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批国保--古建筑(16)

本篇要目:

********************************************

151海会寺         

明至清                山西省阳城县

152尧陵          

明至清                山西省临汾市

153水神堂         

明至清                山西省广灵县

154柳氏民居        

明至清                 山西省沁水县

155湘峪古堡        

明至清                山西省沁水县

156郭壁村古建筑群     

明至清                山西省沁水县

157窦庄古建筑群      

明至清                山西省沁水县

158平遥清凉寺       

明至清                 山西省平遥县

159文峰塔         

明至清                 山西省汾阳市

160代县文庙        

明至清                 山西省代县

****************************************

151.海会寺 


海会寺亦名龙泉寺,位于山西省晋城市阳城县城东北15公里大桥村西,为阳城县境内主要寺院之一。该寺创建于唐,初名郭峪院,唐昭宗乾宁元年(894年)赖赐名额为“龙泉寺”,后历代重修,增修,规模宏大,明清之遐迩闻名。


海会寺既是古刹名寺,又是书院学府,也是风景名胜。曾专列条目向海内外游人推荐。海会寺景区位于华北最大的火力发电厂——阳城电厂所在地北留镇,北距皇城相府1公里,是一座唐宋帝王两赐名额的千年古刹。有九曲龙泉、滴水观音、大雄殿、药师殿、白兔衔经等景观48处。


佛殿中轴线东西侧有两处古典园林区,充分利用龙泉水为潭、为池、为沼、为湖、为瀑、为流觞曲水,为黄河九湾,使寺院灵气大增。徜徉其间,不仅能受到佛教文化的熏陶,也能感受到园林文化的气息。而重建于明成化十五年(1479)的大雄宝殿。门上殿额为明代“天下第一清官”、佥都御史杨继宗亲笔书写,字迹浑厚,遒劲有力。这座大雄殿面阔五间,进深八椽,悬山式屋顶,彩色琉璃屋脊,斗拱出挑,翼角高翘,富丽堂皇。

海会寺景区是一座唐宋帝王两赐名额的千年古刹。整个景区依山傍水,风景秀丽;九曲龙泉,绿水潺潺;擎天双塔,巍峨壮观;殿宇佛阁,古建丛集;池沼湖瀑,景观林立。历来为古泽州观光旅游、休闲避暑、诵经拜佛、读书讲学的名胜地。


千佛殿,海会书院历来诵经拜佛、读书讲学的名胜地。


大雄殿,寺内有金、元、明、清的佛殿,是一组很有价值的古建筑群。佛殿中轴线东西侧有两处古典园林区,充分利用龙泉水为潭、为池、为沼、为湖、为瀑、为流觞曲水,为黄河九湾,使寺院灵气大增。徜徉其间,不仅能受到佛教文化的熏陶,也能感受到园林文化的气息。而重建于明成化十五年(1479)的大雄宝殿。门上殿额为明代“天下第一清官”、佥都御史杨继宗亲笔书写,字迹浑厚,遒劲有力。这座大雄殿面阔五间,进深八椽,悬山式屋顶,彩色琉璃屋脊,斗拱出挑,翼角高翘,富丽堂皇。


古钟、古亭。


院内矗立着海会寺的标志性建筑——被中国建筑设计研究院专家赞誉为“国之珍宝”的海会双塔。这座丰腴古朴的砖塔,创建于唐末梁初,距今已有一千多年。塔为六角十级,高二十余米,塔内空阔,交叉辟有门洞,壁画满镶三排规整的小像,工艺精湛,造型古朴。塔外砖壁密布佛龛,龛内嵌满坐佛,因此又称“千佛塔”。这塔原是顺慜禅师圆寂后,他的弟子们为他建造的“舍利塔”。

这座瘦俏玲珑的琉璃塔是明代嘉靖、隆庆年间仿照西湖南面月轮山的六和塔建造的。此塔为八角十三层,高五十多米,塔的各层都设有内室,在内室之外厚厚的塔壁中辟有螺旋形通道,通道中有砖砌台阶,盘旋而上可直达塔顶,外观八角形,层层向上递减,各层斗拱、重檐和塔身三者之间,在尺度投影设计上非常适度。每层檐角还有铁铃,每当微风吹拂,能听到悦耳的声响,这些都是西湖六和塔之处。但此塔在仿造的同时又有创新,这座塔比六和塔更加精美、俏丽,建造者在塔身增施了许多琉璃构件,使这座琉璃宝塔更加流光溢彩。特别是在塔的第十层向外支出一圈平座,并围以琉璃栏杆,形成了一座瑰丽的悬空楼阁。中国古塔专家张驭寰教授在《中国文物报》上撰文称:“这在北方的楼阁式塔中也是唯一佳例。”


