仁德与智慧的关系 | 济语

(0)

相关推荐

  • 论语:知者不惑(9-29)

    知.仁.勇是儒家极力提倡的君子应该具有的三种美德.<礼记·中庸>:"知.仁.勇,三者天下之达德也."孔子希望弟子能够具备这"三达德"而成为真正的君子 ...

  • 《论语》智慧:知及之,仁不能守之,虽得之,必失之。

    原  文:子曰:"知及之,仁不能守之,虽得之,必失之.知及之,仁能守之,不庄以莅之,则民不敬.知及之,仁能守之,庄以莅之,动之不以礼,未善也." 释  文:孔子说:"凭借 ...

  • 善于倾听是能力,也是智慧| 济语

    与人交流时 很多人只爱讲.不愿听 美其名曰 为他人解决困惑 却未等对方讲完 就着急表达看法.观点 忙着表现自己 而忘了 用心体悟对方的需求 如此 无法真正给予他人帮助 看似在帮助别人 其实都是自己的表 ...

  • 管理的智慧 | 济语

    导人奉献.教人利他 是引导员工回归天性 薪酬激励.奖惩分明 是契合.顺应人性 用企业文化 提升精神文明上限 激发员工的天性 担当.创造与奉献 用规章制度 约束行为下限 遏制自私.懒散的习性 仅引导人回 ...

  • 薛永武:【国学智慧·论语】孔子论仁德与礼乐的关系

    开启人才教育的新视野 点击题目下方蓝字关注 薛说人才 <八佾>篇包括26章.本篇主要涉及"礼"的问题,主张维护礼的合法性:孔子提出"绘事后素"的观点 ...

  • 能力、关系、运气,哪个更重要?| 济语

    谁更重要其实不取决于客观事实 而是取决于我们自己的认知 我们的心念里有什么 就会关注什么 自然就会看到什么 其他的,即使看到了 也会自动过滤 视而不见,听而不闻 所以,才有那句 我们的认知决定了 看世 ...

  • 如何化解负能量? | 济语

    用正能量去替代就可以了 能量是交替循环的 我们现在处于负能量状态. 只不过是循环到了这里 只要通过学习 改变过往的认知 增加一些正能量就好了 负能量自然就被化解了 所以不要停留在原地 与负能量苦苦纠缠 ...

  • 心宽了,问题就不再了 | 济语

    想要解决问题 先让自己静下来 情绪平复下来 才有可能知道该怎么办 当我们通过学习 改变了自己的认知和思维 心量大了,格局大了 问题便不再是问题了 事情也不再是事情了 本浅解记录,取自虚空先生直播的音频 ...

  • 你还在追求完美吗? | 济语

    完美只存在于 想象和主观定义里 是人为赋予的意义 感受和标准一变 完美立刻不复存在 没有完美的事 更没有完美的人 追求事情完美 容易过分在意细节 而忘了重点 奢望人能完美 最后一定失望而归 追求完美是 ...

  • 散发美好 | 济语

    很多人生活很急躁 希望生活被填得满满的 晚上不睡觉 不停地刷剧.看短视频 这样真的能让我们摆脱烦恼吗? 通过外在的方式 真的可以疗愈我们的心灵吗? 当下的快乐只是暂时的 真正的美好来自于内在 来自于光 ...

  • 修行无需太刻意 | 济语

    修行无需太刻意 但对有些人来讲 又要很刻意 管不住自己的人 要刻意一点 对自己狠一点 勇猛精进 如果已经很刻苦用功了 就放松一点 不要给自己太大压力 有的人性情软弱 容易犹豫不决.徘徊不定 就要果敢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