竺元平 | 灵感是写作的源泉

爱好写作的人往往提到灵感。下面根据我对灵感的理解与体验,谈谈我个人的看法。

首先灵感是指对爱好写作的人讲的。如果对一个不爱好写作的人谈灵感,那是讲不通的,或者说他对灵感是没有体验的。不喜欢写作的人,一般情况下,对任何事都不擅长做记录,在平时的生活中,用笔的机会很少,对某些重要的事情,自信地依靠自己的大脑来记忆,却不明白“好记性不如烂笔头”的道理,最终,会因为事情的复杂及时间的拖延而忘记了其中重要的内容;相反,有记录习惯的人,事无巨细全部记录在案,任凭时间的考验,只要翻开当年的记载,即刻还原了现场,一切都明明白白,既方便了生活,又使自己的大脑得到了放飞与休息,有记事习惯的人往往又是爱好写作的人。

其次,对于笔耕不辍不的人来讲,灵感确确实实是存在的。当写作处于冥思苦想之中,灵感就如晴朗夜空中的流星,从你眼前划过,虽然是昙花一现,却给你的下文注入了活力,思想的闸门奔流不息,文字就像汩汩的泉水顷泻而来,顿时语言变得神采飞扬,你的情感会充分激荡,笔下的文字会奏出美妙的乐章。

不论白天还是黑夜,灵感都有可能到来。只要你神情专一,正为写作而苦苦思索,灵感就在周围萦绕,而且夜深人静时更容易产生灵感。环境越安静灵感越容易产生,在人声嘈杂或者锣鼓喧天的环境下,产生灵感的几率非常小,特别是噪声环境几乎不会产生灵感,在舒缓轻柔的音乐陪伴下,也有可能产生灵感。当然灵感的产生一定程度上也取决于个人的多方面因素。

总之一句话,当写作者处于安静的写作情景当中时,大脑的神经极度兴奋,最容易产生写作的灵感。

夜深人静,当你刚放下笔正要躺下休息,灵感往往也会产生,这时必须马上振作起来,重新进入创作情景,否则到了天亮,灵感的踪影便会消失的干干净净,无论你怎么回忆昨晚发生的事,却再找不回当时的那种效果。

灵感有时常常出现在睡梦中。白天,写作者创作时,对一个情节或人物产生困惑写不下去时,往往在睡梦中恍惚产生了一种与白天极为相似的画面,语言就像流水一样出现在眼前,这时如果条件允许的话,马上将之记录下来,效果非常神奇,产生灵感创作出的语言,过后竟连自己都不敢相信是由自己写出来的。

当然灵感的产生需要建立在一定的基础上。当对写作追求到一定程度时,才会产生灵感,而且对写作追求的越高,灵感产生的几率会越大。对于一般的初学写作者,灵感产生的机会会少了许多,或者不会产生灵感。千万不要认为写文章是完全靠灵感来完成的,那只能是异想天开。

灵感往往出现在事业成功的边缘。当成功的目标忽闪忽现时,很快就能产生神奇的灵感,在智慧和灵感的共同作用下,最终达到了满意的效果。当作者对创作有了欲望,大脑中对创作构思有了一定轮廓,从选材(列举),布局(层次),再到语言表达(艺术处理),然后按构思计划下笔书写,写作的框架有了,用语言表达时,就讲究灵感的产生,一旦有了灵感,一篇两三千字的小短文也用不了多少时间,总会一气呵成。

接下来开始修改,逐词,逐句,逐段进行推敲,联系上下文梳理脉络,合乎逻辑,层次上要清晰,列举事实要有代表性,说服力,思想要积极向上,充满正能量,标题自然也就出现了,一篇文章就完成了。

以上只是肤浅地谈了一些灵感在写作中的作用,仅代表个人观点,决不是讲写作的讲义,欢迎广大文学爱好者阅读后加以评论或提出不同意见。

投稿微信:nmrwsd

竺元平

【作者简介】竺元平,生于1964年2月,1984年参加工作,大专学历,中学高级教师,喜欢阅读,擅写回忆性的散文,常作历史性的探索,热爱生活,向往明天。

(0)

相关推荐

  • 北京作家求学海外,跨文化写作历炼,指点写作迷津

    发布时间:2020-11-11 前段时间看<从加州到北京>的第一部分,主要是作者海外求学和找工作的经历,这次看第二部分,作者主要分享了她坚持写作的一些经历,跟大家分享一下. 01 成为英文 ...

  • 【099】第二届全国教师文学作品大奖赛竺元平作品

    迈步漫漫进修路 眷恋浓浓家乡情 竺元平(内蒙古) 上世纪80年代末,为振兴内蒙古乌兰察布教育,加强乌兰察布教师队伍的建设,1989年5月份,内蒙古乌兰察布盟行政公署出台了"第二届名代师&qu ...

  • 竺元平 | 相识老Q子

    老Q子,原名乔有才,一个名不见经传的人物,曾困扰了我很长一段时间.这个人,近二三年以来红遍了我们内蒙古商都县的文学界.在商都,不论是混迹文坛多年的八十老者,还是初出茅庐的奶油小生,都能在网络平台或者老 ...

  • 竺元平 | 千言万语思故情 遥寄当年养育恩

    清明祭扫泪两行, 人间何处情断肠. 如烟往事不留痕, 凄风苦雨梦常在. 千言万语寄深情, 化作飞蝶恰恰啼. 几天前写了一篇长篇报告文学<母亲的葬礼>,该文通过对18年前母亲葬礼的回忆,表达 ...

  • 竺元平 | 龙宇之死

    龙宇的父亲是老共产党员,当了一辈子的大队书记,老家大集体解散时已年老多病,不得不退居了二线.老龙书记一生养育了七个子女,但儿子只有一个.老龙离开书记岗位时,儿子龙宇也已成家立业,但是儿子对眼下的农村生 ...

  • 竺元平 | 小镇往事

    1984年夏,正是我参加工作的那一年酷暑.两年来为了打工挣钱而多地奔波,如今鬼使神差地流落到了苏尼特右旗白银哈尔镇,这个具有浓厚蒙古族特色的小镇就坐落在集二线铁路的一个咽喉要道上.小镇内居民不多,却放 ...

  • 竺元平 | 记忆中的沙尘暴

    对于老家的天气,从我记事的时候起,春节一过,灰黄阴暗的天气就离我们不远了,每天清晨放眼远眺,一个灰蒙蒙的世界.碧空万里,清澈明亮的天气在老家基本上没有.蓝天碧水,鸟语花香那是艺术作品中的描述.当人们清 ...

  • 竺元平 | 公公的心事(小小说)

    李天旺最近的心事很重. 自从娶了儿媳妇,心情一日不如一日,按说仅有的一个儿子也成了家,如今孙子也有了,不该这么心事重重,何况自己还不到60岁,可是他总觉的有许多的话想说,却又没地方去说,实在有些如鲠在 ...

  • 竺元平 | 对 50年前吃肉的记忆

    我出生在1964年的乡下农村.大约十来岁,对发生在身边的事情记忆已经很清楚了.那时候农村里的人们生活非常穷,衣服穿得破破烂烂不说,吃饭也是一个大问题,对于吃肉,那更是一种奢望.在当时,一年当中只有两三 ...

  • 竺元平 | 走近父亲

    我生命的航程中,父亲是那浩瀚无边的大海,我就是大海中的一只小船.每天在浩瀚大海的怀抱中畅游,却没有完全读懂这大海的深沉,博大,直到父亲离去,大海干枯-- 记忆中,父亲给我留下的回忆场景真是太多太多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