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标完成前后的焦虑————成为世界冠军以后你打算做什么呢?
目标完成前后的焦虑









(一)
这样的一幕并不仅仅发生在《后翼弃兵》中,也发生在现实生活中。
最常见的一幕,可以是这样的。
“你的目标大学是什么?”
“北京大学/清华大学/……”
但是我们很少像电视剧里一样接着问一句——
“要是你真的进入了这所大学,下一步是什么?”
即使我们没有问,我想大多数人会和这个13岁的小伙子有着一样的回答——
“我不明白你的问题。”
我想,当人在一个阶段的时候,他/她容易关注着自己眼前的目标,而忽视了后来怎么走。
正像优秀的棋手走一步会多看十步一样,真正的成功者将不仅仅关注眼前的计划。

进入理想大学,表面上只是一个目标,但是实际上也是下一个阶段的开始。
到那个时候,你又打算干什么呢?
可能你不明白,为什么在这个阶段要考虑这么远呢?
如果你要考进理想大学,结果只是为了在理想大学带着暖气的宿舍里面刷视频、玩游戏,结果只是为了在温暖的被窝里翘课酣睡,那么你为什么要考进这个大学呢?
你现在的目标究竟有什么意义呢?为什么要选择现在的目标呢?
很讽刺,如果连对自己现在的目标为了什么都理不明白,又有什么资格嘲笑别人朝前看呢?
所以,停下来,想一想自己现在干什么、为什么这么干。

(二)
但是,当你所谓的目标从假设成为现实,是不是就可以说功德圆满、功成身退呢?
你会说,总得歇一歇吧,总得喘口气吧,总得缓缓神吧,总得放放松吧。
没错,歇一歇,喘口气,缓缓神,给自己一点甜头,本就无可厚非,目标不能给自己幸福感,还要目标干什么呢?
但是不往前走,还要目标干什么呢?
在人类不同的发展阶段,人类总会面对自己生活的主要矛盾,人本身就是在不断解决自身的问题。所以人类本身就是在不断设定期望,实现期望。
咸鱼躺一躺,可以,别忘了翻一翻;丧文化佛一佛,可以,别忘了冲一冲。
那岂不是内卷了吗?
有的时候,一些无所谓的竞争消耗,可以叫做内卷,本该避免。但是一些必须付出的努力,却也被泛化为内卷。
为什么我们要把这些努力称之为内卷呢?
因为我们不想做,我们把内卷作为自己的道德武器,阻止别人做出应该付出的努力。
其内含的逻辑是这样的——
干嘛努力呢,大家都到这个地步了,还比什么呢?你不做,我不做,结果和你做,我做一模一样,皆大欢喜,不可以吗?
我们累了,因为我们中的一些人把起跑线当成了终点线。

(三)
再回到原来的话题,《后翼弃兵》里面女主角这样问,也是在问自己。
“真的有一天,高处不胜寒,我应该做什么呢?”
还好,电视剧的结局暗含答案——
女主角打败苏联棋手成为世界冠军以后,她继续下着象棋,就像一开始那样。
她继续做自己擅长的事,最让自己有成就感的事。
我们是不是也该这样呢?

微信号 : 照夜清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