桓公五年:蔡卫陈从王伐郑(二) 2024-08-02 05:03:58 第471篇原创,本文约1531字,阅读需要4min01 秦灭六国之前,改变天下格局的战役,繻葛之战绝对能排到前五。从第一到第四分别是:黄帝战蚩尤的涿鹿之战,商汤灭夏桀的鸣条之战,武王伐纣的牧野之战和西周覆灭的镐京之战。前四场都是灭国之战,战役之后中央政权都改变了。而繻葛之战不是,战争结束以后,周天子还是周天子,郑庄公还是郑庄公,但这场战役的影响却与其他四场战役一样,绵延了几百年,一直到公元前221年秦朝建立,将近400多年。也可以说,此战催生了春秋五霸和战国七雄的诞生,从此华夏大地上的统治中心,从一元化转为多元化。多元化的统治中心又催生了多元化的文化,各种文化之间交织碰撞,形成了春秋时代著名的“诸子百家争鸣”,汉民族的文化根基就此奠定。这是周桓王不幸的开始,但是华夏文明幸运的开端。这是为什么呢?我们先看繻葛之战的起因。周桓王姬林是个很有作为的天子,他一心想恢复大周的荣光。他父亲周平王虽然是东周开国之君,但当年从镐京迁都来洛邑的时候,自己并没有足够的实力,几乎全部依仗诸侯的力量,这与后世汉献帝的情况很类似,天子变成了一个可以号召天下的名头,也仅仅变成了一个名头而已。02 如果朝中出了权臣,权臣自然想“奉天子以讨不臣”。这时候西周的威名还在,权臣还想不到“挟天子以令诸侯”,也不敢“挟天子”,郑庄公就是这个“权臣”。如果天子碰巧又想有点作为,那么天子和权臣必然产生矛盾。所以不论是朝中周天子和郑庄公的龃龉,还是双方的将领你割我的麦子,我堵你的水源,都是这种矛盾的体现,最后的结果,要么权臣压倒天子,要么天子压倒权臣,政治斗争就是这么残酷,要么东风压倒西风,要么西风压倒东风,中立的风,叫旋风,不会很长久。所以周桓王姬林命令陈、蔡、卫三国协同讨伐郑国的时候,三国不敢不从,因为这三国距离东周首都洛邑太近,但三国可以偷奸耍滑,只象征性的派出部队参战。而山东的鲁国呢?即便周天子让宰伯纠和仍叔之子再三聘问,鲁国依然不发一兵一卒,一是因为鲁国是周公的后代,老牌诸侯国,二是因为鲁桓公很明智,知道这场讨伐战争不论输赢都不会有好结果。周天子赢,无非是郑庄公俯首称臣,郑国本身就是周天子属下的诸侯国,称臣也是应该的。反而通过这次战争,无形中把郑庄公的地位提升了。这与魏邑之战讨伐芮国并不一样,那是秦国打败了,找周天子借兵报仇,性质不同;周天子输,那么周朝本来就摇摇欲坠的威信就彻底跌落尘埃了。本来周桓王还可以借着天子的权威恐吓其他诸侯国,甚至用“将讨伐”去威胁一些不听话的诸侯国,而其他诸侯国有些因为不知道周军的底细,有些则是装作不知道周军的底细,所以周桓王的威胁还是有效的。但如果这次与郑庄公的战争败了,大家瞬间就明白了周军的底细,那些装作不明白的人也不能再装了。有些事情,没有捅破窗户纸的时候,大家都心照不宣,但来个愣头青,硬要捅破这层纸,所有人就只有直面这件事了,当所有人都直面这件事的时候,那么名义就真真正正的只是个名义了。一句话:“天子连郑国这样的地区诸侯都收拾不了,凭什么对我们指手画脚呢?”周天子该如何作答?03 所以不论输赢,周天子以主力部队主动讨伐郑庄公这件事,从一开始就输了。这世上有些事情,想想可以,但不能做,只要开始做,就输了。但年轻气盛的周桓王不这么想,当他看着由周公黑肩统领的左军,看到由虢公林父统领的右军,将如虎,马如龙的时候,他或许想不到这些,他此时满脑子或许是三百年前他的祖先周昭王南征荆楚的情景。