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经第14章-知其所以然才能真正知其然
相关推荐
-
日益日损
谢邀.题主的问题是"为道日损,损与易有何异?"这里我猜"易"应该是"益"的用法.出自道德经原文"为学日益,为道日损,损之又损,以 ...
-
《道德经》瞻阅有感宇宙万物的~绝对真理
原文 第二十一章 七十一言. 孔德之容,惟道是从.道之为物,惟芒惟芴.芴兮芒兮,其中有象.芒兮芴兮,其中有物.幽兮冥兮,其中有精.其精甚真,其中有信.自今及古,其名不去,以阅众甫.吾奚以知众甫之然哉, ...
-
不出户,知天下;不窥牖,见天道。老子的这句话到底该怎么理解
老子的这句话,出自<道德经>第四十七章:"不出户,知天下:不窥牖,见天道.其出弥远,其知弥少." 这句话,也是<道德经>中最有争议的内容之一,因为老子的这个 ...
-
【读懂圣贤】----《道德经》第十六章
老子传世名著:<道德经> (又称<老子>) 老子,姓李名耳,字聃(dān).中国古代思想家.哲学家.文学家和史学家,道家学派创始人和主要代表人物,与庄子并称" ...
-
《道德经》47章:不出户,知天下;不窥牖,见天道
原文:不出户,知天下:不窥牖,见天道.其出弥远,其知弥少.是以圣人不行而知,不见而名,不为而成 第一部分:这一章为另一个阶段的转折,有一个大原则我们必须把握住,道德经下经讲德.讲用,不是讲体,但是用不 ...
-
执古之道 以御今之有 能知古始 是谓道纪 道德经第14章
第十四章 视而不见,名曰夷, 听之不闻,名曰希, 搏之不得,名曰微. 此三者,不可致诘,故混而为一. 其上不皦,其下不昧, 绳绳不可名,复归于无物. 是谓无状之状,无物之象,是谓惚恍. 迎之不见其首, ...
-
张武忠解读《道德经》:第14章
张武忠解读《道德经》:第14章
-
道德经71章译文/原文:什么是知病?圣人如何对治知病?
开经语 道妙德善抱无得一 行善利生济世救人 虚静恬淡寂寞无为 知强守柔神定气闲 求真返朴天地人和 慈心大用智慧超逸 道常无名玄同无碍 上德无己法雨无边 学习道德经,开启大智慧 第七十一章 破无明章\破 ...
-
如何才能在悄无声息中,化解一切烦恼、忧虑、矛盾、纷争?(附《道德经•第四章》原文及译文)
万物之宗的道,永远是虚空的.不满的状态. 正因为如此,所以永远不会用尽,源源不断,生生不息. 它没有锋芒,却能够消挫一切锋芒: 它没有言语,但能够化解所有纠纷, 它似无还有地存在着, 好像没有, 但无 ...
-
学知识从源头抓起,你才能“知其然,并知其所以然”
变成有趣有品的主 我今天做了心理学的主题阅读,大致搭建起了这个学科的框架. 组成框架的4个要素是生物心理学.精神分析心理学.行为心理学和认知心理学. 自己对后面两个更感兴趣. 一直以来,我都想研究人的 ...
-
《道德经》第47章:不出户,知天下;不窥牖,见天道。其出弥远,其知弥少……
<道德经>第四十七章:不出户,知天下:不窥牖,见天道.其出弥远,其知弥少.是以圣人,不行而知,不见而名,不为而成. --转载-- [不出户,知天下:不窥牖,见天道] "不出户,知 ...
-
《道德经》第17章:太上,下知有之;其次,亲而誉之;其次,畏之;其次,侮之。
<道德经>第17章:太上,下知有之:其次,亲而誉之:其次,畏之:其次,侮之.信不足焉,有不信焉.悠兮,其贵言.功成事遂,百姓皆谓:我自然.--转载--[太上下知有之]"太上下知有 ...
-
《道德经》第53章:使我介然有知,行于大道,惟施是畏。大道甚夷,而民好径……
<道德经>第五十三章:使我介然有知,行于大道,惟施是畏.大道甚夷,而民好径.朝甚除,田甚芜,仓甚虚.服文采,带利剑,厌饮食,财货有余.是谓盗夸,非道也哉! --转载-- [使我介然有知,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