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寺秋暝》等三组文图(1996)

一百二十四

一日于夕暝间见山林寺院浴于残阳余辉,当时感之于心,随即抛之脑后。孰料许久之后,面对素纸,这印象却杳杳地泛上心来,于是唬唬一阵地皴擦点染,移时间乃有此《山寺秋暝》一画。画已不拘任何实情,老衲归山踱行于丛莽,秋潦泛壑奔湍作乱流,唯野寺夕阳依稀存留当日感觉。今品玩之,画中笔墨尚称酣快,匝密零乱却不失萧疏有秩之景物中,确实隐隐地透出一丝尘外的气息。不知旁人观之,以为然否?

一百二十五

此画却又属感志人生实事。涂山真武寺尚未“走红”前,原极冷落萧条,而余与友人则每访游之,且多兴味盎然。记得寺院主殿侧旁有“僧本立大师”神位,余每凝眸面对,皆不觉神思驰骋,感慨良多。如若时值晴春,山桃寂艳,周遭景致,一发尽呈凄凉荒美,则余心亦愈见其凛凛然焉。会古人意,曲抒一己沧桑之感,乃得斯画,并径题曰:山寺桃花今又开。犹另有一题作“山寺桃花落更开,童郎岁岁复去来”之画,略逊之,一并相示。

一百二十六

巴山双河,本穷乡僻壤之地,却有地名曰“玛瑙”。昔时余谋食之地即在其左近,故每常闲步于此。斯地处开阔滩谷,周遭岩岗环列,浅溪曲回穿绕其间。因低平近水且土质沃厚,若非当年人祸不断,倒真该是个山中桃源。其后公路、铁路、机耕道皆相继而见,余未返渝之前,虽未见乡民物质生活有多大改善,而那自然氛围却已颇具新气象了。此题作《双河玛瑙》之画原本便为离去十年后忆写,今已再过十年而返观之,心中遂不由遐想顿生:——唔,不知眼下那儿又是如何?

(0)

相关推荐

  • ​天然秀五律 绮怀十首

    自题 独立繁华外,相看丘壑趋. 身同鸿鹄洁,心与雪云俱. 沧海由人待,红尘无所须. 寻踪知未歇,深勒大山隅. 闲题 幽巷深深处,疏花傍小斋. 萧寥瘦词笔,落寞旧形骸. 向识风云变,教知时命乖. 篱前春 ...

  • 曾谦:12年悟道,他在嵖岈山以画修心

    曾谦 <十八> <三十六> <嵖岈山一> <嵖岈山四>

  • 《崖岭云迷》等三组文图(1996)

     <画中游--蜕心堂品玩己画笔记>选载第136.137.138.篇  (总数至今为1075篇) 一百三十六 观此<崖岭云迷>一画,溟濛缥渺间,总觉似逸出缕缕尘外之气.而此分明亦 ...

  • 《清明蜀山》等三组文图(1996)

    一百二十一 此<清明蜀山>一画,若今日题之,当为"清明渝山"矣.幸而"巴渝"与"川蜀"两地,虽以人间行政区划观之已同泾渭,而以自 ...

  • 有关当时油画风景写生的三组文图(1976)

    22.溪路 当地的特征之一,是但凡道路,不管大路小路或新修的公路,都多沿溪行.平常日子,这路上鲜有人走,而一到赶场那天(三五天或者一周一场不等,视一时政策所定),则不说是熙熙攘攘,至少也是三二成串的人 ...

  • 《陈哥儿》等三组文图(1976)

    23.陈哥儿 这儿所说的"陈哥儿",追溯起来,就应该是<无聊>一画中的那位主人家了.当然,毕竟不能将其姓名原封不动地示之于世,所以这里就干脆来它个"存姓隐名& ...

  • 《灶台》等三组文图(1976)

    28.灶台 这区乡学校,毕竟始终都与乡村有着相当密切的联系.当时每学期都有一次为期在十天半月左右的农忙假,一到这时候,全校师生除少部分去本校农场外,其余都将分散到附近的各社队去参加支农劳动.我第一次参 ...

  • 《羡他僧家常得闲》等三组文图(1996)

    <画中游--蜕心堂品玩己画笔记>选载第130.131.132.篇 一百三十 一日悠转于涂山寺后侧,偶见石坎路间,有农夫挑水上坡,将灌园,其举头遥望悠恬禅院,似有叹焉.见此心中顿感其内蕴,于 ...

  • 《春溪》等三组文图(1976)

    画中游"附记" 选载·中期第31.32.33.篇 31.春溪 这又到了新的一年,自己也回家过完寒假,再度回归既往的生活状态.早春时分,每逢周日,独自一人还是又提着油画箱儿,悠转在那 ...

  • 《寻常蜀山亦雄险》等三组文图(1996)

    一百三十三 当日于一至为蹩足之软沓纸上厾扫出这小画时,此坦言之,确是一点也未放在心上.孰料自将其录入电脑,倒还越看它,越觉得有些味儿.画写幽溪一段,色墨于简略间见其朴厚斑斓,随施浓淡而颇具空间景象.近 ...

  • 远岁山乡风情•《火塘》等三组文图(1976)

    34.火塘 有时,这多半都是下雨天吧,就在屋里整理着一些速写稿,也将其改作成小幅的油画.比如这幅题作<火塘>的画,就是这样得来.当然这也没多大个主题了,不过是记录生活而已.但毕竟这真实生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