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西汇通医经精义》之五脏所伤
相关推荐
-
脾胃在治病过程中的重要性(医生必看)
我们知道,在现实生活中人一天不吃饭,连壮汉干活都没劲,如果绝谷七日,也就完全没了生机-所以无论是食物还是药物,第一个首先进入的就是我们的脾胃.如果脾胃不给你医生面子,那么可以很认真的讲,你开的补肾药补 ...
-
《中西汇通医经精义》之五脏所恶
五脏各有气化.即各有性情.有性情即有好恶.知其所恶即知治之之法. 心恶热. 世传五脏辨法.谓肝热筋灼.惊痫 .肺热咳嗽.气上口渴.脾热肉消.便秘潮热.肾热骨蒸.精枯髓竭.又上焦热.则心烦口渴头咽目痛. ...
-
《中西汇通医经精义》之五脏所主
此条先言所合.言本脏之内外相合也.后言所主.明其相制相成也. [心之合脉也.] 西医云.心有运血管.回血管外则散达周身.内则入于心中.心中有上下四房.以存血.心体跳动不休.而周身血管应之而动是为动脉此 ...
-
《中西汇通医经精义》之五脏所藏
人之所以灵于物者.以其秉五行之秀也.夫此灵秀之气.非空无所寄而已.实则藏于五脏之中.是为五脏之神.人死则其神.脱离五脏.人病则五脏之神不安.知五神之所司.而后知五病之情状. 心藏神. 人所以有知觉.神 ...
-
《中西汇通医经精义》之五脏所属
五脏秉于五行.凡秉五行之气而生者.皆以类相属推其类.可尽天地之物.知所属.乃明形气所归.而病之原委.药之宜忌.从可识矣. [肝] 旧说七叶.居左胁下.非也.西医云.四叶.后靠脊.前连膈膜.胆附于肝之短 ...
-
《中西汇通医经精义》之五脏所生
天有五气.地有五行.人本天地之中以生.而有五脏.脏者藏也.藏天地之精气.所以成其形而为人也.故欲知人身之阴阳.须先知五脏之气化. [东方生风.] 东方于卦为震.于时为春.阳气发动.而阴应之.遂生风气. ...
-
唐容川《中西汇通医经精义》解释《灵枢•五色》面诊
望形察色 形是肢体.色是面部.此理最微比脉更难.今且举其大略.使人得其门径.西医于察色未深考. 以五色命脏青为肝.赤为心.白为肺.黄为脾.黑为肾.肝合筋.心合脉.肺合皮.脾合肉.肾合骨也. 言五色命于 ...
-
《中西汇通医经精义》之七方十剂
七方出于岐伯.谓气有多少.形有盛衰.治有缓急.上下内外之不同.故立七方以制之.十剂出于北周徐之才.谓十种是药之大体.详之则靡遗失.惟十剂内缺寒热两端.后人又加寒热二剂.足成十二剂医者但熟七方十剂之法. ...
-
《中西汇通医经精义》之性味宜忌
凡药之性味.各以五行归五脏.而生克好恶具焉.故各有宜忌.盖药得性味之偏所以调五脏.之偏胜也.偏而得中则病已.偏而太过则不宜. 肝欲散.急.食辛以散之.用辛补之.酸泻之. 肝木性主散达.急而不散.则宜辛 ...
-
《中西汇通医经精义》之气味阴阳
西医言.彼国用药.历试而知.较有实据.不比中国专以色香气味分发脏腑则影响无据矣.不知西医此说.适形其陋.曰历试则毫无把握.惟凭尝试矣.彼惟不论五行.专以形气立说.所以得半遗全.譬如彼言养气能养物百果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