洛宁大原当代之十——从商的韦姓

韦姓是明嘉靖二年(1522年)由寨子太平庄迁至大原的,韦姓之始,夏以前远不胜追。在商曰承韦氏。在周曰韦杜氏。相传起自护公,佐武兴周敕封天将,为韦氏鼻祖。籍贯源自山东青州府益都县古乐乡太平庄演乐堂发源。按有周十世三十,公后谨闻数代,则世次已失传。在秦而耿不可知。有公之后,在汉则韦贤,字长儒,遗经教子,名曰玄成,以明经位至丞相而论。在唐朝,韦姓家云叠新,文风大振。风及第并列朝班者不一,有韦述、韦迪、韦遒、韦回、韦巡、韦迥昆仲云杰。惟述与遒二公著作甚富,各史馆篡修。而迪、回、巡、迥并为永部官。人说:韦家兄弟,人之杞梓也。又有韦皋,忠孝廉洁。韦丹好善作福。官拜尚书侍部,则有应物公,别号苏州,因为苏州记余州、江洲刺史世称韦三州,京兆长安人。又有景骏公,文进士,为肥乡令,后为赵州长史。还有候芳公,元芳公,生  公,厥公。则昊公,文进士,号书楼,即白云先生是也,在朝位至丞相;厥公,武进士,封忠义候,又名敬一,澄州刺史,加封万寿公王。韦氏先祖,在唐时拜为尚书者六人,官居侍郎者三十六人。而为公卿以下,唯为历数焉,每于朝回,花底大会宾客,世胄之家,莫如韦员外之乐也,至北宋中则有山涛公,官拜兵部尚书,钦铁骑军为大将,随带六子征讨南蛮,徙一支居陕西鳌屋县(今周至)于北宋神宗四年(1082年)仪出生,仪兄俊,仪祖秀,居京兆鳌屋县,父德赠敦武郎,母为孙氏,赠封了儒人。仪幼年时好练拳足,博通武经,稍长与其兄俊,练习刀枪,后兄投入本郡,在郡招募军人时仪以骁骑成绩优异应选。在当时范总钦麾下,迂战事仪披坚执锐,英勇杀敌,过关斩将,累建奇功。韦姓的根在陕西鳌屋县即现在的周至县,他们的始迁祖是历史上金朝的虢国武德将军韦仪,当时他统治着虢州、环州和嵩州,因此后代就下户金门川太平庄,遂迁住寨子和大原。
他们由屯垦戍边逐渐随着朝代更迭,由军垦射猎到安居务农,经过了一个漫长的生活过渡期,适应期和成熟期。他们看到永宁的山水和历史资源,特别是生长茂盛的竹子,就开始从手工业入手,编织一些生活用具和用品,卜箩、背篓、筛子、箩筐、帘子、罩笠、筷笼、扎灯笼、竹籃等进行交易换取货币,购买衣物及粮食,使他们很快富足起来。他们最早进行了商业行为,货无商则不通,农无商则不富,国无商则不强。那么天下的商根出自何处。天下之商,出自中原,根在河洛。
商最初是个原始部落的名字,是一个具有悠久历史的部落。传说:黄河下游在一个东夷人部落里,有一个叫简狄的女子,一日简狄与部落里的另两个女子一起到河边沐浴,遇一玄鸟产蛋,简狄食蛋而孕生契。契跟随大禹治水有功,命为司徒,钦封于河南商丘。商人部落是黄帝后裔,其始祖契是五帝之一中帝喾的儿子,生活在伊洛平原的帝喾,为黄帝的曾孙。而简狄便是帝喾的第二个妃子。契封于商,赐姓子氏,商族部落从此开始兴起。契的第六世孙王亥擅长放牧做生意。王亥的第四代孙汤灭夏,迁都于殷,故商又称殷。武王伐纣,天下为周,殷人趁机叛乱,被周公平定。作为对'顽民’的惩罚,殷人被剥夺了土地,没有土地怎么生存,那就只好重新拣回老祖宗的行当——东奔西跑做买卖。做买卖的殷人自称是商人。所以,商人就成为历代中国生意人、买卖人的代名词。
王亥大约生活在夏朝中期。早先,商人是游牧部落,后因使用了马等生产工具,使生产力水平大为提高。据史载:王亥还驯服了牛,为当时农业生产的发展立下了大功。牛、马作为生产工具为商业的发展奠定了基础。王亥领族人经营畜牧业,随着商部落经济实力的增强和剩余,农产品和畜牧业产品的增加,就开始了商业贸易活动,创造了一个不从事生产,只从事产品交换的阶级——商人。
纵观中国的商业、手工业发展史,他们都从历代儒家思想中吸取丰富的髓养份就是:【君子爱财,取之有道】。历史不断发展,韦姓先民在种好土地的空闲中开始,发展家庭手工业,开始积蓄经济实力。他们于清顺治十年(1653年)组织收款修了兴隆沟,于乾隆十年(1745年)第一次建了大原韦氏祖祠,建了碧云阁。在同治元年(1862年)当时称红毛,实际是捻军攻打大原,住在韦姓祖祠中,因大原人们对捻军进行了大规模的抵抗,捻军损失惨重,撤时把捻军的死伤人员和韦姓祖祠一齐烧毁。现在的韦氏祖祠是清同治十年(1872年)重新建立的。
韦姓迁大原五百年,历代以手工业和商业已传承了下来。从事竹器编织、木器加工、日用品经营、生活用品供应、电器产品营销。从清朝中后期至上世纪八十年代,各户从成年人,能干活的孩子,数代人拿起竹刀都可以破竹子,女孩子打面,编竹器用品,每集将有卜箩几百个出售,其它小件竹制用具更是丰富多样。【细竹编有花瓶、花篮、花篓、花髻、各种各样的竹编器具等工艺品出口日本】
现今沿着大原路口的商业贸易更是红红火火,有粮食收购、五金家电、日杂修理、网吧、滑冰场、建材市场、上亿广场、百货批发零售、大型机械修理;行政部门有:工商税务、卫生院、银行营业所、农商银行、邮政储蓄银行等;网络服务有:有线电视、移动、联通、电信等;快递服务有:顺丰、中通、申通、天天、韵达、百世汇通、圆通、邮政等快递等。饮食业有:酒店、快餐店、牛肉湯、羊肉汤、凉粉汤、豆腐汤,扯面、烩面,面食店几十种,饮食业服务业应有尽有,打个电话把所需物品送到家,服务周到。村内出现了几十万元户,百万户,数百万元户。他们继承了祖先的商业生意美德,体现出草根成长,信用为本、行商无疆,传统有脉的特征。

