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忆中的水北“金华阁”

当年的木墩湖水库,现在是涛景度假酒店和高尔夫球场
金华阁,在我的记忆里只是一个曾经的地名,它位于我老家以前出惠州城的小路靠江边的半路上。这座阁我没有见过,因为早在我出生之前它就不存在了,只留下一个小地名,以至于在我小时候以为那里是叫“金华角”,因为在惠州本地话里“角”“阁”同音。就像我老家以前有一座小庙洪圣宫,“文革”中被拆,也只留下一个小地名,我们一直都以为叫“红星公”。
金华阁这地方,大致位于木墩湖水库(今涛景高尔夫球场)靠东江边处。那里以前长有一株高大苍老的木棉树,是金华阁这地方的标志,估计它就是金华阁的历史见证物。据我姐回忆,以前她曾在那里看到过一些残砖,那应该就是金华阁的遗物,这个我当时倒没留意到,现在想再去找已经不可能了。
以前老家人进城,除了走水路坐船外,还有就是走江边这条小路,从老家走路到城里要一个多小时。挑担负重的人走累了,中途会在那株木棉树下歇歇脚。有一年发洪水淹过了小路的路面,我一位姐姐骑单车不小心摔到水里,幸好没被洪水冲走,但也惊吓一场了。后来,木棉树死掉了,江边也修建了宽畅的惠博大道,“金华阁”这个小地名也就慢慢消失了。

如今车水马龙的惠博大道
近日我在网上搜索水北大云寺的资料,找到一篇2010年《东江时报》记者严艺超写的有关大云寺的文章《揭开唐代大云寺的岁月迷雾》,文中提到有金华阁一名,又勾起了我的回忆。作者翻阅了地方志史料,在乾隆二十八年(1763)《博罗县志》里,收录博罗县内各地28所庵院,就有位于水北的金华阁(建国前水北一带属博罗县管辖);民国版《博罗县志》“大云寺”条目中则提到:“(大云)寺之西约距十五里东江上,有金华阁”。由此可见,这座金华阁至少在乾隆二十八年之前就已经建成,直到民国年间仍然存在。
我不知金华阁倒于何年。由于资料的欠缺,我们也不知道金华阁是怎样的一座建筑,目前还没看过金华阁的影像照片或绘画图片。我推测,那里不是风景区,因此它不可能是像挂榜阁这样的纯观赏性建筑,而应该是像西湖准提阁(现已扩建为准提寺)那样的宗教场所,所以它才会被列在乾隆版《博罗县志》的庵院系列中。可惜的是,至今还无缘看到这座在县志里有名的金华阁当年是什么样子的,也不知它里面供奉的是什么神明。
世事变迁,物换星移,金华阁早已在这个世界上消失得无影无踪,随着惠博大道的开通,连“金华阁”这个小地名也消失了。不过,它曾经在县志里留下了一个名字,也曾经留存在乡民的记忆中,也该无憾了吧。

这一段江北绿道,是当年金华阁的大概位置,具体位置已很难确认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