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RTM实操:E-RTM角色是渠道还是工具?

-01-
E-ERTM的定义
关于这一点,我认为这是底层的商业逻辑,必须认真对待。如果一开始在定位就有偏差,会让品牌多走很多路。
大家普遍将E-RTM解释为数字化渠道或通路,并以京东新通路和阿里零售通等自营或撮合平台作为代表。笔者认为,数字化渠道的核心,是前面的“数字化”,而不是后面的“渠道”。
笔者认为E-RTM,是通过数字化的手段,从F端(工厂)经过B端(各级经销商分销商)到达b端(门店终端)的整个过程。
在数字化技术的支撑下,包括eB2B(电商B2B,阿里零售通、京东新通路等),F2B2b(通过移动端系统订货,不论用的是第三方SaaS,还是公司自建的软件系统),还有F2b(品牌商直供门店,这个系统可能与F2B2b用的一样的)都将在各自适合的领域扮演重要的角色。
数字化的过程更重要的是通过工具或者第三方借力,实现现有渠道数字化的过程,最终实现效率的普遍提升。
解决把E-RTM定位成工具还是渠道的问题,会让很多品牌商当前面临的问题迎刃而解。
例如,做存量还是做增量。如果是渠道,这是一个重要问题,需要避免线下冲突;如果是工具,这压根不是问题,工具本身就是对存量进行升级通过增效实现增量。
例如,是否要与线下销售团队结合,若定义成渠道,可以独立;但定义成工具,则一定要结合。再如,是否要有自己的数字化系统,从工具的角度,毫无疑问必须配备。
当然,对不同阶段的品牌商而言,定位也是不同的。
普遍来看,从存量的角度,存量小的新生品牌商,可以先定义为渠道;存量大的品牌商,要定义成工具。

从分销的角度,对浅分品牌,是渠道+工具;对深分品牌,是工具>渠道。
-02-
将E-RTM定位成工具,如何理解?
工具本身是用来提高效率的,是自身能力的一部分。对品牌商或经销商而言,从销售的角度看,能力就是销售能力,是掌控渠道的渠道力。
传统的渠道力,线下能力,包括3个层面:
1. 销售体系。销售团队有多大,销售管理考核科学程度,以及销售团队的执行能力等等;
2. 供应链体系。多少辆车,卡车、厢式货车、面包车,包括在部分区域批发商用三轮车走窄街串小巷等,都是能力体现;
3. 客情体系。多年积攒的社会及政府资源,销售、司机跟店老板的信任等等,都是新晋互联网B2B无法取代的。
但是经过多年的发展,也随着人力成本、税务成本、油价成本(虽然最近跌了)各项成本的上升,这部分线下的能力提升已经遇到了瓶颈,甚至不得不开始缩减。
笔者认为,未来,新的渠道力,是在线下能力建设完备基础上,通过线上能力不断发展来提升。
为什么要在线下能力的基础上?因为没有线下能力支撑,只有线上能力,那就不是品牌商经销商的渠道力,那是SaaS玩家该玩的事。
紧接着问题来了,数字化工具有哪些?是自建还是借用?这个问题相对比较复杂,后期笔者将会用专门的篇章来介绍这部分的内容,在这里先简单介绍一下:
1)数字化工具,最基本的包括:手机端订货系统(门店订货、批发商订货),业务员拜访系统,终端/会员运营系统,数字化供应链系统,可接入的数字化金融系统等,品牌商或经销商的角色不同、规模不同,需求也会不同。
2)是否自建?这个问题好比,一个国家是否需要建设自己的军工体系一样,有部分国家例如沙特,主要靠进口为主。我们国家从建设初期便意识到自建军工体系的重要性,但建设初期,也免不了从国外进口,模仿学习。
补充一下,如果我们把E-RTM定义成工具,以阿里零售通和京东新通路为代表的第三方B2B,是否要合作?笔者认为,一定要合作。
因为他们不仅仅具有当前最先进的线上能力,而且其多年线上运营所具有的战略思考和生态观,是当前最先进的商业思想。
不了解、不熟悉、不学习、不消化,势必会错过重大变革的机会。但合作后具体实操,要考虑自身发展定位、能力强弱以及渠道重合等现实问题。
-03-
E-RTM的价值在哪里?
