开拓者 ——郑桓公

    邮箱:3125136050@qq.com 华州历史上行政区域的开拓者 --郑桓公 作者 赵建文 郑全欣 明<华州志>.清<续华州志>和<华县志>等华州地方志书显示, ...

  • 华州历史上的五次人口普查

    华州历史上的五次人口普查 民国三十年(1941年),民国政府曾进行了一次人口清查,此年,华县有29750户,127769人.民国三十六年(1947),颁发国民身份证,附照片.指纹.简历等项.建国后,自 ...

  • 三年困难时期的“华州柿饼”——上世纪的华州城南部风情

    乡愁,少华山下(二) 作者 郝庆年 华县崖坡的东侧是一大片竹林,百十米宽,四.五里长,洋洋洒洒直铺到县城附近.由于太平河的浇灌,竹子和栎柿等树长得格外茂盛.高大.在这一片竹树林中,有七.八个村子.靠山 ...

  • 华州历史上的三县分治时期

    邮箱:3125136050@qq.com 武城县与沈阳县 作者 闫广勤 袁埔良 秦朝统一中国后,大力推行郡县制,全国分为36郡(后增加到48郡).秦武公十年(公元前688年)始,秦朝设县,冀县,郑县和 ...

  • 华州平原上遗存的老铁路(三):步背后至遇仙河段

    邮箱:3125136050@qq.com 华州平原上遗存的老铁路 文字作者 宋朝峰 图片拍摄 刘焕民 陇海老铁路在华州境内绵延约25公里,其中石堤河以东已无地基遗存,只剩下几眼长短不一.造型各异的涵洞 ...

  • 遗存在华州平原上的老铁路(二):团结村至石堤河段

    邮箱:3125136050@qq.com 团结村至石堤河段 文字作者 宋朝峰 图片拍摄 刘焕民 1966年,陇海铁路华县段南迁后,华县老火车站逐步停止客运.货运业务,昔日繁忙喧闹的车站一带安静了下来. ...

  • 遗存在华州平原上的老铁路(一):铁路涵洞

    邮箱:3125136050@qq.com 华州平原上遗存的老铁路涵洞 文字作者 宋朝峰 图片拍摄 刘焕民 陇海铁路,又称陇海线,西起甘肃兰州(甘肃简称"陇"),东至江苏连云港(古称 ...

  • 华州历史上杏林的杏

    邮箱:3125136050@qq.com 杏 林 的 杏 作者:王志军 杏,是我国北方的一种特种水果,距今约有二千六百多年的栽培历史.据史料记载,华县的杏树栽培,始于明隆庆六年(1572).1947年 ...

  • 走遍华州:上七下八“七里楼”

    邮箱:3125136050@qq.com 上七下八"七里楼" 作者:张 文 从石堤峪进山,第一个小山村叫七里楼,很多人都以为这村名的意思是从峪口到这里是七华里,其实不是这么回事,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