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读书兴趣

今天想谈谈自己的读书兴趣。

原因很简单,通过自我分析加强对自己的了解。

人读什么书,其实也有模式,这个模式与这个人的审美品位,现实需要,关注焦点,对世界的基本信念都息息相关。

蒙曼老师在被问到是否喜欢纳兰性德的时候,说非常喜欢,认为他是清朝最伟大的诗人,年少时读过许多他的作品,但现在读的少了些,因为好书这么多,可以换个口味。

在被问及有什么书单推荐的时候,蒙曼老师给出的建议是多读经典,原因无他,因为可以避免浪费时间,替别人试错。她说了一个有趣的场景,你花费巨大的时间精力成本,读了1000本书,然后告诉他人,这些都是垃圾,这没有必要。

蒙曼老师讲的很有意思,不过与古语“开卷有益”,其实是有差别的。而且许多经典其实在许多人看来是垃圾,经典也不是每个人读得进去,所以有这样的俏皮话,所谓经典,就是大家都说好,但都不看。

有这么一篇趣文,严锋老师写的,很值得一读:

复旦教授发布《不必读书单》:有些书,多读无益

蒙曼老师提出了另一个原则,就是除了是经典,自己也要读得进去。前者保证阅读的收益,后者提供阅读的兴趣。

回到我自己,其实我是有读烂书的历史的,中学时迷上了武侠小说,但读的良莠不齐,绝大多数都是烂书。回过来看,都是一个讨论,满足年少时的纵横天下,天下无敌的狂想。

套路基本上也相同,基本上就是身负血海深仇,然后被逼走投无路,或跳崖或坠海或被追杀的奄奄一息,但天无绝人之路,反而奇遇连连,或遇名师,或拾秘籍,或吃异果,林林总总,然后十年之后,修炼有成,出山复仇,大杀四方,不仅手刃仇敌,而且赢得美人归,事了拂衣去,江湖里充满了他的传说。

年少时沉迷于这种套路,长大后其实仍然如此,只不过更加夸张,变成了修仙,穿越与玄幻。

这种书看多了,当然也会感觉无聊,或许是一种审美疲劳,所以随着网文的发展,强调力量的平衡,强调营造一种故事的真实感。

总之,回过头看我少年时的阅读历史,还是颇有后悔的,后悔没认真读读经典,哪怕是通俗读物的经典,譬如金庸,古龙,黄易,而读多了向全庸,古尤这类的烂书。

所以读经典有时是为了未来的自己,未来的自己会感谢现在的你!

但现在我鄙视的烂书,真的一无是处么?

当然不是,通过阅读,我认识了更多的字;更重要的是给了当时的我许多乐趣,阅读常常不是投资,而是消费,消费图个当下的满足就好!

投资则讲究未来的回报,哪怕这种回报当时看不清楚。

阅读经典收益率比较高,主要有如下回报:

1,社交货币

经典其本质就是生命力强,过去有人看,现在有人看,将来有人看。

对于经典的记忆可以构成社交货币,大家更容易取得共识,讨论事情进行类比的时候,迅速可以感同身受。

六神磊磊是其中翘楚

金庸:那些出门前放火烧屋的老板

2,对人性体察更入微

这是有研究证明的,阅读经典相较于阅读通俗读物,对人类细微情感能够感受更加敏锐,同理心更强,更能理解他人。

3,格调,品味更高

阅读经典,相对于阅读通俗读物,估计是在鄙视链的上端的。虽然鄙视链没有啥意义,但可以满足人的虚荣心。

.........

回到主题,回到自身,我并不是经典爱好者,当然没啥值得骄傲的,但也没啥不好意思。

但我觉得,应该对自己的阅读模式,兴趣做一个反思,这可以加深对自己的认识,而加深对自我的认识,不仅有好处,而且也是发现自己的人生意义的重要途径。

我个人将读书分为两类:

功利地读书

非功利地读书

功利地读书,就是有明确目标的阅读,想要提升某些能力,解决某些问题,了解某些信息,参与某些讨论等等。

这非常好,不过这时读书是手段,是工具,衡量读书效果的其实也应该功利,就是是否达到目标?多大程度上达到了目标?

