乔家路的故事 | 3 “九间楼”背后的故事

尽管乔家路234号至244号的这幢建筑,被文管部门认定为“徐光启故居”,并在房前立碑标志。但是,各种报刊上关于徐光启故居“九间楼”的文章很多,有着许多不同的说法,还有不少文章存在着传播失实的情况。对此,作为九间楼主人朱氏家族的后人,我特撰文作一廓清。

其实,叫“九间楼”也好,喊“九间头”也罢,这都是附近居民对这幢楼房的习惯喊法,不是正式名称,这在明清县志里是查不到的。它真正的名字叫“后乐堂”。这幢楼是徐家祖居建筑群第3进最北面的房子,徐光启曾在里面居住过。
从九间楼往南推进到俞家弄193号、197号以及187弄的太卿坊,包括乔家路258弄的乔家坊(又称乔家里)以及俗称“高石头”的乔家坊西侧的“小教堂”,这一大片地盘都是属于徐氏家族的。徐光启故居的正门,是在现俞家弄193号、197号与187弄底(即原顾家弄25号和原顾家弄23弄底),那里是太卿坊的原址。
按照我国江南住宅建造的习俗,徐光启的祖上是不可能造一所大门朝北的居所。现在,我们看到坐落在原乔家浜(现乔家路)河畔的九间楼是一座坐北朝南的建筑。若把此话理一下就是:徐光启居住的九间楼是最北面的第三进房子。第三进房子的背后是一条浜,无余地可造二进、一进的房子。那么,其二进、一进房子必定建在往南的土地上。按照这个逻辑推断,就是要往南推进40米至50米的距离,推到了俞家弄。
在俞家弄193号-197号(原顾家弄25号)确有一座三进深的明代宅院,其位置在徐光启故居九间楼的前方,是民国时期上海工商界领袖、上海近现代市政建设的奠基人陆伯鸿的老宅故居“陆敬德堂”。
人们曾一直猜测,“敬德堂”这幢明代建筑是否与徐光启的房子有关?所幸的是,这种猜测,在陆氏家族后人出示的陆氏家谱与房产地图中得到了证实。“敬德堂”正是徐光启祖居的一部分,是徐氏家族的原房产(见陆氏家谱里的“陆敬德堂顾家弄老宅译图”)。
在清代,徐光启的后人将俞家弄的一大片房子卖给了陆氏家族;将乔家浜(现在叫乔家路)畔的“九间楼”(也叫九间头)卖给了朱氏家族。
可以说,徐光启的后人不会平白无故地将他们的祖居卖给陆家与朱家这两户人家的,这里面是有渊源的家族历史背景的。
在陆氏家族的家谱里记载:徐光启在四川成都结识了陆氏家族的先人陆嘉禄,双方甚为投机,觉得相识恨晚。于是徐光启劝化陆嘉禄入天主教。陆嘉禄的孙子、陆氏进教后的第3代传人陆兰亭(圣名陆若翰)于雍正年(1723)来到上海定居,从徐光启后人的手中购下了徐氏家族俞家弄的这幢宅院,将其取名为“敬德堂”,后改建过。陆氏家族进教后的第6代后人、也就是上海近现代市政建设奠基人陆伯鸿就出生在这里,他一直居住到成年走入社会后再另觅住处。
在陆氏家谱里,还有一个重要记载:陆兰亭的妻子,即陆伯鸿的曾祖母陆徐氏(圣名沙斐亚)是徐光启的后裔。至今,陆氏家族的许多后人仍居住在俞家弄193号里。
陆氏家族的后人陆钦一、陆圣若都是我小学的同班同学,我们是发小。我从小就知道陆家是有背景的大户人家。六七十年前,因搞校外辅导小组,我经常出入这幢宅院,曾听他们的长辈讲述陆氏家族的一些事情。
同济大学出版社2011年1月出版的《老城厢——上海城市之根》载文:“徐光启诞生于上海城南太卿坊祖宅。这座房屋并不宽敞,内有后乐堂、遵训楼等建筑。”但他“通籍四十年,室庐不改,一直居住于此。城内住宅未扩建,却在离城十里郊外、今徐家汇处购地造农庄别业,为农作物试验和著述之所。”
“徐氏太卿坊宅建于明万历年间(应为明嘉靖年),为典型的江南大户住宅,共三进,正门朝南。徐家祖宅前门设在太卿坊,即俞家弄,住宅北部临乔家浜(今乔家路),共有房屋三进百余间,今天所谓的九间楼只是徐氏祖宅楼阁的一部分而已。”