程卫东作品集锦:

温旭阳

香山寺

李宗白

高门关

登莲花顶

清官师佐

崤山山脉

历史洛宁

话说寻峪

洛宁文庙

洛宁夏鹿台

洛宁紫盖寺

大原的传说

马三宝传奇

洛宁铁佛寺

仓颉造字台

永远的怀念

城村张九思

千年太子柏

王范登云桥

洛宁福严寺

熊耳山山脉

伏牛山山脉

武德将军韦仪

上戈乔家大院

全宝山的传说

全宝山祖师庙

神灵寨前世今生

探讨汉代金门县

风景如画的崤山

洛宁有洛出书处

再谈洛出书处之二

草庙岭郭家大院

嶕峣风景甲洛邑

一棵古槐的叙述

不能忘却的记忆

纪念碑前思英烈

龙头山千年古刹

洛宁老城城隍庙

洛宁长水二郎山

长水凤凰山的传说

高凹坪彭姓的传说

柳林镇里王家大院

洛宁县赵村镇杏树坪

洛宁县上戈镇双龙寺

洛宁历史人物贺澍三

洛宁抗日英雄李桂五

洛宁原著民——顿姓

党的忠诚战士贺崇升

洛宁县凤翼山石婆庙

洛宁东宋马村马陵道

洛宁美丽传说——金山庙

赵翥轶事——初试锋芒

赵翥轶事——试探学问

赵翥轶事——推上重位

宜阳汉山下的崤底之战

洛宁河底城村张家大院

马王爷为什么是三只眼

对答禄与权家族的考证

对答禄与权家族的考证

洛宁姓氏文化:尚书耿裕

九岭十八坡,三关四洛河

探访始建于唐朝初年的鹈鹕关

烽火春秋——记澎仲韬同志

洛宁县陈吴乡金门川的传说

明初礼、工、刑叁部尚书赵翥

陈吴乡禄北村安居寨里的范姓

程姓渊源及在洛宁的迁徙分布

洛宁杜姓渊源及发展——杜姓的来源

洛宁县底张乡中高村弥佗净土寺

洛宁县下峪镇崇阳村松阳故关

你知道洛宁县涧口乡的龙穴白马寺吗?

再读《前五老图序》和《后五老图序》

洛宁大原的传说之二——黄龙下的小湾

洛宁大原传说之三——张姓的往事,白马送金银

洛宁大原传说之四——十八缸财宝

洛宁大原传说之五——百草圪垯

洛宁大原传说之六——双泉河

洛宁大原传说之七——回龙地

洛宁大原传说之八——知府程辙神道碑

洛宁大原古代之一——七寨九沟两胡同

洛宁大原古代之二——大关帝庙

洛宁大原古代之三——大原各姓家庙祖祠

洛宁大原古代之四——土地祠

洛宁大原古代之五——石牌坊

洛宁大原古代之六——神仙庙(吕盤遗址)

洛宁大原古代之七——碧云阁(过街楼)

