倪海厦伤寒论讲义(71-80)

(0)

相关推荐

  • 《伤寒论》太阳病中篇学习摘要

    辩太阳病脉症并治法 中篇 四十七.「太阳病」,外证未解,脉浮弱者,当以汗解,宜「桂枝汤」. 治病以脉证为重,时间再久,如果还是桂枝汤证,继续开桂枝汤.本条辩侧重外证未解,不论病了多久,尚无里有虚寒,全 ...

  • 苓桂剂方证多,方证鉴别少了哪个都不行

    作者:王宪武 单位:北京杏林隆源中医经方(王宪武)工作室 近年来长期在经方家冯世纶先生身边跟诊,再重读<神农本草经>.<伤寒论>.<金匮要略>,对胡-冯经方医学体系 ...

  • 《伤寒论》辨治心悸规律探析

    心悸是心中悸动不安,甚者不能自主之谓,是临床常见症状之一.<内经>虽无心悸的病名,但对其病机已有论述,如<素问·举痛论>:"惊则心无所依,神无所归,虑无所定,故气乱矣 ...

  • 太阳蓄水及水气病

    太阳蓄水及水气病

  • 倪海厦伤寒论讲义(281-397)

    二八一:若已吐.下.发汗.温针,「柴胡汤证」罢者,此为观其坏脉病证: ,以法救之. 本来是柴胡汤证,结果被吐.下.发汗.温针,就没有柴胡汤证了此为坏病: , 此为庸医误诊,造成病情传变,看他到什么阶段 ...

  • 倪海厦伤寒论讲义(261-280)

    二六一:脉浮而芤,浮为阳,芤为阴.浮芤相搏,胃气生热,其阴则绝. 芤脉代表脉是中空的.中空的脉又代表失血,所以病人开完刀或大量失血的时候,摸他的 脉,脉会变的很大,然后按下去中间是空的就是芤脉.脉浮为 ...

  • 倪海厦伤寒论讲义(241-260)

    二四一:「阳明病」,汗出多而渴者,不可与「猪苓汤」,以汗多胃中燥,「猪苓汤」复利其小便故也. 这人本来津液就不够了,渴就代表津液不够了,猪苓汤是利水的,水再利掉会燥热.发烧, 因为汗多胃中燥,所以汗的 ...

  • 倪海厦伤寒论讲义(201-220)

    二〇一:「伤寒」发热.无汗,呕不能食,而反汗出濈濈然者,是转属「阳明」也. 伤寒发热,无汗,就是太阳证,呕不能食,是少阳证,如果只有这样子就是「太阳」「少阳」 兼证,现在反而流汗出来很多,病人又感觉发 ...

  • 倪海厦伤寒论讲义(181-200)

    一八一:病如「桂枝证」,头不痛,项不强,寸脉微浮,胸中痞鞕,随证气治上之冲咽喉,不得息者,此为胸有寒也,当吐之,宜「瓜蒂散」. 寸关尺所代表的脏腑(四圣:原文无,为了索引方便增加的.)寸上寸--喉咙 ...

  • 倪海厦伤寒论讲义(161-180)

    一六一:「伤寒」六七日,发热微恶寒,支节烦疼,微呕,心下支结,外证未去者,「柴胡桂枝汤」主之. 感冒六七曰以后,病人发热微恶寒,代表还有表证,支节烦疼,关节疼痛,心下支结,胃里面 梗到的感觉,吃不下东 ...

  • 倪海厦伤寒论讲义(151-160)

    一五一:「太阳病」,重发汗,而复下之,不大便五六日,舌上燥而渴,日哺所小有潮热,从心下至少腹鞕满而痛不可近者,「大陷胸汤」主之. 重发汗.而复下之,就是用很强烈的发表药,津就伤到了,然后又攻下,好狠: ...

  • 倪海厦伤寒论讲义(141-150)

    一四一:「太阳病」,以饮水多,小便利者,必心下悸:小便少者,必苦里急也. 太阳病本来表热很盛,病人会想喝水,但是太阳病是表热不是胃热,喝水太多没办法消化 掉,一部份小便排掉了,一部份水会停在胃上面,所 ...

  • 倪海厦伤寒论讲义(131-140)

    一三一:烧针令其汗,针处被寒,核起而赤者,必发「奔豚」,气从少腹上冲心者,灸其核上各一壮,与「桂枝加桂汤」. 对皮肤表面上的脓头,可以用火罐拔掉,有的脓头在肌肉很深的地方,在过去的脓疡科, 把针烧红了 ...

  • 倪海厦伤寒论讲义(121-130)

    一二一:「伤寒」,腹满,谵语,寸口脉浮而紧,此肝乘脾也,名曰「纵」,刺「期门」. 只有阳明证才会有发谵语的,谵语代表阳明证,阳明就是胃,太阴篇   一个主证就是腹满, 所以腹满代表太阴证,太阴就是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