2006年5月25日,国务院公布海会寺为第六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
152.尧陵


尧陵,即帝尧陵。位于临汾市东北35公里郭村的西侧,这里的确是一处有山有水的风水宝地,涝河从北向南经陵前绕陵南泄,陵周土崖环抱,丘陵耸峙,松柏苍翠。


陵前有祠宇,相传为唐初所建,据祠内金泰和二年(1202年)的一块碑文中记载,唐太宗李世民征辽东曾驻跸于此,在这里拜谒尧陵,可见在此之前已有了陵。后来元代中统年间(1260-1264年)道人姜善信曾奉元世祖之命修筑尧陵。明成化、清雍正、乾隆时都曾对尧陵重修过。陵丘高50米,周300米,为三皇五帝陵墓最大,封土堆古柏葱茂,世称"神林"。


尧帝陵入口


尧陵主要建筑,山门面河临岸,上建戏台,下为砖券门洞,呈楼阁式。


进了山门,东西原为看戏楼台,北面为仪门,系木构牌坊,斗拱层层叠架,飞檐左右排出,结构精妙,巧夺天工。


坊上前书“平章百姓”,背书“协和万邦”,过去此处为下马坊,文武官员晋谒尧帝陵寝时,至此均须下马落轿。


入仪门中院正中为献殿,面阔三间,高大敞朗,东西为配殿。献殿后有石阶13级,踏阶而上,原有正殿五间,现存搭建的碑廊,


中竖“古帝尧陵”作为标志的石碑,与殿宇同为明代万历年间修造,两旁排列着元、明、清时代碑碣,其中明嘉靖十八年(1539年)尧陵碑上刻有尧陵全图,保存完好。中轴线两侧,各有厢房耳房,碑廊下石阶两旁,东西各有一院,正面留下砖券窑洞一排,原献殿东西的斋室12间以及神厨已毁,陵西守墓人组成的村落亦荒废了。

2006年5月25日,国务院公布尧陵为第六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

153.水神堂 

水神堂位于山西广灵县壶泉镇壶山上,原名洋水神祠,始建于明代嘉靖年间。清代乾隆年间增建文昌阁,改名水神堂。水神堂坐北朝南,占地7600平方米,主要建筑有灵应宝塔、圣母殿、禅房、文昌阁、山门、钟鼓楼、老君殿等。


水神堂山门面南,为建筑群中轴线始端,单檐硬山式,深6.1米,广8.25米,明柱托檐,山墙砖砌。原有清代知县朱休度书“小方壶”竖匾,寓意此地可与海上仙境“三岛”之一的方丈(即方壶)媲美。中轴线北端开有后门。


山门东侧为钟楼,上悬明嘉靖五年(1526)所铸铁钟。西侧为鼓楼,今置鼓为西宜兴村捐赠。


钟、鼓楼下俱有砖劵小门,内外相通。两楼均深4.5米,广2.45米。山门前蹲着一对石狮,石狮移自涧西村,造型古朴,风格别致。


圣母殿位于中轴线正中稍后,为单檐悬山式,深10.4米,广13.75米。大殿巍峨庄严,领略群体;前后两面均有明柱托出爽廊,使进深加大。面南为九江圣母殿祀水神九江圣母。传说九江圣母与殷家庄塘神以镇水斗法,圣母不忍民田受旱,服输施放甘泉。人们感恩弥深,世代奉祀。从殿内东西两壁的龙王施雨图来看,九江圣母已成为龙母的化身,清代碑文称壶泉湖为“龙母池”,可以证实这一点。

殿内中隔留门,前后可通。面北为观音殿,供奉三大士。旧志所云石井奇观,斯时已因掉进小孩而填毁。既有“丰水神祠”、“水神堂”之称,又有“大士庵”、“大士阁”之谓,其缘由无疑是因为两殿合建。两殿塑像为近新塑,同时置本县雕塑厂汉白玉造像数尊和购自民间的散存古物数百件,以供观瞻。


