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精读(2)小人的祸害

论语(2)君子与小人之辨

人不知的世界里,人怎么分?

孔子把人分为君子与小人,这个君子与小人是儒家一个重要理论根基,王夫之总结明亡原因,认为天下之大防二:“华夏、夷狄也,君子、小人也。”。

君子与小人之辨归根结底就是一个义利之分的问题,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

而这个义利之分的观点是怎么出来的?春秋战国,农业社会进入了生产力发展的瓶颈,生产力没有提高,而不干活的人却越来越多,各种贸易战、地盘战、“我国优先”战不断,天下纷乱动荡,贪婪者勤奋,不思进取的、享乐者一不小心就被逼入死胡同。

儒家提出义利之分的背景就是在这样和存量条件下,如何保住自己的势力,从而能达到义利统一,其实就是在上位者克制,底层的人才能更加有生产动力这么简单的问题,大家是彼此相依的,鱼水的关系。

义利之辨就是人如何约束自己的行为,而这个标准用什么来审判的大问题。春秋战国500多年,打得太惨烈,思考就会越来越彻底,最终商鞅变法之后的秦国统一了六国,首先是秦国的公族放弃了自己的世袭特权,这是大义,大家都在一条标准上去争取军功和爵位。

实际上,百家争鸣各种学说归结为道路问题,哪个国家最先想清楚自己的道路问题,哪个国家就能万众一心开拓前进,今天世事纷扰,特别是特朗普上台之后,哪天不弄出个什么新闻,他就会觉得心里空得荒,其实说白了还是拼的国家精神,凝聚力等。

世事如棋,人类还是那个人类,任何一个国家最终都要找到一条使自己国家能生存下来的精神依据,靠这个团结可以团结的力量,使国家能在存量搏奕中生存下来。

孔子的精神大厦是一种开放型的,很多的是封闭型的,我们中国有一些大家族,几千年不倒,因为他们精神传承非常厉害,但这些家族不对外,只对内。这一类的就是封闭型的,封闭型的多了,同样多了很多孤岛。

君子相处则为朋友,小人相聚呢,叫儿狼狈为奸。

孔子注易经兑卦时说:丽泽兑,君子以朋友讲习。

凡天下不相悦者,多由于不相同,双泽相丽,彼此相资,是虽无情之物,而同气相求,同类相益,实有相说之义,兑之象也。君子体之,是以朋友讲习焉。盖徒讲不习,则中无实得,徒习不讲,则开悟无从,于是论主以讲之于先,体验以习之于后,则究其理所知者益精,践其事而所能者益固。相说之益莫有加于此者矣。

天下最快乐的事,是什么?

知之匪艰,行之维艰!

魏晋时代曾有过竹林七贤,这些人行为怪异,不容于司马家。嵇康曾经探访隐士、汲郡人孙登,孙登说:“你很有才华,但是却没有见识,恐怕难以免祸于当今之世。”

这些人在一起都会干一些什么事呢?谯郡人嵇康,文辞壮丽,喜欢谈论老子、庄子,又崇尚传奇豪侠,与陈留人阮籍、阮籍哥哥的儿子阮咸、河内人山涛、河南人向秀、琅邪人王戎、沛国人刘伶特别友善,号称竹林七贤,都崇尚虚无,轻蔑礼法,纵酒昏酣,不理世事。

崇尚虚无,轻蔑礼法,那么人的行为就会被控制,就像今天很多打着自由之名,行纵情肆欲之事的人,就是要破坏秩序。

竹林七贤,知不知道自己应该做的正确之事是什么?当然是知道的,孔子所处的时代比魏晋乱多了,为什么孔子能在那样的乱世里点起一堆火把照亮人们内心,而他们却打着贤人的名号只知道喝酒等死,徒为虚名!

这七个人其实是七个小矮人,文风浮夸不合时宜。

人喜欢卖弄才艺的,大多数都会累于声名,你看所有那些想成为网红的,哪一个不是无所不用其极而要卖弄自己的才华,想方设法吸引大家注意力。卖弄才艺自然就会失去初心,所以对照所谓的竹林七贤,就一条,他们所行就是要标新立异,所言必有惊人之语,这类的人就肯定是小人。

怎么样才能算是一个君子呢?苏东坡小的时候,他妈妈给他读汉书,其中有一段讲范滂的,说这个人在汉末杀士的大风潮中被列入了名单,当地一把手要出面救他,他不走,他的母亲来为他送别,他哭着说自己今后不能尽孝了。范滂的母亲怎么说,你有名声,又想得到善终这怎么可能?

建宁二年,遂大诛党人,诏下急捕滂等。督邮吴导至县,抱诏书,闭传舍,伏床而泣。滂闻之,曰:“必为我也。”即自诣狱。县令郭揖大惊,出解印绶,引与俱亡,曰:“天下大矣,子何为在此?”滂曰:“滂死则祸塞,何敢以罪累君,又令老母流离乎!”其母就与之诀。滂白母曰:“弟仲博孝敬,足以供养,滂从家父归黄泉,存亡各得其所。惟大人割不可忍之恩,勿增感戚。”母曰:“汝今得与李、杜③齐名,死亦何恨!既有令名,复求寿考,可兼得乎?”滂跪受教,再拜而辞。顾谓其子曰:“吾欲使汝为恶,则恶不可为;使汝为善,则我不为恶。”行路闻之,莫不流涕。时年三十三。

苏东坡问了一句,我希望自己长大后成为范滂这样的人,母亲您同意吗

母亲说,你能成为范滂,我一定做范滂的母亲。

汉书里对范滂这些求名声的义士,尚且认为名声与寿不可同得!