笔者认为,E-RTM有四大直接价值:
1)7x24数字化体验;
2)渠道可见性与投资高效性提升;
3)大数据驱动产品和策略;
4)AI提高销售效率。
一大潜在价值:生态连接性。
围绕这四大直接价值,详细解释一下:
1. 数字化体验
下单体验,客户7*24小时可下单,实时看到全部单品、促销、库存、产品介绍,对比传统的打电话、现场抄单效率提升不止一点。
再通过品牌商/经销商公众号推送营销信息,实时同步配送信息等,也是提高客户体验的重要手段。根据此前实操经验,门店的自主下单率超过50%,部分渠道可以达到100%。
通过拜访工具与订单系统结合,销售人员从传统线路拜访拿订单,转到针对性拜访客户和维护,覆盖门店和覆盖效率可提升3倍左右。
在线化支付快捷便利,也让老板可查历史订单,完成数据积累。但线上支付的手续费问题,会让小本经营的经销商有些顾虑,这部分需要品牌商给以合适办法解决。
2. 渠道可见性
一个是销售数据的实时可查,通过数据大屏实现高质量呈现。另外一个,所有渠道销售、价格、投资的可查可控,解决了品牌商渠道投入的痛点。
当然,这会影响到部分既得者的利益,这也是为什么数字化转型过程难,推进慢的原因之一。再者,通过数据积累,实现客户的标签化、体系化,实现精准投放,也能使投资效率得到大幅提升。
3. 大数据驱动
通过数据的积累及线上的快速验证,可以实现脱离原先只能自上而下的产品上市策略,可以实现自下而上的策略。
但更广更全的数据是在大的平台公司里,从这个角度讲,也更有必要去跟大的平台公司开展大数据的相关合作,虽然得不到他们的源数据。
当前不论C端还是B端,阿里京东已经成为品牌商单品首发的首选渠道,这不仅使他们有更高的铺货效率,更重要的是首发的铺货数据、复购情况都是新品未来竞争力的重要指标。
4. AI提升效率
笔者认为,AI智能推荐,将是快消品渠道销售实现二次飞跃的契机。例如,根据商家购买行为,在购物车或其他曝光版位,智能推荐新品或套餐,将大幅度提升销售。
笔者此前在公司实操阶段,选取ABC各100家样本门店,A无任何推荐,B随意推荐,C根据过往进货行为智能推荐,C对比A提升30%,对比B提升20%。
窥斑见豹,未来在实现渠道普遍的线上化之后,AI推荐带来的是低投入高产出的优质提升。这部分能力对中小企业可能比较难,需要依靠外部第三方能力,这也是下面要讲的潜在价值的必要性,生态连接性。
不论是B2C还是B2B,其本身都是利用数字化的手段,实现信息的高效交换,这部分的交换是单点数字化交换。而在云技术飞速提升的背景下,未来可以实现的是单点之间连接的数字化交换。
具体来说,未来,在品牌商自己的数字化渠道里,可以通过增加第三方B2B的产品连接来实现一站式订货,同时自己的数字化渠道也可以嫁接到第三方平台中,借助第三方流量发展自己的数字化渠道。
在数据为王的时代下,要么寄生在大的数据巨头下面,只不过会受到佣金越来越高,流量越来越贵的盘剥;要么让自己也具备不可取代的数据资源,具备与巨头在细分领域对等的谈判资格,进而确保自身渠道和流量的稳定。
最后,所谓的E-RTM即数字化渠道,只是快消品数字化的一环,也是当下亟需且能直观见效的一环。
所有的数字化,都是自身能力的建设与提升。对部分品牌商、经销商商来说,短时间可以将E-RTM定义为渠道,但从长期来看,所有品牌商、经销商都需要打造自己的数字化工具!如何打造,我们下期再见。
作者简介:笔名,孙大使,2016年起在两家世界五百强从0搭建与eB2B客户合作,品类包括休闲食品、酒水饮料,运作模式包括公司直供、经销商供货、实仓、云仓,并负责品牌自建B2B系统的搭建与落地,在与全国的eB2B客户及先进经销商交流中,总结了自己的一套知识体系。目前从业互联网,继续深度研究全行业数字化。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