位于正殿东侧,碑载系全县文人捐建,成创于清嘉庆元年(1796),原祀梓童。阁体为双层四角攒尖楼阁式全木结构,系广灵仅存的古代木构建筑。其平面呈正方形,深、广均6.4米。构架精巧,造型轻盈。底层正面,画栋飞檐,爽廊稍阔。入内转过屏窗,有木梯可通上层。上层四柱双梁,尖顶飞檐;正东开门,三面临窗;外环围廊,木栏相护。新制牌匾数面,复刻傅山手书一联高悬,使之更添风韵。


钟鼓楼侧后,朝外各建廊厅,分属八角形之一边。廊厅内外中隔,表里分徊,并留通门。东廊深2.23米,广14.2米,壁绘九龙;西廊深4米,广13.45米,壁绘五虎。原绘图样无存,现貌系近年重修时新绘。

位于圣母殿西侧,单檐硬山式,深7.57米,广8.33米。原为三教九流祭祀师祖之所在,故塑像为老子、鲁班与孔子,道工儒三家,和衷共济,颇有风趣。原塑像已毁,重塑神像,并修复壁画,但正面壁画未能保护下来。壁画内容,十分丰富,全面反映了清代手工业和人民生活状况。于本县来说,属于形象史料,弥足珍贵。旧时农历二月十五日和五月初七日,各行工匠至此聚会祭鲁班。


水神堂禅房


六角亭


灵应宝塔位于院内东南隅,通高17.5米。塔基为1.2米高的六角形石砌平台,边长为3.28米。塔身七层,高16.3米。塔刹覆钵以上部分在1911年地震时掉进壶山泉池之中,相轮、宝珠与刹杆系新补。塔体保存较好,仿木结构,呈六角形锥体,自下而上,逐层减缩。造型平稳端庄,玲珑俊逸。通体砖雕,精巧朴实。第一、二层环以风格样式各异的砖雕隔扇假门,三至五层为半圆形砖劵空心门具有减轻风力摧推的作用。第六层空心门内,藏有阴刻砖碑,碑高36厘米,宽15.8厘米,厚4.7厘米,座高6厘米。正中“灵应宝塔”4字,右刻“大清光绪二十五年七月重修”,与塔身第三层假门之刻记相符;左刻“经理:复全店、至诚号、裕亨店。泥工:白鄂、李盛”。塔身各角柱为砖制,上置平板枋,拦额。塔檐环以三踩斗拱,不施昂。出翘上承耍头,配置平身科四攒,角科各一攒。各层斗拱经上雕椽飞、莲檐等。转角为木制老角梁、仔角梁,仔角梁首端装砖制套兽,下坠铁制风铃。仿木结构的灵应宝塔是水神堂建筑群的精粹,被推为雁北清代砖塔的代表。

2006年5月25日,国务院公布水神堂为第六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

154.柳氏民居

柳氏民居,位于山西晋城市沁水县西文兴村,是为唐代大诗人柳宗元的后人------祖籍沁水的陕西华昌府通判柳遇春修建的故居。创建于明嘉靖二十九年(1550年)。院中一石牌坊迎风板上尚存有楷书题迹:“明嘉靖二十九年庚戌冬十月立。”从现存民居建筑形制、风格上看,清代屡有修葺、增建。

建筑坐北朝南,南北长84米,东西宽48米,占地面积4032平方米,总计房屋114间。院落分为两组,以东西走向的村中街道为中线,南北两侧并列两院。原建筑有13座院落,现仅存4座。除两座石牌坊为明代所建,其余皆为清代建筑。


民居平面布局分单进、两进,建筑形制多为悬山和硬山式。以村中街道划分,南北两面对称分布,建筑布局紧凑。南院后墙以东西为轴线,建过街楼。各院门额以楷书题院名,四院均为封闭型四合院。保存完整并具有代表性的院落是“司马第院”,坐北朝南,两进四合院,中轴线上依次有倒座、正房、上房。前后院东西两侧各建有厢房,硬山式屋顶,院门位于东南角,单开板门一道。正房面宽三间,进深六椽,单檐悬山顶,二层楼阁式。下层设楼板,东次间设楼梯可达上层。其余院落中上房、正房等形式相同,同为一个时期遗物


