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西汇通医经精义》之全体总论

(0)

相关推荐

  • 针灸配穴法

    针灸总不离"盛者泻之,虚者补之,热则疾之,寒则留之,陷则灸之,不盛不虚,以经取之"的治疗原则,但这需要处方配穴之优化.针灸之所以能治病,是因为针灸能疏通经络,调和气血,补虚泻实,使 ...

  • 形脏四

    ​形脏四 神脏五 脾 有神脏 无形脏 概括: 中医是 形神统一 研究人的 生命运动 所以五脏 既有形脏 又有神脏 形脏是,有形的脏 有具体,形态结构 形脏的功能 都能落实到 有形的脏上 神脏是无形的脏 ...

  • 唐容川《中西汇通医经精义》解释《灵枢•五色》面诊

    望形察色 形是肢体.色是面部.此理最微比脉更难.今且举其大略.使人得其门径.西医于察色未深考. 以五色命脏青为肝.赤为心.白为肺.黄为脾.黑为肾.肝合筋.心合脉.肺合皮.脾合肉.肾合骨也. 言五色命于 ...

  • 《中西汇通医经精义》之七方十剂

    七方出于岐伯.谓气有多少.形有盛衰.治有缓急.上下内外之不同.故立七方以制之.十剂出于北周徐之才.谓十种是药之大体.详之则靡遗失.惟十剂内缺寒热两端.后人又加寒热二剂.足成十二剂医者但熟七方十剂之法. ...

  • 《中西汇通医经精义》之性味宜忌

    凡药之性味.各以五行归五脏.而生克好恶具焉.故各有宜忌.盖药得性味之偏所以调五脏.之偏胜也.偏而得中则病已.偏而太过则不宜. 肝欲散.急.食辛以散之.用辛补之.酸泻之. 肝木性主散达.急而不散.则宜辛 ...

  • 《中西汇通医经精义》之气味阴阳

    西医言.彼国用药.历试而知.较有实据.不比中国专以色香气味分发脏腑则影响无据矣.不知西医此说.适形其陋.曰历试则毫无把握.惟凭尝试矣.彼惟不论五行.专以形气立说.所以得半遗全.譬如彼言养气能养物百果羹 ...

  • 《中西汇通医经精义》之审治处方

    寒者热之.热者寒之.微者逆之.甚者从之.坚者削之.客者除之.劳者温之.结者散之.留者攻之.燥者濡之.急者缓之.散者收之.损者益之.逸者行之.惊者平之. 诸法以寒治热.以热治寒攻散补平.皆易知之.惟微者 ...

  • 《中西汇通医经精义》之诊脉精要

    察脉知病.精之至矣.然内经仲景.皆合人迎趺阳合诊.今则独取寸口.盖去繁就简为得其要兹所引注.皆独取寸口之法. 十二经中.皆有动脉.独取寸口.以决五脏六腑死生之法何谓也. 寸口即今掌后诊脉之所.此难经发 ...

  • 《中西汇通医经精义》之问察原委

    病家不可讳病.医家不可护短.须察问其原委.乃不昧于治法. 问尝贵后贱.虽不受邪.病从内生.名曰脱营.尝富后贫.名曰失精.必问饮食居处.暴乐暴苦.始乐后苦.皆伤精气. 此是问病之原由也.问法不止于此.当 ...

  • 《中西汇通医经精义》之闻声别证

    声音之道微妙难通.故闻而知之谓之神. 肝木在音为角在声为呼.在变动为握心火在音为征.在声为笑.在变动为忧.脾土在音为宫.在声为歌.在变动为哕肺金.在音为商.在声为哭.在变动为咳.肾水在音为羽.在声为呻 ...

  • 《中西汇通医经精义》之望形察色

    形是肢体.色是面部.此理最微比脉更难.今且举其大略.使人得其门径.西医于察色未深考. 以五色命脏青为肝.赤为心.白为肺.黄为脾.黑为肾.肝合筋.心合脉.肺合皮.脾合肉.肾合骨也. 言五色命于五脏.每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