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0师生徒步54公里:最好的教育是行走在路上
相关推荐
-
浙江大学西迁史略(上)
浙江大学西迁办学纪念碑 1 1937年7月7日,卢沟桥事变爆发,日本开始全面侵华战争,8月13日,"淞沪会战"爆发.据统计,抗战之前,中国专科以上学校共有108所,其中91所分布在 ...
-
以西迁精神激扬奋斗情怀——第二期浙大教师追寻西迁足迹专题培训顺利举行
追寻西迁文脉,弘扬求是精神.2019年4月23日-25日,第二期浙大教师追寻西迁足迹专题培训如期举行.来自各院系.单位的30余位教师赴贵州湄潭.遵义开展了为期3天的体验式培训,在黔北那片浙大西迁办学故 ...
-
新时代的“西迁”路,再一次出发——浙江大学研究生支教团在湄潭
关注 导读 几十年前,一所大学的入迁,在一座小城里激起了文明进步的浪花:而这方质朴的山区,也滋养了一所名校的精神. 几十年后,这所大学的青年学子们,努力用青春践行家国情怀,用历练诠释责任担当,用行动回 ...
-
李大奎:校地情——浙大西迁湄潭散记|纪实
王辉明:口罩|随笔 文/李大奎 [本文由作者授权发布] 浙大西迁,是民国时期一所重要的国立大学为了不受日本发动侵华战争的影响而始终秉承高校办学理念的一次伟大的壮举,谱写了竺可桢校长在战乱岁月带领浙大师 ...
-
贵州支教的浙大学子:先辈西迁历史与精神勉励前行
[解说]下午四点半,贵州省湄潭县田坝社区崇德小区的四点半学校准时开课.来自浙江大学社会实践团队的同学们正在给社区的孩子们进行课程辅导.与孩子们的初次见面,浙江大学学生陈秀,决定向孩子们分享浙江大学曾西 ...
-
湄潭:浙大西迁历史文化研究力作《东方剑桥之子》正式出版
近日,湄潭县政协牵头编撰的<东方剑桥之子>一书由中国文化出版社正式出版.该书是湄潭县继<永远的大学精神><画境诗心>之后又一部关于浙大西迁历史文化研究的呕心力作. ...
-
竺可桢与浙大西迁
1937年8月13日,中日淞沪会战打响,日本帝国主义侵略的战火很快烧到了杭州.偌大的一片国土,已经容不下一张安静的书桌,浙江大学校长竺可桢心急如焚. 浙大师生迁徙途中 为了保存文化的薪火,保存读书的种 ...
-
遵义湄潭,贵州茶产业第一县,被浙江大学的师生称为小江南
湄潭,面积1864平方公里,人口48万,位于遵义东部.湄潭的得名来自于湄江,湄江是湘江的主要支流之一,发源于绥阳县小关山阳村黄羊台,纵贯湄潭县,在角口汇入湘江河.湄江河在湄潭造就了湄江大坝,使得湄潭成 ...
-
浙大西迁遵义 炮火中的历史记忆
湄潭县浙大西迁历史陈列馆内,浙江大学环境与资源学院青年教授杨坤站在一幅幅老照片前,深有感触:"看到浙大老一辈教育家在艰苦条件下获得的卓越成就,我对'求是'精神有了更深刻的理解." ...
-
浙江大学:重走西迁路 重温光荣史
在20世纪30年代末,当中国工农红军完成二万五千里长征之际,又一支由竺可桢校长领导的中国知识分子队伍也进行了一次艰苦卓绝的长征.浙江大学从1937年到1940年前后内迁四次,历程2600余公里.其出发 ...
-
浙大西迁,烽火岁月的“文人长征”
X 浙大西迁,烽火岁月的"文军长征" 洛钊 救亡路上,红军长征与高校长征堪称并蒂莲 1937年卢沟桥事变,日本发动全面侵华战争.8月'松沪抗战'失利,民国政府西迁陪都重庆,日军侵略 ...
-
烽火映黔山|“文化西迁”到贵州
抗日战争爆发后,随着北平.天津陷落,南京.上海失守,我国的文化教育中心遭到灭顶之灾.为了保卫文化尊严,保存文脉,大批学校纷纷内迁,历史上出现了一次波澜壮阔的"文化西迁".成千上万& ...
-
浙江大学西迁史略(下)
7 抗战期间,浙大虽然西迁,但是鉴于东部高校西迁后,浙江.福建.安徽.江西以及上海的青年学生,有很多因为交通和经济的原因无法到内地上学,浙大于1939年1月向教育部提请在浙东设先修班.同年4月,教育部 ...
-
【直播回放】天目新闻走进贵州遵义 重温浙大西迁历史
1937年,日本开始了全面侵华战争.为了躲避日寇的炮火,当年11月11日,国立浙江大学师生在校长竺可桢的带领下,被迫开始了西迁.1939年6月,竺可桢带领浙大师生涉水跋山.苦渡难关,最终迁校至湄潭县. ...
-
【社会实践】重走西迁路,实现浙大梦——浙江大学建工学院赴“两边两路”贵州小分队社会实践活动
8月16日上午,贵州小分队抵达遵义市湄潭县永兴镇找寻浙大西迁旧址,重回西迁之路. 抗日战争爆发后,竺老校长带领着浙大学子完成了一次举世瞩目的"文军长征",最终的办学地点就设在贵州青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