柳氏宗祠


院内两座石牌坊,青石筑成,二柱单楼悬山式。迎风板两块。一坊题“丹桂传芳”,一坊题“青云楼武”。有明嘉靖二十九年修建题记。


两进四合院


两进四合院


2006年05月25日,柳氏民居作为明至清古建筑,被国务院批准列入第六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名单。

*****************************************

155.湘峪古堡


湘峪古堡位于山西晋城市沁水县东南方向50公里的郑村镇湘峪村。湘峪,原名相谷,因为村被山水包围,故而在村名中加入了“氵”和“山”,是谓湘峪。湘峪城为蜂窝式城堡,全为砖石土木结构建造。东西长280米,南北宽100至150米,占地面积约32500平方米。该城由孙居相、孙鼎相兄弟主持修建,建于明天启三年(1623年),竣工于明崇祯七年(1634年)。由于孙鼎相在孙氏四兄弟中排行第三,又曾担任过都察院右副都御使,他的府第便以“三都堂”为名,湘峪古城也因此而被称为“三都古城”。


湘峪古城城墙建于石壁和陡坡上,高度在十余米至二十余米之间,显得极为高大宏伟。站在远处仰望古城,可以看到城墙和城内房屋上的拱型窗孔,密密麻麻,有如蜂窝,民间谓之“蜂窝城”。


古城共开三座城门,西门已毁,现存东门、南门。涉过湘峪河,爬上平行于城墙的坡道,便进入了南门,坡道在门内呈直角形,拐了一个弯后继续爬升。门洞里面建有一堵石墙,位置和作用与民居中的影壁相似,南门的“宸薰”门匾并没有出现在门外,而是镶嵌在这堵石墙上,这在山西众多古城、古堡中尚属孤例。


这样做的原因,据说是出于风水上的考虑,同时在军事防御上也有一定的作用。外来者从对面樊山的制高点或是远处其他地方是找不到南门的,因为门洞上没有门匾,而城门和门洞内的石墙,从远处看在视觉效果上已经合为一体,仿佛是一段完整的城墙。


湘峪城内的街巷为“五纵三横”的棋盘式格局,不过,这些街巷大多并不是笔直延伸、相互垂直,而是顺应地势的走向或是有意弯曲成一定的弧度,有些地方甚至连续出现两个九十度的拐弯,其军事防御目的非常明显。因为年代久远和缺乏维护,现在,古城内“五纵三横”的街巷格局已经很不明显,但是,中街和一些小巷仍然完整地保留着古朴的风貌,条石或磨盘石铺路,两侧是一座座紧紧相邻的院落,中街上,还建有两座过街楼。


在一个丁字街口,正对小巷的砖墙上方,镶嵌着一座砖雕照壁。在民居建筑中,把“泰山石敢当”石雕镶嵌于墙壁下方的做法非常普遍,但这种将风水照壁高悬于三层楼房的墙壁中央的建筑手法则非常少见。遗憾的是,照壁中央的砖雕已经被人偷走,据村民说,砖雕图案以麒麟为内容,后来它出现在附近一座开发过的城堡式民居建筑中。 


 除少量近年新建的民居外,城中建筑大多建于明末,这些民居以三到四层建筑为主,古朴雅致,宏伟气派,走在窄窄的小巷中,给人一种高楼林立、鳞次栉比的感觉。城西一带还建有宗教、祭祀建筑,因其地势较高,显得很突出。过去,这里曾是湘峪小学所在地,如今已经封闭。

2006年05月25日,国务院批准湘峪古堡列入第六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名单。

*****************************************

156.郭壁村古建筑群


郭壁村古建筑群位于山西省沁水县东沁水西岸郭壁村。在明代,村主街即长达五里,有“金郭壁”之誉。坐西向东,背山临河,呈带状。村东沿河石砌护坡,村西山上筑有夯土城捕。村内分坊区,以“坊”、“里”命名,如“宁远坊”、“三槐里”等。村内现存多座内门楼、过街楼。过街楼下行人,楼上则作寺阁、戏台。


