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西汇通医经精义》之五脏所藏
相关推荐
-
尚先早课 | 脾藏意,肾藏精
关于五脏所藏,<素问·宣明五气>云:"五脏所藏:心藏神,肺藏魄,肝藏魂,脾藏意,肾藏志,是谓五脏所藏."又,<灵枢·九针论>云:"五藏:心藏神,肺 ...
-
尚先早课|咸先走肾,酸先走肝
本句出自<灵枢·本神>:"肝藏血,血舍魂,肝气虚则恐,实则怒.脾藏营,营舍意,脾气虚则四肢不用,五脏不安:实则腹胀,经溲不利.心藏脉,脉舍神,心气虚则悲,实则笑不休.肺藏气,气舍 ...
-
思伤脾
思伤脾: 思则气结 气保持在 中焦运化 持重和缓 长时间思考 就会不流畅 思路凝结了 整个气机 也不通畅 也凝结了 结: 结而不动 气结不散 思则伤脾 脾气主思 脾 推动思考 维持思考 五脏皆有五行 ...
-
从脑神与五脏神辨治小儿多发性抽动症共患病
结合古代文献与临床经验,应用中医的五脏神与脑神理论对多发性抽动症共患病的病机.证候特点与临床辨证用药等进行系统探讨. 认为多发性抽动症始发于脾,并发于肝,失调于脑,脑神被扰是其核心病机,随着病机不同演 ...
-
下列关于五脏所藏的叙述,错误的是A.心藏...
下列关于五脏所藏的叙述,错误的是 A.心藏神 B.肝藏魂 C.肺藏魄 D.脾藏意 E.肾藏智 正确答案(D.脾藏意) 解析:本题考查五脏的生理活动与精神情志的关系,属记忆内容.心藏神(A对),肺藏魄( ...
-
以天地,为之阴阳,阳汗之
以天地,为之阴阳,阳之汗: 阳加于阴,谓之汗 何为津 歧伯日: 腠理发泄 汗出溱溱 是谓津 以天地为之阴阳,阳之汗 以天地之雨名之 歧伯日: 谷人气满 淖泽注骨 骨属曲伸 泄泽 补益脑髓 皮肤润泽 ...
-
《中西汇通医经精义》之五脏所恶
五脏各有气化.即各有性情.有性情即有好恶.知其所恶即知治之之法. 心恶热. 世传五脏辨法.谓肝热筋灼.惊痫 .肺热咳嗽.气上口渴.脾热肉消.便秘潮热.肾热骨蒸.精枯髓竭.又上焦热.则心烦口渴头咽目痛. ...
-
《中西汇通医经精义》之五脏所伤
人必脏腑血气.先有亏损.然后生病.故论病机.先言五脏所伤. 忧愁思虑则伤心 心为火脏火气宣明.则能化生血液.流畅筋脉.血脉流行.则其志常喜若反乎喜而为忧愁.思虑.则心气遏抑火郁血滞.故伤心也.治宜宣达 ...
-
《中西汇通医经精义》之五脏所主
此条先言所合.言本脏之内外相合也.后言所主.明其相制相成也. [心之合脉也.] 西医云.心有运血管.回血管外则散达周身.内则入于心中.心中有上下四房.以存血.心体跳动不休.而周身血管应之而动是为动脉此 ...
-
《中西汇通医经精义》之五脏所属
五脏秉于五行.凡秉五行之气而生者.皆以类相属推其类.可尽天地之物.知所属.乃明形气所归.而病之原委.药之宜忌.从可识矣. [肝] 旧说七叶.居左胁下.非也.西医云.四叶.后靠脊.前连膈膜.胆附于肝之短 ...
-
《中西汇通医经精义》之五脏所生
天有五气.地有五行.人本天地之中以生.而有五脏.脏者藏也.藏天地之精气.所以成其形而为人也.故欲知人身之阴阳.须先知五脏之气化. [东方生风.] 东方于卦为震.于时为春.阳气发动.而阴应之.遂生风气. ...
-
唐容川《中西汇通医经精义》解释《灵枢•五色》面诊
望形察色 形是肢体.色是面部.此理最微比脉更难.今且举其大略.使人得其门径.西医于察色未深考. 以五色命脏青为肝.赤为心.白为肺.黄为脾.黑为肾.肝合筋.心合脉.肺合皮.脾合肉.肾合骨也. 言五色命于 ...
-
《中西汇通医经精义》之七方十剂
七方出于岐伯.谓气有多少.形有盛衰.治有缓急.上下内外之不同.故立七方以制之.十剂出于北周徐之才.谓十种是药之大体.详之则靡遗失.惟十剂内缺寒热两端.后人又加寒热二剂.足成十二剂医者但熟七方十剂之法. ...
-
《中西汇通医经精义》之性味宜忌
凡药之性味.各以五行归五脏.而生克好恶具焉.故各有宜忌.盖药得性味之偏所以调五脏.之偏胜也.偏而得中则病已.偏而太过则不宜. 肝欲散.急.食辛以散之.用辛补之.酸泻之. 肝木性主散达.急而不散.则宜辛 ...
-
《中西汇通医经精义》之气味阴阳
西医言.彼国用药.历试而知.较有实据.不比中国专以色香气味分发脏腑则影响无据矣.不知西医此说.适形其陋.曰历试则毫无把握.惟凭尝试矣.彼惟不论五行.专以形气立说.所以得半遗全.譬如彼言养气能养物百果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