细剖“示弟立志说”(上)
各位师友早上好,今天的学习主题是“示弟立志说”。
予弟守文来学,告之以立志。守文因请次第其语,使得时时观省,且请浅近其辞,则易于通晓也。因书以与之。
这一段是介绍背景,阳明先生的弟弟王守文来学,先生告诉他立志。守文请先生给他几句话,能够时时观省自己,而且尽量浅近其辞,易于通晓。于是先生便写了这封书信送给弟弟守文。
夫学,莫先于立志。志之不立,犹不种其根而徒事培拥灌溉,劳苦无成矣。
学习,莫不是要先立志。志要是不立,就象不种树根而徒劳培育灌溉一样,结果是辛劳无功。
世之所以因循苟且,随俗习非,而卒归于污下者,凡以志之弗立也。
世上的人之所以跟从大众,得过且过,随顺恶俗旧习,最后变成道德低下的人,都是因为没有立志。
什么叫做:因循苟且,随俗习非?用我们现代语言就是“莫名其妙的凑热闹,心急火燎的随大流,操碎了别人的心”
先生讲得很明白,不立志,就没有自己的价值观,没有自己明确的价值观,就没有生活的目标和人生理想,必定随波逐流,谈何人生的意义呢?
故程子曰:“有求为圣人之志,然后可与共学。”
所以程子说:“有了成为圣人的志向和追求,这样的人才可以与他一起共同学习”。
这也是我们为什么将“示弟立志说”作为共学第一篇的原因,既然是“共学”,那就要明确我们共学的“共”,到底“共”在哪里?
“共”在我们有一个共同的理想,共同的志向,共同的追求,那就是:成为圣人!
有求为圣人之志,然后可与共学!此志不立,在这个群就会越学越烦恼,越学越累,越学越麻烦,又是念古文,又是写感悟,还要每天打卡,烦不烦啊。。。
先生引用程子的话点出了我们立志的内容,即“成为圣人”。我们要明白,这里的“共学”指的是共同学习圣人之道,而不是数理化的客观知识,名物度数。
人苟诚有求为圣人之志,则必思圣人之所以为圣人者安在?非以其心之纯乎天理而无人欲之私欤?圣人之所以为圣人,惟以其心之纯乎天理而无人欲,则我之欲为圣人,亦惟在于此心之纯乎天理而无人欲耳。
人如果真有成为圣人的志向,则必定会思考圣人之所以被后人称为圣人的原因何在?难道不是内心纯为天理而没有一丝的私欲吗?圣人之所以成为圣人,只是因为内心纯为天理而无一丝的私欲。这样我想成为圣人,也只有追求内心纯为天理而无一丝的私欲。
欲此心之纯乎天理而无人欲,则必去人欲而存天理。务去人欲而存天理,则必求所以去人欲而存天理之方。求所以去人欲而存天理之方,则必正诸先觉,考诸古训,而凡所谓学问之功者,然后可得而讲,而亦有所不容已矣。
这一段先生阐发了“存天理,去人欲”的方法,即“正诸先觉,考诸古训”这八个字,用我们现在的话说,就是不离“明师”,不离圣贤经典。
请问各位,“明师”与“名师”有何区别呢?怎么判断谁是“明师”呢?这里作为一道思考题,留给大家写感悟。
夫所谓正诸先觉者,既以其人为先觉而师之矣,则当专心致志,惟先觉之为听。言有不合,不得弃置,必从而思之。思之不得,有从而辩之。务求了释,不敢辄生疑惑。
所谓正诸先觉的意思就是,既然已经认定某人是先觉悟的人,就应该把他当作自己的老师来看待,应该专心致志,要一心一意听从他的话。如果感觉他说的话和自己的理解不合,也不要弃之不顾,一定还要认真思考,思考还是没有收获,还要继续认真辨析,务必要完全明白释然,不能够总是心存疑惑。
先生在这里有两层意思:
一是要能够“起信”,对认定的明师,一定先要树立一个“信”字,要相信他们教我们的方法,以及他们证悟到的境界,“放空”自己,放下自己以前那些并不系统,不完善的思维观念;
二是要“疑”,明代学者陈献章说过:“前辈学贵有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疑者,觉悟之机也,一番觉悟,一番长进。”这里指的不是对经典和明师的怀疑,而是对自己的理解要有怀疑,对与自己理解不合,无法印证的地方不能轻易放过,要有所精进,此处即为入手处,得力处。
故《记》曰:“师严然后道尊,道尊然后民知敬学。”苟无尊崇笃信之心,则必有轻忽慢易之意。言之而听之不审,犹不听也;听之而思之不慎,犹不思也。是则虽曰师之,犹不师也。
所以《礼记·学记》上说:“老师学术严谨并受到尊敬,他所传授的道才能得到尊重。师道得到尊重然后民众就会懂得敬畏学习。”假如没有敬重推崇笃实确信的心,则必然会有轻率疏忽怠慢轻视的念头。对于明师的教导,听到了却不详加审问,就犹如没听到一样;听到了而思考并不严谨,就犹如没思考一样。如果是这样,虽然口里称呼老师,就犹如没把他当老师一样。
这一段先生要表达的是,除了“信与疑”,为学还要心存一个“敬”字,明师难求,对老师要心怀敬畏,怎样做才是“敬”呢?
学习态度上要“尊崇笃信”,学习方法上要“详审、慎思”。引申到我们共学共修当中,要把阳明先生的此番教诲应用到实际学习当中,该写感悟写感悟,该打卡就打卡,戒除恶习要有大愿力,经得起同修老师们的检验。
夫所谓考诸古训者,圣贤垂训,莫非教人去人欲而存天理之方,若《五经》、《四书》是已。吾惟欲去吾之人欲,存吾之天理,而不得其方,是以求之于此。则其展卷之际,真如饥者之于食,求饱而已;病者之于药,求愈而已;暗者之于灯,求照而已;跛者之于杖,求行而已。曾有徒事记诵讲说,以资口耳之弊哉!
我所强调的考证于古训的意思就是:圣贤谆谆教诲,无不是教人去私欲而存天理的方法,比如五经和四书就是。我真心想要去除我的私欲,存养我的天理,却找不到方法,所以在此寻求,那么打开书本的时候,就象肚子饿的人想要吃饭一样,迫切地想吃个饱;就象得病的人需要药一样,迫切地想得到痊愈;就象处于黑暗中的人需要灯一样,一心追求光明;就象跛脚的人需要拐仗一样,只想企求行走。(求道之人一心想存养天理去人欲)哪里还会有依靠记忆背诵的讲述解说,将义理流于口耳这样的弊病呢。
前面一段将如何在先觉之明师的指引下学习,这一段提醒我们,学习圣人之道,关键是要学存天理,去人欲的修行方法,“饥者易为食,渴者易为饮”,如果我们没有让自己觉悟的极度渴望,没有对成圣成贤的执着追求,必然会止步于口耳之学。
入于脑,则流于口耳;入于心,则显于行动。方法是用来践行的,不是用来讨论辨析的;境界是用来印证的,不是用来指责和炫耀的。
所以说,我们共同在这里修习阳明心学,不是来学一堆心学知识概念的,而是要学到正确的修习观念,然后讲这些观念应用到我们实际生活当中,从而产生智慧,有了智慧才能接近于“道”,才能恢复我们的天性良知,文字记不住没有关系,观念正确才能指导我们下一步的修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