洛宁大原古代之八——奎星楼

洛宁大原古代之九——山神庙

洛宁大原古代之十——祖师庙

洛宁大原古代之十一——大王庙

洛宁大原古代之十二——火神庙

洛宁大原古代之十三——广生圣母庙

洛宁大原古代之十四——福胜寺

洛宁大原古代之十五——十里果园万亩竹

三谈洛出书处与传说

四谈洛出书处

五谈洛出书

六谈洛出书处

七谈洛出书处

锥子山怀古

八古今名人谈洛出书处

韦衮传奇故事之二

韦滚传奇故事之三——韦衮赶考

洛宁县第二野战军军政大学纪念碑

洛宁大原,走过变化的七十年当代之一

生活奠基者——当代洛宁大原之二

生活胜神仙——洛宁大原当代之三

穷到思变的西崖垴——洛宁大原当代之四

洛宁大原当代之五——穷山沟变成富窝窝

洛宁大原当代之六——城市的搬运工

洛宁大原当代之七——槐树院的变迁

洛宁大原当代之八——到外面学技术

洛宁大原当代之九——夏街大集

作者简介:程卫东,男,1947年生,洛宁县大原村人,县政府烟办原副主任,2008年退休,中国收藏家协会会员,中国国学研究会会员,洛宁县姓氏文化研究会顾问,洛阳市姓氏研究会理事。

(0)

相关推荐

  • 吐蕃王朝的松赞干布时代:重塑王权的安邦之策

    [版权声明]本文系网易新闻·网易号家乡特色签约账号[ 白发布衣的藏地读行]原创内容,独家发布在网易号,未经授权,禁止转载. <吐蕃王朝的松赞干布时代>第七篇: 松赞干布刚坐上王座时,国家正 ...

  • 韦氏揽权(资治通鉴卷二〇九之十)

    散骑常侍马秦客靠精于医术,光禄少卿杨均靠善于烹调,二人都深受宠幸并得以随意出入后宫.他们二人经常出入宫庭,后来与和韦后勾搭成奸,由此担心此事泄露出去会被处死,安乐公主则希望韦后能临朝主持政事,自己也有 ...

  • 洛宁大原当代之十一——大原学校

    从现有的资料查,大原村教育始於清康熙二十年(1681年),当时称私塾,设在程家祖祠东厢房,为家族条件好的家办教育.到清末光绪三十一年(1905年)教育开始普及复兴名字改为学堂.至民国元年学堂又更名学校 ...

  • 洛宁大原当代之九——夏街大集

    大原夏街集,为洛宁县大集之一,约有六百年历史.物品大到机械,小到碗筷.杯.勺针头线脑.起源於明,兴盛於清至今十分红火.过去主要是柴米油盐,染布坊,卖肉坊,日用家俱.民国时期,粮食交易是一个十分的亮点, ...

  • 洛宁大原当代之七——槐树院的变迁

    槐树院,已经被人们叫了380余年,翻开雷姓的家谱上写:"明洪武年由山西洪洞迁来",汉忠.汉臣兄弟二人住坡头,后代下户大原,但从资料显示大原雷姓是明天启五年(1625)住下的. 在这 ...

  • 洛宁大原当代之六——城市的搬运工

    下街,他在元末叫夏家街,当时程仕让三子子勉,任永宁教谕,他的书童夏易,同时下户於大原,后夏易后代住东边,程家后代住西边,因此叫东胡同.西胡同.再后来,起集统称夏家街,又叫夏街.随着历史的发展,夏家后代 ...

  • 洛宁大原当代之五——穷山沟变成富窝窝

    上沟地处七沟八梁十面坡,人家居住分散,不是沟就是崖,出了窑洞还是窑洞,对面能说话,相见得半天.闺女们长大嫌这里条件恶劣.穷,都嫁了出去.小伙子长大说媳妇,女方看上了人,但一说住在上沟,摔手就不算回事, ...

  • 穷到思变的西崖垴——洛宁大原当代之四

    窑上,故名思意,一是烧过砖瓦或瓷器的地方,二是窑洞很多没有房子的地方,这里的窑上正是第二种.人全部住在窑洞里,过去叫窑上,现在叫西崖垴. 过去在这里住的人都是穷的吃了上顿想下顿的穷苦百姓,十几户人家就 ...

  • 生活胜神仙——洛宁大原当代之三

    生活胜神仙--洛宁大原当代之三 南地,过去的名字叫中和寨.聚宝寨,俗名叫东圪塔.西圪塔.东圪垯住着雷.李.焦.张四姓人家:西圪塔住着程.雷两姓人家.他们都住在云山原的下边,主要是以农业为主,种植着所有 ...

  • 洛宁大原古代之十五——十里果园万亩竹

    最近同几个九十多岁老人聊天,谈起过去的大原村中园林.经济和文化生活,他们都滔滔不绝的夸说家乡的美景总结一句话为:"十里果园万亩竹" 东晋末期最伟大的诗人陶渊明,也是五仕五隐的五柳先生,为观洛 ...

  • 洛宁大原古代之十四——福胜寺

    大原福胜寺,始建於明万历38年(1610)年.建北殿三间,南殿三间,北殿塑释迦牟尼,南殿塑泰山爷,东殿塑药师佛和阿弥陀佛. 释迦牟尼被奉为佛祖,所以全世界很多佛庙中无不供有释迦像,在寺院大雄宝殿,气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