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国史话十七:《春秋》中的3个字,证明了太史公的判断很准确

恋恋不舍地送走了“悲情”的鲁隐公,咱们的“史话”故事也要来到一个新的纪元,即姬息的弟弟姬允的执政时期。那作为这位新鲁侯的开篇故事,咱们要讲些什么呢?在下想给大家说一说有关隐公被杀时的一个小谜团……

先等等!先等等!“闲叙”童鞋,你这也太留恋鲁隐公了吧?明明姬息的故事已经结束了,你上次还特意为他补上了一篇好似外传的文章,怎么今天还要继续聊隐公的话题啊?各位别心急,我虽然很同情鲁隐公,也替他感到十分惋惜,但真不是因为留恋姬息,又故意提到他的。实在是之前的“史话”中,有一处小分歧在当时没法讲述,只有到了姬允继位时才能够说明白

再谈隐公,只是为了搞清真相

至于您要问这个小分歧是什么?这便是隐公离世时,《史记》和《左传》做出的不太一致的记载。相信细心的朋友还记得,在“鲁国史话十五”这篇文章里,鄙人曾写到羽父向姬允搬弄是非时,《史记》明确写了“子允许诺”。说明姬允这个弟弟并没有兄长那份仁慈,同意了刺杀隐公的行动。可同样的事件在《左传》中却对此不置可否,仿佛姬允还顾及亲情,并没有明确表示同意。那到底是哪部史书更准确呢?

按说《左传》成书在先,《史记》编撰在后,出现歧义的话应该更相信离历史事件更近一些的记载。并且,此前曾有很多次的实证证明了,太史公的《史记》确有不少错漏之处的。莫非这一次司马迁又搞错了,臆测了姬允的想法?其实隐公的这个弟弟并没有那么冷酷,而是羽父又独断专行了呢?

总是被后人不断质疑的太史公

这正是我今天不得不再次艾特一下鲁隐公的原因,因为就在下看来,太史公此次的判断没有错。姬允在羽父刺杀隐公的行动中,并没有顾及兄弟之情,反倒是起到了助推剂的作用。至于鄙人如此肯定地下了结论到底有没有依据?从孔夫子的《春秋》,甚至是《左传》本身的记载中,就能找到例证。而这例证也很简单,就三个字,它便是记录于两部史书之中,发生在鲁桓公元年春的“公即位”

公即位?“闲叙”童鞋这有什么好奇怪的,隐公离世,桓公正常即位而已,这不是很正常的记载吗?难道姬允继承鲁侯之位不应该被记录在史书当中么?没错!姬允即位的确不应该被写在史书里,并且,这还不是鄙人现在才得出的结论,早有公羊高和谷梁赤两位先贤对此发表了他们各自的看法

《春秋》中“公即位”三个字揭示了真相

先来看看公羊先生的说法,他在《公羊传》中就提出了这样一个设问:“继弒君不言即位。此其言即位何?如其意也。”其意思就是像隐公这种被弑杀离世的国君,在他之后继承爵位的人,不应该写明“即位”。而这里偏偏特意写上“公即位”三个字,公羊高认为这是随了桓公的本意,不就是证明了刺杀行动是姬允首肯的吗?(“继弑君不言即位”在《春秋》中是有体现的:如鲁闵公被杀害后,孔子在撰写“僖公元年”的历史时,只用了“元年春王正月”这一句话来表述僖公已经继承了国君之位,却没有明确写出“公即位”三个字)

了解了公羊高的立场之后,咱们再去读读《谷梁传》,无独有偶,谷梁赤在书中也对桓公的即位表示出了不赞许的态度。并且,谷梁先生比公羊先生还要认真,特意写了一大段话来说明这里的“公即位”三个字是有多么的无情无义:

“继故不言即位,正也。继故不言即位之为正何也?曰先君不以其道终,则子弟不忍即位也。继故而言即位,则是与闻乎弒也。继故而言即位,是为与闻乎弒何也?曰先君不以其道终,己正即位之道而即位,是无恩于先君也”

谷梁赤在这段话里特意提到了,如果先君没能善终,不管是他儿子还是兄弟继位,都不会去举行即位仪式。这样做的目的是新任的国君要表达自身对先君的哀思,也表明自己不忍即位的立场,是种“仁义”的表现。可桓公在隐公被杀后,孔子写明了“公即位”三个字,说明姬允上位时举办正式的即位典礼。那如此不顾情分和道义的即位方式能证明什么呢?予以为除了能证明姬允与姬息兄弟之间已无恩情可言,证明桓公是隐公之死的幕后推手以外,恐怕也没有别的什么可以证明的了。

公羊高、谷梁赤对“公即位”的看法一致

如此看来,司马迁在写《鲁周公世家》之前,一定是看过了公羊、谷梁两位先生的注释,才做出了姬允许诺羽父杀害兄长的断言。可以说太史公这一次应该是有凭有据,没有一点错漏之处。至于《左传》为何没有明确写出鲁桓公首肯刺杀行动这件事,想必跟这部史书的写作风格有关系

大家可以好好品读一下《左传》这部书,它并不像“春秋三传”中另外两部那样,以注释《春秋》原文为主。《左传》可以说为咱们后人补充了大量的历史信息,把碎片化的信息按照鲁国国君的年表有机地整合成一个整体。这虽然看上去像是左丘明在记流水账,仿佛只是在堆砌历史故事,但他也是有自己的思考和评论在其中的。书中那位经常要出来发表一些真知灼见的“君子”,鄙人以为他就是左丘明先生自己在书中的化身,只不过左先生没有明说罢了。

新一任鲁侯与人密谋杀害自己兄长的这件事实在是太过私密了,无论是姬允点头答应的,还是口头许诺的,都不太可能真的流传出去。所以,连“君子”都不太可能听到这些隐秘的消息,自然这一次也就没有过分发表见解了。另外,左丘明的身份也与其他两传的作者不同,他是鲁国附庸小邾国的史官,对于宗主国国君的一些事情不太方便明说。可是,左丘明依然是一位良心史官,即使不能明说,他也学着孔夫子的记述形式,原样把“公即位”三个字给搬了过来,留给后人自己去品读了。

鲁国附庸小邾国史官——左丘明

现在各位应该明白了吧,鲁桓公首肯了刺杀隐公的行动是件明摆的事情,再加上有前人已经把话挑明了,所以《史记》中才有了明确的记载。而左丘明由于身份所限,不能写得那么明白,才在《左传》中对此事避而不谈了。好了,既然这个小谜团已经搞清楚了,咱们真的要正式进入鲁桓公元年的故事了。那下一次咱们要说点什么呢?暂时保密,留到下回再见分晓。

【关键词云图简史】

为了方便广大史学爱好者能快速回忆起相关的历史内容,作者“闲叙春秋”将在每篇文章结尾奉上“关键词云图简史”,通过8-12个关键词,帮助大家回忆文章内容,希望各位读者喜欢。

本文关键词:隐公被弑之谜、姬允许诺刺杀、史记明说、左传不表、公即位、公羊谷梁、佐证史记、左传避讳原因、两书皆正确。

关键词云图简史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