但他忽略的是,周昭王南征过汉水的时候,从船上失足落水而死,身边侍卫林立的周昭王真的仅仅是失足吗?从落水到淹死那么长时间,即便水流湍急,但卫士们难道都救不上来吗?为什么只有驾车的侍卫辛余靡一人捞到了周昭王的尸体?周昭王南征不复,西周国力从此衰落,繻葛之战以后呢?我们下篇再说。 赞 (0) 相关推荐 宋国史话五:殇公是诸侯盟会上的常客,这次却成了各国围攻的对象 宋殇公与夷,是宋国史上一位既应该继位,又不该继位的宋公.说他应该继位,是因为他的父亲宣公本就是宋国国君,且宋与夷既是宣公的嫡子,又在宣公一朝做过太子,肯定是合法继承人.而说殇公又不该继位,原因也有两点 ... 有着800年统治历史的周王朝是如何一步步走向衰落的? 纵观历朝历代,几乎每一个王朝都很难逃脱三百年国运的束缚,但是周王朝却以八百年的国运傲视历史,可以说是空前绝后.但是,曾经六百里之广的周王室最后却沦为洛阳这一城之地. 周朝被周公旦一人开拓出极为广阔的疆 ... 桓公五年(3):蔡卫陈从王伐郑(一) 第468篇原创,本文约2806字,阅读需要6min 01 公元前707年的秋天只发生了一件事,事情很大,但官方记载很简略,只有一句.但这件事吸引了华夏地区二百多诸侯国的眼光,并且不断产生涟漪,被这涟漪 ... 桓公五年:蔡卫陈从王伐郑(三) 第475篇原创,本文约1960字,阅读需要3min 01 其实文首配的这张图有问题. 首先这是一乘驷马战车,外面的两匹马称为"两骖",中间的两匹马称为"两服", ... 桓公五年:蔡卫陈从王伐郑(四) 第480篇原创,本文约1860字,阅读需要5min 01 上一集我们说完先秦老司机的座位与现代民主制和君主制国家驾驶习惯的联系,这一集我们说说老司机们的盔甲. 战车乘员的头盔,叫做"胄&qu ... 桓公五年:蔡卫陈从王伐郑(五) 本篇是第483篇原创 01 上一集我们说过,春秋战国时代的战争烈度很低,战争基本在两到三次的车阵对冲以后就结束了,类似"演武"的性质,战争在这个时代远远没有露出它本来狰狞的面目,所 ... 桓公五年:蔡卫陈从王伐郑(六) 本篇是第490篇原创 01 操吴戈兮被犀甲,车错毂兮短兵接. 旌蔽日兮敌若云,矢交坠兮士争先. 凌余阵兮躐余行,左骖殪兮右刃伤. 霾两轮兮絷四马,援玉枹兮击鸣鼓. 天时怼兮威灵怒,严杀尽兮弃原野. - ... 桓公五年(8):大雩(二) --- 01 --- 原文: 桓公五年:大雩(yu读鱼) --- 02 --- 东汉,王充,<论衡>第二十五卷里面的<祭意篇>有一处引文,引文出自<左传& ... [连载]桓公五年(1):陈侯鲍卒,齐侯郑伯如纪 第461篇原创,本文约2272字,阅读需要5min 上图中铭文是<己侯貉子簋>的铭文:"己侯貉子分己姜宝,乍(作)簋."大意是:己侯貉子分给女儿己姜宝,己姜为此作了这个 ... 桓公五年(2):天王使仍叔之子来聘。 第465篇原创,本文约1924字,阅读需要3min 01 上一集里说到:"聘,是天子或诸侯派使者通问邻国,执圭以致君命".这叫做聘.那么在齐侯和郑伯到山东东部莱州湾附近做了个夏日清 ... 桓公五年(7):大雩(一) --- 01 --- 原文: 桓公五年:大雩(yu读鱼) --- 02 --- 唐代名臣魏征编写<北史·源师传>时讲过这样一个故事: 源师是北齐的重臣,有一次农历夏四月,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