至于怎么会将乔家浜畔第3进的九间楼楼房卖给我们朱家先人的,这里面也是有故事的。
我的祖上,朱姓人家是个大家族,说是上海本地人,其实祖上是苏州人,是从苏州来到上海的。而徐光启,外界都说他是上海市人,其实,他的祖上是河南中州人,徐家最早也不是从中州直接来到上海的,而是先落脚在苏州。在苏州,徐家与朱家同生活在一个宅里,两家人相处得很好。我的祖母姓陈,祖上是苏州人。我的家中至今还保存着惟一一张约为一百二十年前我祖母穿着清代大襟服装的照片。
我的先人曾说徐家有个怪毛病,就是喜欢弄个几亩地,种点棉花、马铃薯、玉米什么的,然后再观察观察,记录下来。我猜想,徐光启之所以能著《农政全书》,大概与其祖上传下来的这种习惯有关系。
晚清时,九间楼二进房的西面处着了好几次火,那时徐家也开始衰落,由于徐家与朱家有着这样一层特殊的渊源家族关系,于是,徐家的后人便将九间楼卖给了我们朱家先人。
晚清时,我外婆家在松江叶榭镇上,我外公在“乔家栅”食府当大厨(按上海本地人的喊法,我叫他“大大”)。由于外公经常要往返叶榭与老城厢之间,很不方便,于是,外公就把家从松江迁到了小南门的救火会里居住。
在朱家先人把九间楼买下来后(此事与我外公无关),我外公一家就从小南门救火会里搬了出来,住进了九间楼里,同时跟着我外公住进九间楼的还有我外公的表弟,叫李阿大,是开黄包车公司的。李家的后人至今还居住在九间楼里。但李家的第4代后人,我已不认识了。那时,由于一些家族中的家务事,我外公、外婆与我母亲于1946年5月3日,搬出了九间楼,住到了对面的“修仁堂”里,这有我母亲的户口簿为证,上面有着十分清楚的文字记录。
朱家的第4代后人分别姓朱、姓杨、姓倪、姓黄。现在,居住在九间楼里的朱家、杨家与黄家,都是朱家的后人。杨家的杨立宁小名叫“阿宁”,是我小学同班同学,他的母亲梁老师是我小学的算术老师。住在九间楼西边房屋240号里的是朱源心一家。住在244号里的是黄家,黄家的黄静炎也是我小学的同班同学,可惜他英年早逝。住在九间楼东边房屋230号里的是朱兴凤一家,她也是我的小学同学。
1956年,朱姓人家中有个老太将留在九间楼里的明代徐光启绢画像和明崇祯皇帝的黄绫诰命这两件东西,上缴给了文管部门。当时的《新民晚报》报道过这件事。
我的外公姓朱,我的外婆姓徐;九间楼里还有一对夫妻,也姓朱、姓徐,于是,引来了外界许多人的猜想。他们说,你们是不是都是徐光启的后裔呀?某大学的一位教授还出了一本书,不仅把我们朱家的先人与徐光启的先人连接在一起,而且还把我们朱家和宋家三姐妹的母亲倪桂珍挂上了钩,变成了亲戚关系。如此荒唐的考证,我只觉得好笑透顶,若要断定一个史实是与否,必须要有2个或者3个以上的历史文字依据进行互证。更何况,我们这些朱姓人家第4代的后人还在,我们最清楚我们自己家里的事情,不是外面的什么专家和学者拍拍脑袋,信口开河说一通就可以当真的。

作者与居住在徐光启故居“九间楼”里的朱氏后人朱源心(摄于2019年12月)

▲我的外婆徐秀英,籍贯松江府,家是盐商。清末搬来老城厢的乔家路上居住。

▲我的祖母,姓陈,祖籍苏州。照片上身着清朝大襟服装。这是惟一保存在我家里的摄于晚清的一张遗照,距今有一百二十多年。

▲我的母亲朱瑞英,跟随其父母亲,先后在“小南门救火会”“九间楼”“修仁堂”里居住,她的父亲系清末“乔家栅”食府的大厨。药局弄里原“乔氏家祠”是我舅妈的娘家。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