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0.《实用周易指南—易传》——掌握易经的本质是趋吉避凶

作者:杨本枢

(系传下)原文:

《易》之兴也,其当殷之末世,周之盛德耶?当文王与纣之事耶?

是故其辞危。危者使平,易者使倾。其道甚大,百物不废。惧以终始,其要无咎,此之谓《易》之道也。

解读:

这是《系传下》第十一章的内容。

伏羲氏创立八卦是在新旧石器交替的时代,距离现在大约一万年的历史,周文王演绎64卦距离现在大约三千年的历史多一点,也就是说从伏羲氏到周文王大约经历了七千年的时间?

《系传》认为,易经再度兴起是在殷商末期周朝初期,也就是周文王演绎64卦的时期。那么,之前的几千年里,易经为何没有兴起呢?

我想原因有几种。一是周朝之前的历史没有文字记载,《系传》写于战国末期,那个时候流传的文字历史仅限于周朝的金文,殷商的甲骨文还没有被发现,通过现在已经发现的甲骨文可以看出,殷商时期所有文字记载都是占卜的事情,内容从占卜的事情到占卜后的验证结果都有记载,这些占卜事情有雷雨大风等自然现象,也有商王外出或祭祀等人事活动,整个殷商甲骨文的记录充分说明了易经在当时非常得宠,所以说,周文王演绎64卦实际上是承继了殷商的传统,只不过,殷商没有流传下来具体的易经操练流程,殷商甲骨文只是简单记录:“某月某日占卜什么事”,至于怎么占卜的,方法如何,甲骨文都没有记载,我们也就无法知道殷商之前的易经方法。

另一个原因大概就是《系传》传承的是周文王的64卦,也知道文王依靠易经与纣王周旋,胜了纣王并最终夺取了政权,所以,对周文王的64卦相当的佩服,并称之为“周之盛德”。

易道是什么?道本质就是规律性和趋势性,易道乃是囊括了自然界的客观规律和人事社会发展趋势的百宝箱。易经64卦一直在强调四个字:吉凶悔吝。

为什么现代人们一提到易经就想到算命呢?算命的本质不是算出人们具体要干什么,而是算出人们要干的事情是吉是凶,进而趋吉避凶,使生活顺利,不要遭遇挫折。易经恰恰告诉人们的就是要对生活和自然秉持敬畏之心,不要随心所欲,事情吉利了,就可以追吉,事情凶险了,就要避开。

从易经的精髓再看道德经的本质,道法自然是《道德经》的核心思想,老子无论是提出“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寂兮廖兮,独立不改。”还是提出“常使民无知无欲,使民心不乱。”都是在反复强调“道法自然”的思想,无欲是不要有太多欲望,要保持纯朴之心。易经的核心也是守道,天道、地道、人道是守道的基本范围,守住了这三条大道,也就是在遵循“道法自然”的原则。

《系传》最后提出“惧以终始,其要无咎,此之谓《易》之道也。”什么意思呢?人一生无论做什么事情都要以畏惧之心待之,经常反省自己是否有做得不对的地方,这样,你的生活就不会出现大波折。这是易经告诉我们的道理,中国古代许多学说和大师都提倡这种理论,只不过说法不同而已。儒家提倡慎独、修身,也是让人们欲望不要太多。王阳明提出著名的“致良知,心即是理”也是另一种层面的“使民心不乱”的表述。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