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通译12

(0)

相关推荐

  • 一年读一遍论语(第41周)

    半解<论语> "一知半解"的"半解". 作者解一半,读者解一半:现在解一半,将来解一半. 阳货第十七 17.1 阳货欲见孔子,孔子不见,归(馈)孔子 ...

  • 一言一行是智慧——《论语》悟读【425】

    言谈举止本修养,一言一行是智慧. <论语>第十七篇第一章: [原文] 阳货(又名阳虎,鲁国季氏的家臣)欲见孔子,孔子不见,归(同"馈",赠送)孔子豚.孔子时(伺,窥伺) ...

  • 【第410期】音频学《论语·阳货篇第5章》孔子说“吾其为东周乎”是何意?

    音频学<论语·阳货篇第5章>孔子说"吾其为东周乎"是何意? 17·5  公山弗扰以费畔,召,子欲往.子路不说,曰:"末之也已,何必公山氏之之也."子 ...

  • 论语日课273:登堂入室的水平有多高

    子曰:"由之瑟奚为于丘之门?"门人不敬子路.子曰:"由也升堂矣,未入于室也."(<论语·先进>11.15) 据<孔子家语·辨乐解>记载, ...

  • 说不尽的孔子

    传孔子所收弟子多达三千人,有较大成就者72人,其中最主要的有: 1.颜回:生于前521年,去世于前481年,春秋末鲁国人,字子渊,亦颜渊,为人谦逊好学,不迁怒,不贰过,尊重老师,对孔子无事不从无言不悦 ...

  • 妄为不如不为也——《论语》悟读【429】

    手臂不伸名利场,脚跟休踏是非窝. <论语>第十七篇第五章: [原文] 公山弗扰以费畔(叛乱),召,子欲往.子路不说,曰:"末之也已,何必公山氏之之也."子曰:" ...

  • 再读《论语》(41)

    221.阳货欲见孔子,孔子不见,归孔子豚.孔子时其亡也,而往拜之.遇诸涂.谓孔子曰:"来!予与尔言."曰:"怀其宝而迷其邦,可谓仁乎?"曰:"不可.& ...

  • 【孔迹】卫灵公冢:南子的艳闻(下)

    既然否定不了孔子见的是南子,那么另一些学者就要解释通孔子去见国君的夫人是合乎礼制的.朱熹就持这种观点,他在<论语集注>中说:"古者仕于其国,有见其小君之礼." 朱熹认为 ...

  • 《论语》里的大千世界:孔子的多面人格

    星期五言:<论语·疏而>中有话这么形容孔子:"子温而厉,威而不猛,恭而安."这大概是后人对夫子的集体印象.或许我们看到孔子的各种雕塑,各种画像,习惯了他温柔敦厚的一面, ...

  • 万象学论语(12):规则不是万能的,但没有规则却万万不能!

    作者曰: <论语>,可谓是中国人读了几千年的<圣经>! 但现代中国人却几乎不读了!我也不例外.当年学过的几篇文章,早已淡忘,只留下模模糊糊的只言片语,也似懂非懂. 如今我已年过 ...

  • 韩望喜丨《论语》12 仁者知礼

    每日一首古诗词 赏中华诗词,品国学经典,寻文化基因,享生活之美. 33篇原创内容 公众号 第十二讲 仁者知礼 图图话话 为人君,止于仁;为人臣,止于敬;为人子,止于孝;为人父,止于慈;与国人交,止于信 ...

  • 篆书论语通译(二)

    论语通译之二 <论语>的体例比较特殊,属于早期的语录体散文,对事情的论述往往是随感而发,缺乏一定的系统性.完整性,让人感到凌乱无序. 但是,这种体例自有它的优点.一是口语化,明白易懂.如: ...

  • 论语通译(三)

    <论语>通译  (三) <论语>的内容 <论语>的内容涉及广泛,这里主要介绍三个方面:孔子的仁说.孔子的教育实践和文学成就. 孔子主张仁,是要推行仁政,希望经过实行 ...

  • 篆书 · 论语通译(五)

    <论语>通译 (五) (一) 子曰;"不仁者不可以久处约,不可以长处乐.仁者安仁,知者利仁."(<论语   里仁>) 译文   孔子说:不仁的人不能长期处在 ...

  • 论语通译(尧曰)

     论语通译之尧曰篇 (一) 孔子曰:"不知命,无以为君子也:不知礼,无以立也:不知言,无以知人也." 译文孔子说:"不知天命,无法成为君子:不懂礼节,无法立足于社会:不会 ...

  • 论语通译(六)

    (一) 子曰"德之不修,学之不讲,闻义不能徙,不善不能改,是吾忧也." (<论语 · 述而>) 译文   孔子说:"(许多人)品德不加以修养,不研讨学问,听到 ...

  • 论语通译10

    论语    微子 微子去之,箕子为之奴,比干谏而死.孔子曰:"殷有三仁焉."  注释  微子:殷纣王的同母兄长,见纣王无道,劝他不听,遂离开纣王.  箕子:箕,音jī.殷纣王的叔父 ...

  • 论语通译11

    论语   微子 子路从而后,遇丈人,以杖荷蓧. 子路问曰:"子见夫子乎?"丈人曰:"四体不勤,五谷不分,孰为夫子?"植其杖而芸.子路拱而立. 止子路宿,杀鸡为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