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论中医的“痰”
传承岐黄薪火,一个有质地有温度的公众号
艾御享堂

中医学认为,痰是人体水液代谢出现故障的产物,它的产生主要与肺、脾、肾有关,其中又与脾的关系最为密切。正所谓“脾为生痰之源、肺为贮痰之器、肾为生痰之本”。
脾为生痰之源:脾脏最怕受困,一是气困,二是湿困。脾脏相当于全身气机的中央枢纽,负责水谷的转输。
如果思虑过重,耗伤元气,则生气不布,困厄脾阳;如久居湿地,外湿内侵,则津液转输不利,困厄脾阳。脾阳困厄,则水湿凝滞成痰,痰湿以已,上输于肺。同时,脾亦受痰湿之困,愈加重气困,两因相缠,则脾愈虚,痰愈盛。
如气困重于湿困:应首选补中益气汤。
如湿困重于气困:应首选二陈汤。
脾生之痰,痰色白稠厚易出,仿佛有从咽喉滑入口中之感,不需用力咳出,常称此为湿痰嗽。
肺为贮痰之器。肺主呼吸,调节气的出入和升降。当邪气侵袭肺时,容易导致肺内的津液凝聚成痰。痰虽从肺出,但中医认为,咳痰,非肺之象,而是水行不利之象。咳嗽即为风不调之象,咳痰即为水不调之象,均非肺之独病,而是与其它脏腑密切相关。
肾为生痰之本。因为脾阳根于肾阳,肾阳充足是脾阳健旺的根本。而脾阳健旺是正气内存的根本,正气内存则是邪不可干的保证。所以,在健旺脾阳的同时,要考虑是否存在肾阳不足之象。
中医将痰分成三类:气郁之痰、脾虚之痰和血痰。
气郁之痰是平时理解的脂肪瘤,主要由于情志不舒而成。
脾虚之痰,主要是由于脾阳困厄而成。
血痰的成因则主要源于高脂血,是由血脂堆积而生成的痰。这三种痰也可以相互转化。
中医学中的“痰”包括“有形之痰”和“无形之痰”。有形之痰指咳吐而出的痰液。无形之痰则往往由“头目眩晕、恶心呕吐、心悸气短、神昏或癫狂等症状表现出来。
“有形之痰”主要有寒痰、热痰、湿痰及燥痰等。
寒痰:痰呈白色,病人怕冷,喜欢喝热的,舌苔薄白。
热痰:痰黄黏稠,由热邪侵肺或先受风寒发高热数天后转化而来,病人怕热喜欢喝凉的,舌红苔黄。
湿痰:痰为白色稀水样,病人有身体沉重、容易累或大便稀等症,舌苔薄白或白腻。
燥痰:痰黏稠不易咳出,病人感觉口鼻咽燥,舌苔薄黄。

艾御享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