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西风俗——白事(丧事)
相关推荐
-
浅谈梅山文化中的习俗
丧葬是人生最后必不可少的程序,是一个人在尘世中的最后礼仪,也体现着生者对死亡.对死者的哀悼.丧葬习俗是一个社会政治.宗教.经济.文化的折射,是民俗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每一葬俗都有其存在的特定时间.范围 ...
-
怎样摆放祭品故人才会“享用”?
这个话题不忌讳. 古代大的祭祀主要禳灾避难,祈求上天保佑,这个话题泛浩至极,祭品有明确的规定,不去说--也说不清楚. 寻常人家每年都有几个时间祭祀故去的亲人,追思先祖,于是摆上几样小菜.满上几杯小酒. ...
-
语音版《孝经》赏析(19)丧亲章第十八
<孝经>赏析(19)丧亲章第十八 各位网友,今天,我们讲<孝经>第18章:丧亲.前十七章,讲的都是父母在世时的礼节.这一章,专讲父母去世后的礼节,故而以"丧亲&quo ...
-
刘太年 | 丧 葬 习 俗 与 程 序(二)
总第1231期 版权©️归原作者 06 "三天"事宜 丧事到了第三天,可谓是逝者的首个忌日,很多事情都要从这一天开始做起. 1.哭路.由逝者的已婚闺女来进行.或闺女侄女同时进行.没 ...
-
坡刘村史 民俗 丧葬(四)奠仪
第四节.奠仪 1.入殓: 将逝者的遗体放入早已准备好的棺材内,俗称"入殓".时间一般是在逝者安葬的前一天下午举行.入殓前,棺材底部铺上厚厚的一层自家炕洞中的炕灰(烧炕后留在炕洞中的 ...
-
为什么丧事会有一个“奠”字?祭祀的传统风俗,是从何人开始的?
大家好,我们的博易谈历史又来了,今天起我们一起来分享历史知识,也许你可以得到意想不到的收获哦. 人固有一死,有的人死重于泰山,有的人死轻于鸿毛.在祭祀的现场人们可以看到一个个"奠" ...
-
丧葬白事有哪些讲究?丧葬的礼仪风俗
我们的日常生活中离不开喜事,自然也离不开白事,那么你知道这中间有哪些讲究?又有多少风俗? 中国民间的丧葬习俗,通常是指在各地广为流传,并且约定成俗的规范化流程.下面我给大家介绍下丧葬习俗的基本流程和一 ...
-
农村白事风俗,尽在这首诗里
今夜 文/丹凤晒晒 今夜,我离乡五百里 今夜,手机沉默 一条小路引着我 南瓜土豆,粗瓷碗,洋河大曲 是我的身价 一位善良的人躺在黄土中 他的眼睛里 没有任何的哀愁和欢喜 老树林 没有一丝风吹草动 今 ...
-
宁海乡间丧事风俗|死姑母不送人情
死姑母不送人情 文/叶修德 从古到今,宁海乡间对人情相当注重,人情送多送少大有讲究,直系亲眷的人情要多送一点,叫重字人情,一般人的人情可以少送一点,叫相帮人情.拜堂时娘舅的人情最高,别的人人情钱不能超 ...
-
宁海乡间丧事风俗|子孙最后行孝
子孙最后行孝 文/叶修德 宁海乡间在亡故父母埋葬后,还要举行最后一个孝礼,上坟送三日茶. 送三日茶做法很简单,子孙用茶壶烧开的茶叶茶在坟前坟后倒三圈,顺三圈洒下,在最后一天,对亡故者说一声,今后茶水你 ...
-
宁海乡间丧事风俗|女婿,媳妇捧灵位
女婿,媳妇捧灵位 文/叶修德 在宁海乡间,有一个作兴,人死了,要立一个灵位,在沒有照相机年代,灵位是有浓厚纪念性质的意义.但在出丧时,有一个规矩,送丧时,灵位由女婿捧(有多个女婿者,由大女婿捧).入葬 ...
-
宁海乡间丧事风俗|叶修德:不能写故事题目的故事
不能写故事题目的故事 文/叶修德 这是一个如诉如泣的荒涎故事,把宋朝,元朝,明朝,清朝人物归纳,且胡言乱语,民间故事的魔力,至今仍布谷鸣唱哆啦咪嗦. --题记 龙头赐村 至今沒有一户人家 不知是那个朝 ...
-
宁海乡间丧事风俗|孝子戴三梁冠,系稻草绳
孝子戴三梁冠,系稻草绳 文/叶修德 父母亡故,送丧之日,宁海乡间孝子头戴用稻草绳制作的三梁冠,腰系稻草绳,老辈人讲,这是从纪念一个古代宁海好县官陈长官开始.陈长官为保护宁海百姓,遭吴越王钱镠处死,这个 ...
-
农村白事司仪喊词 [丧事主持词]
丧事主持词 尊敬的各位朋友,追悼晚会马上就要开始了,请参加追悼晚会的相关人士做好准备,请燃放鞭炮的师傅做好准备,请所有的孝子贤孙来到灵前做好准备. (乐队入场演奏拜佛曲) 尊敬的孝家,各位来宾,各位朋 ...