山坡上有一座内门楼设“丁”字形门洞,十分奇特。村内有一座纪念清官崔钰的“崔府君庙”,庙中有建于明天启七年(1627年)的乐楼。村中民居为典型的晋东南风格,以二三层的四合院为主,大多为明末、清代遗构。


村北民居、古街保存相对较好,建筑和装饰水平亦较高。


村内建筑较豪华的“进士第”保存数座,砖、石、木雕装饰精美,有的门楼外有雕刻忠孝二字的砖雕照壁。


南侧有古书院藏书楼,为五开间二层楼,六根石质明柱高达10余米,楼内存有清末以前、抗日战争和“文革”时期的植联、标语。


村西北山上的书香门第“青缃里”,俗称“王家屹洞”,显赫的王家宅院集中于此,有“堡中堡”之称,这里的巷道全用条石铺就。

2006年05月25日,国务院批准郭壁村古建筑群列入第六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名单。

*****************************************

157.窦庄古建筑群 


窦庄古建筑群位于山西省沁水县东南窦庄村沁水河畔,为明万历二十年(1592年)进士、大理寺正卿张五典及其子孙所建。明崇祯初年,陕西农民军王自用部屡次进攻山西,张五典正是在此时构筑了窦庄村城寨。窦庄的地形与郭壁相似,背山面河,位于河西。


张五典之子张铨为明万历三十二年(1604年)进士,天启元年(1621年)赴任监军辽东,后金兵围辽阳,张铨苦战被俘后壮烈殉国,窦庄及周围现存其衣冠冢。窦庄城池、街道、院落修建过程中,相传当地有位出名的“孝子”张烈功,在京城为官,为其母安排了仿京城的景致,故有“小北京”之称。传说窦庄原有九门九关,丁字街形,也有牌楼及“四大四小”建筑风格的民居。现仅存四座这样的民居。


城墙已毁,仅存南、北城门和残破的角楼。现存明万历年间(1573-1620年)进士、御史张铨的“尚书第”和“天恩世锡”院,仍不失为高门大院, 众多的砖、石、木雕保存至今。


窦庄古村落,西依榼山,三面环水,风景秀美,人文荟萃,民风淳朴,文化积淀深厚。于崇祯二年(1629年)历时九年告成。现存古建筑面积约40000平方米,80%的古建筑保存完好。建筑除大量民宅外,还有庙宇、楼阁、祠堂、书房、校场、法庭、地牢、城墙、城门楼、牌坊、店铺和大量的碑刻等。除佛庙主殿及配殿为元代遗构,其它多为明、清建筑。建筑脉络清晰,特色鲜明,被前来考察的专家学者誉为研究明清时期北方民居建筑的最具典型代表作。 

窦庄古城堡开启了乡村城堡建筑的先河,它是乡村城堡建筑的代表作,是研究当地社会生活、经济发展、民俗民风的重要物证。


现存明万历年间(1573-1620年)进士、御史张铨的“尚书第”和“天恩世锡”院,仍不失为高门大院, 众多的砖、石、木雕保存至今。

2006年05月25日,国务院批准窦庄古建筑群列入第六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名单。

*****************************************

158.平遥清凉寺

平遥清凉寺。据《平遥县志》载,明嘉靖五年(1571年)、三十六年(1557年)增修。坐北朝南,二进院落。中轴线上有山门、中殿、正殿,两侧有厢房14间,。正殿面阔五间,进深三间,悬山顶。斗拱重昂五铺作,明、次间为格扇门,梢间直棂窗。殿内彩塑七佛系明代作品,保存尚好。左右有观音、地藏殿。中殿面阔三间,斗拱四铺作,正中开板门,左右为直棂窗。寺内存碑四通,其中一通为北魏造像碑,其余为明清碑。

山门为砖拱窑洞五间,再往两旁为钟鼓楼残址,山门顶上原有关公阁,“文革”中被毁。

正殿称“七佛殿”,东西殿是观音殿和地藏殿,早年供有“十八罗汉朝观音”和“十殿阎王拜地藏”,由此可推知中殿原为“四大天王拜弥勒”,显然是明清代佛教祀奉格局。面阔五间,进深六椽,单檐悬山顶,斗栱五铺作双下昂。

