晚上11点,我在不睡觉的孩子身上做了个实验

文|橙子妈妈
晚上10:30,忙完一天所有的“工作”,橙子先生(以下用C代替)蹦跶着躺进被窝。我能感受到空气里兴奋,高昂,跃跃欲试的流动,果然,他翻来覆去,自言自语。
C:干点啥呢,干点啥呢,哎呀,睡不着呢!
(编外:还没睡你怎么知道自己睡不着:))
我:你有什么好主意?
C:啊呀,干点啥好呢?
(开始从躺着到半躺半坐,眼里都有光)
我:要不你再想想?想3分钟够不?
C:(没用3分钟,立刻马上)要不,看会电视?看新闻,怎么样?
我:你确定吗,确定现在想出去看会电视。
C:(犹豫)又嫌冷,出去又嫌冷(犹豫)
我:(不说话,等待)
C:要不然,5分钟后,你再进来喊我去看电视。(这个操作很有意思)
我:好的,等5分钟我来喊你。
5分钟后.....
我:5分钟到啦,起来看电视啦!
(有八成把握我猜他是不会起来了,但我失算了)
C:好勒!来啦!
(一骨碌爬起来,飞似地跑到客厅沙发,随手抓了个薄毯子裹在身上)
调到中央13,看了一会新闻,调到中央5,看了会F1。
11点:(我忍住提醒,等等他自己是不是看眼时间)
11点05:他关上了电视,回房间睡觉。
这是我家的一个日常,复盘一下,可以从中看出青春期孩子的心理需求是如何被满足的。大多数情况下,因为家庭规则、父母的情绪管理、变通灵活度、控制欲、权利的争夺等,我们会和青春期孩子相处时暴发“战争”,我也不例外。作为父母,不可能时刻做到完美,重要的是,我们需要从中学习,下一次做得比这一次好一些。
我用这次“想在睡觉的时间看电视”作为一个案例,来分析一下孩子的心理和父母可以给予的回应。

1.
家庭规则是不是可以被破坏?
在什么情况下可以被破坏?
10:30上床睡觉,是我家的规则。在正常上学期间,可能由于作业量、活动安排等原因不能完全执行,但10:30一直是心里的一条线,并以这条线来安排晚上的时间。有一条线很重要,那是一条准绳,对行为有约束,很多时候,deadline是第一生产力。
在家学习的这段时间,10:30这条准绳更容易被执行。但为什么这个案例里, 我和他一起“打破”了这个规则?
那天整个白天,他的学习节奏一直非常紧张,强度很大,在时间管理上也一直做得很好,在一天收工之后,除了疲劳之外,他应该对今天的自己也比较满意(从他的言语动作神态中可以做大致的判断),因此,他有“奖赏”自己的动机。这是他没有表达出来的心理语言,也是期待可以被理解的心理语言。他的潜意识里,会认为我今天做得很不错,对自己很满意,你也一定看到了。如果父母留心观察他的日常,这确实是会被看见的。即,看到孩子做得好的那一方面。
我看见了他,理解了他当下的心理语言,因此也默认了他想在今天打破规则的行为,不反对也不支持,将选择权留给他自己 。这个空间,可以让他自我消化念头、行为、规则之间的关系。
很多青春期孩子与父母之间的冲突,源于在规则面前父母的姿态。诚然规则是用来遵守的,但一定要考虑不同的情境下的应用,只有结合情境灵活、圆融,不呆板,规则才能持久地发挥作用。
他通过打破规则来给自己一些心理补偿,如果补偿成功的话,他感受到的放松愉悦,可能会和今天一天的努力联系对应起来,这样的心理暗示有助于他继续努力的行为,并形成良性循环。

2.
创造一个场景
让孩子亲自表达他的诉求
谈完了规则,我们来看孩子的诉求是怎么被表达出来的。看起来这并不是一个问题,但在现实生活中却是问题的起点。
有的孩子很直接,想什么就说了。有的孩子什么都不说,直接就去做了。有的孩子会拐个弯,看看他想说的有没有人帮他说出口。
上面这个例子属于第三种情况。孩子出于某些方面的原因(比如知道自己破坏了规则)而不将诉求直接说出口,我想他躺在床上翻来覆去自言自语的时候,心里早就想好了自己想干什么。
“你有什么好主意?”就是给他的空间,让他用自己的嘴巴,而不是别人的嘴巴或者猜测表达出来。不管是代替地表达,还是猜测,都容易加上自己的主观情绪,当“事实”不再是事实的时候,沟通就容易扭曲。
“要不你再想想?想3分钟够不?”是给这个空间加上时间的限制,在有限的时间里,可以帮助孩子做出选择和决定,特别是有选择困难或者纠结型的孩子。
没有用3分钟,立刻马上,他就说出了自己想要做的事,潜意识的语言是:“我今天打破了规则,没有在规定的时间里睡觉,但是我今天很努力,我太想愉悦自己了,我的需求是我妈让我说的,可不是我主动要说的。”我们给了孩子一个完美的台阶,孩子也从中获得了心理的满足。

3.
为什么他让我5分钟后再去喊他?
既然有那么强烈地自我满足的愿望,为什么他要推迟5分钟?这个5分钟是个非常有趣的心理活动,他想在这5分钟里获得什么?
(1)确认他自己的想法
5分钟是他给自己的空间,除了他觉得从被窝里爬起来冷,他也在确认自己是不是真的要去看电视。你看,孩子有很好的自省,他们不缺对道理的理解,知道什么时候该做什么,他们的内心就是这么活动的,只是不是每个孩子都可以自由地去表达出来。
如果父母只是武断地拒绝,着急地说“不”,或者一副严肃脸刚正不阿,其实是加速了孩子想做那件事的决心,这里就是他的逆反心理, 我不让我做的我偏要。
(2)确认他自己是安全的
这在亲子关系不稳定的家庭里比较容易出现。孩子摸不清父母的规则,或者规则总在变化,或者父母的情绪很不稳定,孩子需要确认,刚刚父母说的“yes”是真的吗?我是不是真的安全?他们会不会秋后算账?
在这里,我5分钟后准时喊他,他确认好自己实在是真的想看一会电视,确认好妈妈是真的支持我这个行为,他就没有顾虑地飞奔出去了。忍着冷(薄毯子),心里无比暖和。

4.
11点,我为什么没有提醒他时间
而是等了他一会?
唠叨孩子晚睡的父母,都源自希望孩子更好的动机:早睡多长,休息好,身体才能好。可是夜猫子仿佛是青春期孩子的代名词。也真是奇怪的逻辑,越是忙得没时间睡,越是想过一会再睡。
我也一样希望孩子可以早点睡觉,早睡一分钟也行:)如果11点孩子还精神抖擞坐在电视前,心里有千言万语是可以被理解的:)
大部分的提醒,就发生在美好的动机背后。太迫切想要孩子好,而剥夺了孩子自我调整的机会。我们很难像一个钟表那样做到分秒不差,也不必像一个机器人那样冷酷严谨,除非有非常严格的时间截点,5分钟上下的误差我是可以接受的,这5分钟又是给了孩子空间。等他自己去发现,然后自己主动去做开始或结束的动作。
“再等一会试试看”是父母的修行,孩子也就是在这样的空间里得到信任和成长的。 *作者:橙子妈妈。媒体人,家有13岁青春期男孩,专注学习研究青春期身心发育、亲子关系、情绪管理。“做终身学习的父母”践行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