这样的读书,最明显直观的就是教科书了吧!

为了升学,为了学知识,为了考试获得高分,所以阅读!

当然,很多时候,主目标之外的副产品往往更重要。

 爱因斯坦:“所谓教育,就是当一个人把在学校所学全部忘光之后剩下的东西。”

非功利地读书,则是没有明确目标,至少暂时没有明确目标,而仅仅是感兴趣,想了解更多,或在阅读中达到某种心理满足的阅读。

这种兴趣其实受到许多事物,环境的影响,小时候喜欢某类事物,随着了解的深入,越发喜欢。这个最初的喜欢,就是初始条件,虽然不是随机的,但存在偶然性。譬如书香门第,孩子接触到父母热爱的书籍,然后就自然喜欢了进去。

有时是因为觉得自己在某些方面具有优势,比较擅长,所以愈发想要扬长避短,在这方面更上层楼。

非功利地读书,有时能够产生满足功利需要的效果,像电影《贫民窟的百万富翁》,就是很好的例证,最后帮助你成事的信息,有时并非你有意的准备,而是无意中的所得,当然这样有所得的前提是做生活的有心人。

阅读是否总是件好事?

我想不是,要看相对于什么而言!

阅读不一定是达成目标的充分条件,

阅读不一定是当下最好、最急迫的选择,

阅读不一定是最有乐趣的活动......

但阅读却大概率上是收益持续为正,性价比很高,

可以在深度,广度上不断拓展的活动。

无论是功利地阅读还是非功利地阅读,都是如此!

1,可以帮助我们间接吸取经验,不必重蹈覆辙

2,可以拓展我们见识的广度,深度

无论是时间还是空间,让我们看到更广大的世界。

了解科技发展的前沿,了解人类最高贵的灵魂,最瑰丽的想象。

3,可以让我们有一个丰富的诗意的精神世界

王小波说“一个人只拥有此生此世是不够的,他还应该拥有诗意的世界。”

我们大多数人不能创造一个这样的世界,但有人做到过,通过阅读我们可以走入那个世界。

对书的阅读与抛弃,有时其实代表着对那个世界的兴趣,喜欢以致热爱沉迷或者无感,厌烦乃至唾弃,憎恶。

---------------------------

文章首页列出了我感兴趣的书籍的照片,我来自我反省一下:

这部分书,左边开始一直到《教会自己如何思考》,都是思维相关的。我对这类书籍特别感兴趣,有时也不管作者的水平,只要取个相关的书名,就总会纳入我的待读清单,大概觉得

思维决定行动,

行动决定结果。

思维又最具有弹性,最容易改变。

我想也许第三个原因是我特别热衷这类书籍的缘故,但这个信念是真的吗?

其实也许很值得怀疑!

薛兆丰老师说,当不需要付出成本的时候,人们有许多各种各样的意见,个人的偏好很难判断;但是群体绝大多数人面对某种情境的时候,很好判断,需要付出成本的时候,人们的选择惊人的一致!

脑科学研究发现大脑分为不同的区域,管言语的部分,譬如左脑,有时只是个发言机构,负责自圆其说,负责避免认知失调,负责官方辞令,而真正背后的原因与其表达的往往不是一回事。

《盗梦空间》中对思维有非常有意思的论述:

一颗小小的意念种子,也会生根成形,它可能成就你,也可能毁了你

意念像病毒一样,具有高度感染性

当你试着不去想大象的时候,你首先想到的就是大象

而右边三本则分别代表更宏大的世界:

文化,《庄子》

经济,《塑造世界经济的50项伟大发明》

政治,《权力》《腐败》

宏大的问题其实更接近非功利地阅读,关注的问题在自己的影响圈范围之外,但就是感兴趣,如此而已!

其他的书籍也与之类似!

小说,虚构类作品往往是非功利地阅读,对于悬疑,科幻感兴趣;

而商业,自我提升则更接近功利地阅读,为了让自己更聪明,更富有,行事更有效率,情绪更积极,沟通更顺畅!

基本也人同此心,心同此理,只是也许觉得先后排序有不同吧!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