殿内砌有倒凹字形的佛台,上供有高大的“横三世佛”,通高近3米,即东方净琉璃世界药师佛,西方极乐世界阿弥陀佛,中间是婆娑世界释迦牟尼佛。

过殿

前院配殿


后院配殿

2006年05月25日,国务院批准平遥清凉寺列入第六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名单。

*****************************************

159.文峰塔


汾阳文峰塔建于明末清初,位于山西省汾阳市城区以东2公里的建昌村,该塔共十三层,维修后精确高度为84.970米(维修前残高80.12米),雄伟挺拔,高度位于全国砖结构古塔前列。是我国文峰塔中的杰出代表。

2006年5月25日,文峰塔作为明至清时期古建筑,被国务院批准列入第六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

160.代县文庙


文庙,始建于唐朝,元明清均有修复,原是一座儒学学府,坐落于山西代县城内。该庙共有三重院落,前院主要建筑有棂星门、戟门、泮池等。中院是文庙的主体建筑,内有祭祀孔子的大成殿,金碧辉煌,布局疏朗,大成殿两侧的房舍,原本是学生读书的地方。文庙,后院则是祭祀历代大儒的地方。


泮池


戟门


中院正北为主要建筑大成殿,单檐歇山顶,面宽七间,进深五间,殿及各坊以绿色琉璃瓦覆顶。是一座金碧辉煌、宏丽巍峨的古典建筑。前院正北为戟门,戟门两侧有东西二便门以通中院。泮池位于戟门前,池前有唐槐两株。唐槐前是六柱五楼棂星门。

2006年5月25日,国务院批准代县文庙列入第六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

(0)

相关推荐

  • 山西平遥古城

    山西平遥古城 山西平遥古城1997年12月被列入<世界遗产名录>位于山西的平遥古城,是一座具有2700多年历史的文化名城,是中国目前保存最为完整的四座古城之一,也是目前我国惟一以整座古城申 ...

  • 【闽西南客家自驾行】培田:藏在深闺的客家古村落

             培田古村,在长汀前往永定的途中,连城县宣和乡,距离永定一个多小时车程.      培田被誉为"福建省民居第一村".      先看看几个数字吧:      培田的 ...

  • 郑氏民居,曹县保存最完整的清代古民居

    在中国北方提到古民居,一般人都会想到古色古香的四合院建筑,这也是中国北方最典型的古民居建筑风格.保留下来的古民居不仅反映了当时人们的历史传统.生活习俗.人文条件和审美观念,同时也是一个地方历史文化的一 ...

  • 第六批国保--古建筑(1)

    第六批国保--三.古建筑(共计513处) 本篇要目:  序号 编号  名称  时代  地址  298 Ⅲ-1 承恩寺 明至清 北京市石景山区      299  Ⅲ-2 地坛   明至清 北京市东城区 ...

  • 第六批国保--古建筑(2)

    本篇要目: ***************************************** 11.关岳庙 清 北京市西城区 12.醇亲王府 清 北京市西城区 13.广济寺 清 北京市西城区 14. ...

  • 第六批国保--古建筑(3)

    本篇要目: *************************************** 21宝云塔 宋                 河北省衡水市 22修德寺塔 宋                ...

  • 第六批国保--古建筑(4)

    本篇要目: ******************************************* 31柏林寺塔 元                          河北省赵县 32正定府文庙 元 ...

  • 第六批国保--古建筑(5)

    本篇要目: ************************************** 41真武庙 明         河北省蔚县 42常平仓 明         河北省蔚县 43蔚州灵岩寺 明   ...

  • 第六批国保--古建筑(6)

    本篇要目: *************************************** 51万全右卫城 明     河北省万全县 52洗马林玉皇阁 明     河北省万全县 53金门闸 清     ...

  • 第六批国保--古建筑(7)

    本篇要目: ***************************************** 61普光寺 宋至清    山西省寿阳县 62金洞寺 宋至清    山西省忻州市 63安禅寺 宋至明    ...

  • 第六批国保--古建筑(8)

    本篇要目: ************************************* 71定襄关王庙 宋        山西省定襄县 72妙道寺双塔 宋        山西省临猗县 73禅房寺塔 辽 ...

  • 第六批国保--古建筑(9)

    本篇要目: **************************************** 81东邑龙王庙 金至清      山西省潞城市 82乡宁寿圣寺 金至明      山西省乡宁县 83净因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