倪海厦伤寒论讲义:辨阳明病脉证并治法(8)
相关推荐
-
倪海厦伤寒论笔记(二十二)
伤寒论第26条辨原文:服桂枝汤,大汗出后,大烦,渴不解,脉洪大者,白虎加人参汤主之. 这个条辨的意思就是说,服了桂枝汤后,出很多的汗,病人出现心烦口渴很厉害.饮水不能缓解.脉象洪大症状的,为邪传阳明, ...
-
倪海厦伤寒论笔记(九0)
伤寒论第76条辨"发汗后,饮水多,必喘,以水灌之,亦喘." 这大多是发汗发太过了,所以喝水少少与之就好了:喝太多了,胃没有办法把水消化掉:水会停在中焦,肺气就没有办法下降.正常的津 ...
-
倪海厦伤寒论笔记(九三)
伤寒论第77条辨:发汗,若下之而烦热,胸中窒者,栀子豉汤主之. 发汗,被攻了以后,感觉烦热,胸中窒者就是呼吸呼不过来,就是栀子豉汤. 病人如果有表证,不管他是太阳中风还是太阳伤寒,或者是太阳温病,给他 ...
-
《伤寒论》太阳病下篇学习摘要
辩太阳病脉症并治法 下篇 中药的辨症论治是临床上不可缺少的基本知识,取法都来自「伤寒」和「金匮要略」两书. 赵情初说:古人随证以立方,非立方以待病.祖国医学的可贵处就是统一整体观念的.张仲景的学说就是 ...
-
《伤寒论》阳明病篇学习摘要
辨阳明病脉证并治法 人体内从胃一直到十二指肠.小肠.大肠.胃旁边的脾脏,脾脏有一个血管到胃的下方的甜肉,中医称「膵肉」,西医叫胰脏,中医观念胰脏是脾之大络,会在大包穴,就是极泉下六寸,渊液下三寸的地方 ...
-
海厦伤寒论笔记(一0六)
伤寒论第94 太阳病未解,脉阴阳俱停,必先振栗,汗出而解.但阳脉微者,先汗出而解:但阴脉微者,下之而解.若欲下之,宜调胃承气汤主之. 原文解释:在太阳病还没有解除的时候,忽然尺寸部的脉搏都停止不动,这 ...
-
《金匮要略》课程学习摘要(11-15)
<金匮要略>课程学习摘要(11-15) 五藏风寒积聚病脉证并治第十一 1.肺中风时,肺就干燥而热,脾的营养上不去,湿就停在下焦,而身重.上焦躁热就头晕,里面燥热的现象. 2.肺中寒,痰会多 ...
-
【每天学伤寒】脉浮而紧,而复下之,病反入里,则作『痞』
昨天 一六六:脉浮而紧,而复下之,病反入里,则作『痞』,按之则自濡,但『气痞』耳. 浮就是病在表,紧就是寒,就是表有寒,按伤寒的法则,应该是先发表再攻里,结果先攻下,造成病反而入里,『痞』证就出现了, ...
-
倪海厦《伤寒论》条辨一二三:人的手脚会有热度都是靠胃的阳气
倪海厦经方学堂 8月31日 一二三:「太阳病」一日,反烧瓦熨其背,大汗出,火热入胃,胃中之水竭,躁烦,必发谵语.十余日振栗,自下利者,此为欲解也.其汗从腰以下不得汗,故欲小便不得,反呕.先欲失溲,足下 ...
-
倪海厦伤寒论笔记(一0三)
伤寒论第88 汗家重发汗,必恍惚心乱,小便已,阴疼,与禹余粮丸. 原文解释:平素常常出汗的人,再用发汗方法,就会发生心神恍惚.慌乱不宁,小便以后尿道疼痛等变症,可治以禹余粮丸. 本来汗多,津液不足,再 ...
-
倪海厦伤寒论笔记(八四)
伤寒论第71条辨: 太阳病,发汗后,大汗出,胃中干,烦躁不得眠,欲得饮水者,少少与饮之,令胃气和则愈.若脉浮,小便不利,微热消渴者,与五苓散主之. 原文解释:太阳表症,使用发汗法,汗出很多,会使津液受 ...
-
『每天学伤寒』『阳明病』,欲解时,从申至戌上
倪海厦&张仲景 JT叔叔资料库 二〇八:『阳明病』,欲食,大便自调,小便反不利,其人骨节疼,翕翕如有热状,奄然发烦,汲然汗出而解者,此水不胜谷气,与汗共并.脉紧则愈. 阳明病,欲食,想吃东西就 ...
-
倪海厦伤寒论笔记(五二)
当病进入阳明以后,就是进入肠胃了,有可能病人会有下利,或者是恶心,呕吐,或者是便秘,这个时候,如果病人还有一点点汗出,不恶寒,这个时候千万不可以攻下. 张仲景的意思就是说,只要病人还有表证,都不可以攻 ...
-
倪海厦金匮要略笔记(四三)痉湿暍病脉证治第二之湿家桂枝加白术汤
术附汤喝下去的时候,我们来看,"上五味,以水三升,煮取一升,去滓,分温三服.一服觉身痺.半日许再服.三服都尽,其人如冒状, 勿怪.即是术附并走皮中,逐水气"这说明喝了术附汤下去以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