孔子说,人不知而愠,不亦君子乎!

怎么判断一个是不是君子,就是他在人不知的社会里是什么样的生活态度,与他相处的人,是不是会被添堵?

穷的时候有没有独善其身,达的时候是否兼济天下!

兼济天下的标准是什么?别人不知道,不知不觉,还认为是自己努力的结果,这就是君子。

换句话说就是不添堵!

有些人自视很高,与人相处的时候,总是会用有色眼镜,对于有权有势的则认为人家是贵族,一付媚态,对无权无势则一付小人得志的样子。不能抓到别人把柄,一旦抓到则往死里整。这是小人的方式。

还有一些人则是故意作态,用各种手段来抬高自己,竹林七贤就是这一类的人。总认自己特殊于社会,要周边的人对自己另眼相看,常常制造无谓的事端让别人添堵来显示自己。

这就和今天很多人在网络上向众人展示,我特殊,我不一样,我有钱,我是英国留学回来的高人一等的。

(0)

相关推荐

  • 论语:好勇疾贫(8-10)

    民众如果长期居于穷困地位,必定心生不安,还会犯上作乱.但是,对于那些不仁之人,不能逼迫得太过厉害,不然也会生乱.这都将影响政治安定.社会稳定. 子曰:"好勇疾贫,乱也.人而不仁,疾之已甚,乱 ...

  • 【第71期】音频学《论语·里仁篇第5章》君子怎样在富贵或贫贱中坚守仁道?

    音频学<论语·里仁篇第5章>君子怎样在富贵或贫贱中坚守仁道? 4·5  子曰:"富与贵是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处也:贫与贱是人之所恶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去也.君子去仁,恶( ...

  • 义利之辩可察人——《论语》悟读【79】

    君子小人云泥别,义利之辩可察人. <论语>第四篇第十六章: [原文] 子曰:"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 [译文] 孔子说:"君子明白大义,小人只知道小利.& ...

  • 《经典赏析》孔子论君子之独立人格——和而不同

    孔子论君子之独立人格--和而不同 孔子说:"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论语·子路>) 在春秋时代,"和"与"同"是一对哲 ...

  • 论语精读(9)再说人为什么要学而时习之

    人为什么要学而时习之? 我叫刘安伦,首先向古代的先贤致敬,感谢先贤们留下这么丰富的文化传承. 今天说一下人为什么要学而时习之? 1.贾瑞为什么会死? <红楼梦>里有个小人物叫贾瑞,他第一次 ...

  • 论语精读(8)贤者的本色

    论语精读(8)贤贤易色 子夏曰:「賢賢易色,事父母能竭其力,事君能致其身,與朋友交言而有信.雖曰未學,吾必謂之學矣.」 子夏姓卜,也是姬姓后代,名商.子夏师从孔子,非常认同学而时,习之这样的观念,他学 ...

  • 论语精读(7)精神力量从哪里来?

    论语(7)精神力量从哪里来? 子曰:「弟子入則孝,出則悌,謹而信,汎愛衆,而親仁.行有餘力,則以學文.」 精神力量都是从小事里产生的,一个人有所爱,爱得越深,力量就越大,而这些东西一般人都不相信,很多 ...

  • 论语精读(6)我们都是精神胜利法高手

    论语(6)精神胜利法 天下最快乐的事,是什么? 孔子说了天下快乐的事有三个,这三个快乐的事,很多人一辈子没有体验过,因为什么? 成为君子的过程有点累,曲折. 人的精神领域分为理性和感性. 理性是外来的 ...

  • 论语精读(5)信徒的诞生

    论语(5)信徒的诞生 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為人謀而不忠乎?與朋友交而不信乎?傳不習乎?」 我们回头来看思考什么是世界观? 这个问题看似很大,其实也很小,比如,一个人从小成长过程中,你问自己几个问题 ...

  • 论语精读(3)人很难认识自己的渺小

    论语(3)人很难认识到自己的渺小 有子曰:「其為人也孝弟,而好犯上者,鮮矣:不好犯上,而好作亂者,未之有也.君子務本,本立而道生.孝弟也者,其為仁之本與!」 人读书学习是为什么?也就是大学的目标是为什 ...

  • 论语精读(1)重构精神孤鸟的家园

    论语精读(1)重构精神孤鸟的家园? 什么是世界观? 人都会依靠经验形成细胞记忆,这些安全感最终就像一堵自我保护的围墙,而这墙决定了你的语言和行为都是在保护你自己的领地. 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马尔克斯说, ...

  • 100句传统经典名句,最管用的作文素材,用好可+10|论语|易经|小人|孟子

    打开腾讯新闻,查看更多图片 > 1.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 --<周易> (译:作为君子,应该有坚强的意志,永不止息的奋斗精神,努力加强自我修养,完成并发展自己的学业或事业,能这样 ...

  • 【第310期】音频学《论语·颜渊篇第24章》君子与小人的交友之道因何不同?

    音频学<论语·颜渊篇第24章>君子与小人的交友之道因何不同? 12·24  曾子曰:"君子以文会友,以友辅仁." 这里的"文"字,指<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