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考指导|走出新闻压缩题的失分误区
对于200字左右新闻语料的压缩,要在把握新闻要素的基础上去把握;表述答案时,按照陈述句的格式去表达。考生常常失分在不能准确捕捉文段的主要信息,误把冗余信息、次要信息当作主要信息,从而导致压缩后要点概括不全面,或者遗漏重要信息。
原创试题
请对下面这段新闻报道的文字进行压缩。要求保留关键信息,句子简洁流畅,不超过100个字。
上海市委全面依法治市委员会近日正式发布“上海城市法规全书”应用系统,让城市法规“触手可及”。该应用系统共收录整理上海市现行有效的地方性法规和政府规章500余件,打通了地方性法规和政府规章两个地方立法库。该系统在全国率先尝试将地方性法规、政府规章进行统一汇编、分类整理、动态更新,方便公众查询使用。为方便市民群众更好了解、使用,“上海城市法规全书”应用系统可以通过二维码“一扫即用”,从而让上海地方立法资源的获取更顺畅、更便捷。

错因分析
失分答案示例:
①上海让城市法规“触手可及”;②“上海城市法规全书”应用系统打通了地方性法规和政府规章两个地方立法库;③该系统方便市民群众更好了解、使用;④该系统通过二维码“一扫即用”以方便市民群众的获取。
该答案中,①处不能概括新闻主要内容,信息可谓主次不分。第一句话是新闻的导语,概括了新闻的主要内容,回答时,要把握新闻事件的核心,即“上海市委全面依法治市委员会近日正式发布'上海城市法规全书’应用系统”,“上海发布'上海城市法规全书’应用系统”这一答案应由此句概括;“触手可及”不过是形象性的说法。③处缺乏分层概括的能力,与④处答案有重叠。语料第三句概括了该系统“在全国率先尝试”的特点,作用为“方便公众查询地方性法规、政府规章”,上述答案示例中没有概括第三句的内容。
解答好新闻压缩题,需要我们把握好以下两点。
第一、扣住新闻导语,把握重点信息,分清主次。
新闻导语是一篇消息的开头部分,用简短的语言叙述主要内容,揭示新闻主题。语料中的“上海市委全面依法治市委员会近日正式发布'上海城市法规全书’应用系统”即是导语,介绍了新闻的主要内容;“让城市法规'触手可及’”则属于次要信息。我们在保留关键信息时,应把主要精力放在导语部分,用一句话概括其主要内容,概括出来的内容要涵盖整体,避免出现概括面过窄或过宽的错误。分值5分的新闻压缩题,完成导语部分的概括,就能够获得2分。
第二,把握句间关系,明确分清层次,概括语意。
新闻材料均为叙事类语段,一般由3—5句话构成,概括说明一件事情发生的时间、地点、人物、过程、作用或意义。为了避免遗漏信息,我们就必须在整体阅读材料的基础上,逐句阅读,做到抓住每句话的意思,明确每句话的内涵,剔除次要、无关内容,筛选出核心信息,然后用最简洁的语言加以概括。譬如,上题中第2句话涉及“收录整理上海市现行有效的地方性法规和政府规章500余件”和“打通了地方性法规和政府规章两个地方立法库”两项内容,相比而言,“打通了”属于次要信息,“全书”的内容属于主要信息,由此可得出②处答案:“上海城市法规全书”应用系统共收录整理上海市现行有效的地方性法规和政府规章500余件。答案中的第③点和第④点都是承接第②点来的,是对其的详细说明。试题要求压缩成语句,除了对概括的层级、对压缩提取的信息要素做取舍外,还要进行语言的加工,可将此题拟写为:①上海发布“上海城市法规全书”应用系统;②该系统共收录整理上海市现行有效的地方性法规和政府规章500余件;③在全国率先尝试方便了公众查询地方性法规、政府规章;④通过二维码“一扫即用”功能方便了市民的获取。
补写题的答案提示信息散落在语段中的细节之处,除了语段中频繁出现的关键词语、成对出现的有逻辑关系的关联词语、句末标点符号的提示作用外,还要注意三个方面的关联性。
来源 | 《语文报·高考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