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批国保--古建筑(33)
本篇目录:
************************************
332 138.江东桥
宋 福建省漳州市
333 139.赵家堡--诒安堡
明、清 福建省漳浦县
************************************
138.江东桥
江东桥曾用名虎渡桥、江东古桥、通济桥,是中国福建省漳州市境内连接台商投资区和龙文区的一座桥梁,位于九龙江北溪(柳营江)水道之上,是世界最大最重构件的石梁桥,古称“三省通衢”,“八闽重镇",是中国古代十大名桥之一,曾是闽粤、闽湘公路必经之路。
截至1993年10月,江东桥主要基础、桥墩、梁、桥面组成,老桥墩原有15座,其中桥西端4座旧式船形桥墩和大石梁,其余11座利用旧基础,建新石台墩,桥东端第一墩堵塞不起排水作用,改为石台,原中间1孔跨径偏大,利用老台基砌建一道石墙,变1孔为2孔,堵1孔,增1孔,原桥孔数不变,桥面为钢筋混凝土T形连续梁。
2007年6月2日,九龙江北溪洪灾泛滥,江东桥西岸护坡被大水淘空,第一个桥孔被冲断,6条老桥板被洪水冲入九龙江,桥身断了十多米;6月9日,江东桥固定在断桥板下的四根工字钢被洪水冲走,悬空的桥板出现20多厘米的裂痕,福建省漳州市文物管理委员会办公室运载600多立方石头,填下被淘空的坡岸;后江东桥全面修复,修建5座老桥墩、9座残基墩,建立2座支撑老桥墩的金刚墙,保留10条重200多吨的老桥板,恢复3座桥亭和桥栏杆。
2001年6月,由国务院批准江东桥为第五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
139.赵家堡━诒安堡明
在福建漳浦县畲乡湖西硕高山下,方圆0.5公里,距城关38公里,距漳州市区90公里,是南宋末年皇族闽冲郡王赵若和(宋太祖赵匡胤之弟赵匡美的第10世孙)流亡避难隐居的一个古城堡,俗称赵家堡。赵若和为逃避元兵追拿,改姓为黄,在漳浦择地建楼,终世隐居。明洪武十八年(1385年),御史朱鉴处理赵若和孙子黄明官同姓通婚案,查阅族谱后,奏报朝廷,恢复赵姓。明隆庆五年(1571年),赵若和第10世孙赵范任浙东按察司兵备道副使,衣锦还乡后于万历二十八年(1600年)重新扩建赵家堡。
内城矗立着赵家堡的主体建筑3层宋式生土方楼完璧楼,名取“完璧归赵”之意。楼用花岗岩条石砌成台基,以三合土为墙,高20米,周长88米,占地400多平方米。第一层有10间房,第二层有9间房,第三层为四合大通廊。楼底天井右角边有地道通往城外,楼前有一座二层楼相对。完璧楼现辟为宋史陈列馆,陈列着赵氏宗族代代相传的宋代18位皇帝的肖像以及有关宋史的文物资料。
赵家堡具备了城池的军事防御功能,完璧楼则体现了同期闽南地区民居防寇的建筑特色,作为赵宋后裔聚居地,城堡仿效了开封城的规划布局,反映出主人的贵胄身份和王朝孑遗的心境,城内的建筑充分地考虑到社会生活的各种需求,
建造神庙、读书处等公共建筑,大致形成了生活区、礼仪区和风景园林区的格局,更重要的是,城里聚居,保存着一个皇室家族历四百余年,是人类历史上的一大奇迹,
赵家堡的建造者出自灭国皇族后裔,在整座建筑群体中,处处流露出对先祖帝业的思慕之情。“布局立意,处处乃沿汴京之旧”。
2001年6月,由国务院批准赵家堡为第五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
诒安堡是跟随宋郡王赵若和之黄侍臣第十四代孙黄性震捐献历年积蓄傣银所建,是一座保存完好,具有历史价值和地方性的民间防御城堡。又称诒安城,是清初佐助朝廷收复台湾的一品功臣黄性震建造于康熙二十六年(1687年),位于漳浦县湖西乡城内村,距赵家堡约十多分钟车程。
诒安堡城墙周长1200米,高6.7米,厚2.2米,面积与赵家堡相同。只不过诒安堡平面呈锁形,赵家堡平面呈方形。
很显然,诒安堡是仿赵家堡而建造的,因此两堡又有姐妹堡之称。诒安堡的城墙上,全是用条石筑成的马道,马道外侧建2米高的女墙,全城均开365垛口。
城内侧每隔50米设登城石阶。城转角处设深、宽各3米的敌楼,用于瞭望和射击。
2001年6月,由国务院批准诒安堡为第五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